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战略.它的形成既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密切相关,又是中共与美、苏关系演变的必然结局.在这一国际战略下,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主张达到了高度统一,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有力的援助,从而巩固了新生政权.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于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选区发表的竞选演说并非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和"苏联发出的'冷战'信号",而是斯大林运用列宁危机和总危机理论来分析二战的起源,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做出的一种判断,并无挑起"冷战"之意。从战后美苏力量对比;斯大林希望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的愿望;斯大林在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后的反应和苏联战后的外交实践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种观点与历史事实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同时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战略,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外交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外交利益实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对外交利益实现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政治自主;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利益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同时,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王宠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他将自己的所学与国际政治相结合,就二战和战后世界和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认为终会发生,而德意日三国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在于和约与盟约混合在一起、国联本身不健全、国联未得到真心拥护以及《国际联盟盟约》存在诸多弊端。战争的爆发,不仅破坏了各国的和平与安全,也威胁了各国的经济利益,还影响了各国文化的发展。为了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王宠惠认为需要重建世界和平组织,改革各国的新闻事业和消除战争发生的根源。他的这些思想主张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国家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体现在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际和平等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五个方面,即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家利益,要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固本之源,要努力维护政治安全、实现国内稳定,要提升军事力量、大力反对霸权干涉、维护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6.
国际秩序是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强化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政治秩序来提升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在奥巴马政府看来,国际秩序是继安全、经济繁荣、价值观之后美国的第四大国家利益。奥巴马政府倡导的国际秩序观就其实质而言是美国试图通过掌控构建国际秩序的话语权从而最终实现对世界的领导权,从而更好地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和平与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联着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和平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军事伦理范畴 ;二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发展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是有其可能性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威慑来解决国家利益分歧 ,主张武力的防御性、自卫性原则 ,在军事安全领域内也同样开展合作、对话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国家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可归纳为国家利益、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际和平等五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逻辑层次,即维护国家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家利益,要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固本之源,要努力维护政治安全、实现国内稳定,要提升军事力量、大力反对霸权干涉、维护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继承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基础上 ,开拓创新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维护国家利益、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构成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特点有 :立足建设 ,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 ;强调国家主权与安全 ,重视经济与科技利益 ;警惕和防止和平演变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 ;克服理想色彩 ,强调灵活务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日本著名佛教家池田大作的海外演讲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围绕着国际和平的主题思想,池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天才般地演绎了以佛教哲学为基础的"和平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池田的演讲,从内容上讲,根据佛教的法理,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国际政治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难题,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国际和平主义主导未来世界的必然性;从形态上说,依靠深厚的文学修养,遣词立意,刻章琢句,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境地。此外,池田在演讲中表现出的大智若愚、平易近人的态度,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和<青年近卫军>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然而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股全盘否定<青年近卫军>的逆流.今天重新评价<青年近卫军>,可以说,它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都堪称是世界反法西斯和苏联卫国战争的最优秀作品.法捷耶夫曾经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器重,但他并非如一些攻击者所说的是斯大林的"心腹"、"影子"和"棍子";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法捷耶夫最后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的死属于战士的死,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也凸现了他宁折不弯的人格,令人崇敬.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与世界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德国百万大军的进攻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颠覆,苏维埃俄国需要和平的环境,以保障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苏俄颁布了《和平法令》,实行了和平外交政策。《和平法令》及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实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制定《和平法令》和实施和平外交的过程中,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和平学说,创新了世界和平的理念,提出了奠定世界和平基础的原则,为人类的持久和平做出了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许多国家增加了核使用为国家发展的目标之一.本文简析了全球核使用状况和核使用与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核使用和全球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法定位和核使用法律责任和国际赔偿责任确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世界战略形成的主要时期,苏联的世界战略格局大致经历了斯大林的“积极防御”战略(指东西两线的防御,主要是对欧洲的防御)以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政策”,并以此为核心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美苏争霸的对外战略,同时开始在第三世界积极扩张自已的势力。但是从总体上而言,一直到50年代末,苏联的对外战略基本上没有突破雅尔塔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萌生于以技术领导人身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技与工程实践,形成于从美苏争霸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蓬勃发展到遭受严重挫折的重大国际格局变迁历程中。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国应在政治上,以国家安全为中心,加强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总体筹划和布局,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良好环境。在经济上,着眼第五次产业革命,以尖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国土工程建设为战略支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赢得国际“智力战”。在国防上,加强军事科学研究,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争”,在保持有限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同时应处理好“战争与生产”的关系,做到“军民合一,平战两利”。钱学森的国际战略思想与中国的战略运筹理论具有独特的科学视角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是他的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从捍卫国家主权、巩固国家政权、发展生产力、防止和平演变的高度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