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毛锐多年来,关于列宁何时提出和平共处思想这一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由于苏联和平共处外交政策是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石的,所以只有首先澄清这一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苏联和平共处政策的形成,进而对苏联建立初期的种种外...  相似文献   

3.
1939年苏联对外政策转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9年初德国灭亡捷克和波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局势急剧紧张,苏联的安全观同以往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缔结一般意义的互助条约,而是要取得对周边邻国的控制权。英法虽有联苏抗德的意向,但无意把东欧的利益交给苏联。而德国为了实现其战略计划,愿意满足苏联的安全利益。苏联领导人权衡利弊,决定把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德国。从本质上讲,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是苏联的安全政策和德国的战争政策出现的暂时的接合部。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如何认识和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是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苏联基于自身对威胁的感知,提出共同应对德国威胁的“集体安全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从国际关系结盟理论视角来看,沃尔兹代表的“传统结盟理论”认为各国会制衡权力最大的国家,斯蒂芬·沃尔特在对沃尔兹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威胁平衡理论”,认为国家需要制衡对其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一定是权力最大者.从“威胁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努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对“谁是最大威胁国家”的不同认定,进而加剧了集体行动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将苏联首先拖入对德国的战争,苏联被迫实行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苏联只顾及自身的安全,不顾及欧洲的安全,只攫取领土、资源和人口,不顾及国际正义与责任,大力发展与德国的战略关系。苏联采取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的绊脚石,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在后果上,它与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了。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大浩劫。希特勒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但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国际环境为他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当时的大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对希特勒的行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败后,苏联又和德国接近起来。同西方国家一样,苏联也没能逃脱希特勒德国践踏的厄运,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自特殊的情况,苏联同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以后,德苏关系逐渐疏远,苏联认为德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据此,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并向民主国家提出倡议。遗憾的是,苏联的倡议没有得到回音。 针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虽不乏有识之士,要求政府联合苏联共同对抗德国,1938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出现了两种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此,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如何相处的问题。列宁率先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并据此进行外交实践活动。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在苏联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内容,总结这方面的进程,对于我们认识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侧面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贬损和诋毁苏联政府的政策的声誉,现在策动了一场运动:即利用法西斯的宣传来证明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是正确的这一运动。希特勒是这样证明德国对苏联的进攻的正确性的:德国对苏联的进攻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必须要抢在苏联发动侵略之前采取行动。背叛了祖国,并沦为英国情报机构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失败的政策。英国认为德国的扩张是有限度的,是可以满足的,其结果是刺激了德国侵略的欲望。英国认为和平是可以维持的,否认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德国,最后却仓促地卷入了战争。英国多方面压制法国,破坏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削弱了法国的力量。在与苏联谈判过程中,英国缺乏对谈判的准备和与苏联联合的诚意,对苏联的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英国担心苏联趁机扩张,导致谈判失败。探讨"二战"爆发的原因,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外交政策,国内外的普遍看法是:在法西斯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时,苏联把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只是到1939年8月因国际形势严峻,才违心地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是,苏联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同德日改善关系,并与意大利维持友好关系。苏联自始至终奉行的是双轨的而不是单轨的外交政策,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安全及利益之需要,决定某一方为重点而已。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勃兰特的一个现实主义的抉择。该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联邦德国的利益和民族利益,实现两个分裂了的德国重新统一。虽然该政策包含向东欧和平渗透的因素,但仍不失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走向和平共处的一个重大步骤,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促成了欧洲安全和合作首脑会议的召开,改善了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关系,影响比较深远。然而该政策有其局限性,即具有实施的不彻底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出于宏观战略考虑,美国对二战后德国的战败赔偿政策经历了由严苛到宽松的转变。战争结束前已出台的"摩根索计划"对美国的战后对德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尔塔会议后,美国开始转变德国赔偿政策,确立了实物赔偿原则;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提出"分区赔偿"原则,停止与苏联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合作。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大量削减西占区支付赔偿的数量,开始扶植联邦德国抵制苏联。  相似文献   

15.
出于宏观战略考虑,美国对二战后德国的战败赔偿政策经历了由严苛到宽松的转变。战争结束前已出台的"摩根索计划"对美国的战后对德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尔塔会议后,美国开始转变德国赔偿政策,确立了实物赔偿原则;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提出"分区赔偿"原则,停止与苏联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合作。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大量削减西占区支付赔偿的数量,开始扶植联邦德国抵制苏联。  相似文献   

16.
欧盟共同安全政策是法德军事合作(或者说对抗)关系在冷战后发展的逻辑结果,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控制德国、束缚德国而设计的,经历了一个从超国家机构安全体系到双边合作,再到多国家的共同政策这样一个历程。由于缺乏信任和美国政策的影响,法德双方几次深化合作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欧盟共同安全政策的产生并没有消除法德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其发展趋势和作用也将非常难以确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1933~1934年间正是一战后的20年代向二战前的30年代的过渡时期。一战后,欧洲分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部分,尽管各国都在尝试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欧洲间的纷争,但未能成功。作者通过对最新档案文献的研究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德国的独裁体制以及苏联执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欧盟共同安全政策是法德军事合作(或者说对抗)关系在冷战后发展的逻辑结构,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控制德国、束缚德国而设计的,经历了一个从超国家机构安全体系到双边合作,再到多国家的共同政策这样一个历程。由于缺乏信任和美国政策的影响,法德双方几次深化合作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欧盟共同安全政策的产生并没有消除法德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因此,其发展趋势和作用也将非常难以确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苏联驻德军管机构、苏联驻朝军管机构,是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对德国、朝鲜占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它始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欧亚大陆两大战略要地的军事占领,成长于依照苏联模式对当地战后重建的经济、政治改造之中。由此,确立了苏联对两地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紧随斯大林去世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出现了使苏联社会主义开始摆脱斯大林治国模式的种种政策变更。晚近才解密并被利用的有关档案文件肯定了先前少数西方学者的一项推测,即贝利亚是这些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调整和改革举措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出于为维持苏联政权生存而缓解社会紧张的大局考虑,加上巩固和加强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优势这一个人利益的驱动,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怨恨,贝利亚发动了局部大赦,公开平反“医生阴谋案”,着手实行国家保安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否定个人崇拜,采取较为公平的民族政策,并推动苏联对外政策的修改,其中包括在东德推行经济“新方针”,甚至可能试探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放弃东德的独立存在。事态发展很快证明,关于东德的这一变更尝试是导致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