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 皮日休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虽不象李白杜甫那样璀璨夺目,但也闪烁着独特的光彩。特别是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变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诗歌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唐诗发展到晚唐后期,正如唐帝国一样,已日趋衰微盛况难再。在这大衰变时代,诗坛上也呈现出纷繁驳杂的景象。有的诗人,如韩偓、吴融之流,公然提倡“香艳”文学,刻红剪翠,典丽精工,形成所谓“香奁体”,实乃齐梁宫体诗的翻版。有的诗人,如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继承元、白诗风,满怀同情地描写下层人民,满腔激愤地揭露贪官污吏,大量使用口语,被称为“俚俗派”,但有时失之浅露,在艺术上缺乏创新。另有一些诗人,如皮日休、陆龟蒙,他们既把诗歌作为干预政治的工具,又非常注重形式上的继承与开拓,形成所谓“皮陆诗派”。沈德潜说他们“另开僻涩一体”,叶燮则称他们“自领一队”。在晚唐诗坛上他们确乎独标一格,要为盛后难继的唐诗另辟蹊径。皮日休的诗作,几乎包罗了晚唐以前的所有诗歌形式;骚体,古体中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律绝,甚至联句、离合、回文、叠韵、双声、药名等,无所不为。在有唐一代诗人中颇为罕见。这一方面说明  相似文献   

2.
在三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史上,唐代的诗歌特放异彩,占据了最光辉的一个篇章,它继承并超过了《三百篇》和汉、魏、六朝。但唐代三百余年之后,宋、元、明、清的旧体诗歌(专指古、近体诗)却是由盛变衰,不复能如唐诗之辉煌灿烂了。唐诗是继齐、梁、陈、隋长期绮靡宫体诗风之后,在唐王朝前期政治安定,经济  相似文献   

3.
高小慧 《中州学刊》2007,(2):204-207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同光体与唐宋诗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诗史上一大公案。近代“同光体”诗人“二陈一沈”,对贯穿清代诗学的唐宋诗之争进行总结、整合和创新,分别提出“三元说”、“三关说”、“格韵说”,目的不在于比较唐宋诗之优劣,而在探讨诗歌的终极关怀,其终点是将诗艺、诗道关系,融入到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精神之中,旨在探讨诗学的未来出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唐宋诗歌题材不但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具有美学意义。研究它能够显示唐宋诗重要题材的产生、发展、演进的源流及其文化轨迹,揭示唐宋诗题材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重现在唐宋文化背景下诗人对诗歌题材所进行的文化选择的心理脉络。通过对唐宋各类诗歌的开掘,能更深入地揭示唐宋诗的本质特征,为唐宋诗的研究提供新的开拓与转换视角,使整个唐宋诗研究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更新和更富于概括性的层次。特别有利于说明唐宋诗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社会生活的主潮,同时还有利于说明文化选择方式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之争,在宋代呈现出第一段曲折繁富的轨迹。从魏泰、叶梦得到张戒,开启了唐宋诗之争的大门;朱熹对唐宋诗的论析,丰富了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叶适与“四灵”的倡“唐音”,促进了对唐宋诗的更深层次的比照分析;戴复古、刘克庄的唐诗之论,则将对唐宋诗彼此消长、转替的观照及其意义进一步予以了深化。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5,(4)
"口号"的形成是诗歌演进史上的重要现象。口号诗起源于刘宋时期,兴起于唐,为即时创作、随口吟成的诗体。永明"四声八病"诗歌理论导致诗歌创作方式的改变,是口号诗成为诗体并得以发展的主因。当唐代格律诗盛行,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精心推敲打磨时,口号诗机智、快捷的创作特点被凸显出来,成为诗人逞才弄技、酬赠唱和的重要诗体。即时成章、要求作者有临机之能的口号诗被有巧智的俳优所运用,成为唐宋杂剧的表演手段——"辞捷"。由于宋代宫廷宴乐中的乐语关涉到皇家威严、国家事体,其文辞常由翰林学士代拟,乐语中的口号诗也由即兴创作改为事先撰写。口号的地位及价值因其创作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乐语中的口号以歌功颂德为主,格调低下,为文人所不屑,最终走向消亡;而保持自由吟诵状态的口号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路成文 《阴山学刊》2003,16(4):36-41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一打开唐宋词册,一股浓重的伤感气息便会随时扑来。试看它的“开卷之作”,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其中所充满的就是那种不可言状的伤心与迷惘之感!再拿宋词的“压轴之作”——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来看,里头所流露出的亡国之感又是何等的哀伤!此外还可以举出几个例证: 晏殊,是北宋“全盛”时期的一位“太平宰相”。他的生活和际遇可说是十分圆满和幸运的了。但他的词中,却也到处流露出惆怅,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诗之争中的“温柔敦厚”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宗唐诗话和宗宋诗话对唐诗、宋诗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观照,就唐诗、宋诗的审美情趣和风格特征的差异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发表了许多不乏深刻和独到的诗学见解,既丰富了我国诗歌艺术的理论宝库,又促使了诗歌批评的不断深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试论王安石诗胡守仁王安石以一身而兼皙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只论述他的文学,不涉及其余,而文学又只论述他的诗。王安石的诗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他对杜甫极端崇拜,在《杜甫画像》里,大大肯定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说他虽遭遇坎坷,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13.
何日愈是晚清初期著名的诗论家,其<退庵诗话>也为此时诗话著作之翘楚.在唐宋诗之争演变史上,何日愈见识独到,主张性情、学问、识理三者统一,相互关联,但反对堆砌使气.他赞同诗歌应有议论说理的成分,对李杜优劣比较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些都体现出他闳通开阔的批评视野.尽管他论诗主蕴籍,有唐优宋劣的片面倾向,但宽和雍容,并不激烈,代表了晚清初期部分士人的诗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李向丽 《中州学刊》2007,(6):208-210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唐宋两朝花事繁荣,逐渐发展成为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一直延续至今。历代吟诵牡丹的诗歌浩若烟海,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唐宋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唐宋牡丹诗歌内容广泛,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主要有吟香、咏艳、歌洁、颂情、言志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诗的管见——与苏者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武汉大学学报》载苏者聪同志所作《宋诗怎样一反唐人规律》一文(以下简称苏文),从四方面论证宋诗一无是处。我们认为我国历代诗歌,各有其时代风貌,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但诗歌的规律是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时代风貌的推陈出新,是诗歌发展史上的必然规律,而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又各具风格。因而在诗歌园圃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绚丽的春天。唐诗自李、杜、韩、白、王、孟、韦、柳以及昌谷、玉溪等等,流派迥异,各擅胜场。他们的创作规律,岂能尽同?而宋诗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蔚为一代风貌,似未可厚非。我们对苏文所提出的四方面,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象汉代那样,对一部诗集——《诗经》的解释,能形成鲁、齐、韩、毛四大学派,绵延数百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在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中,却对这一特殊现象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考察。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种种具体诗论观点,如司马迁、王逸对屈原的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淮南子》的道家美学,王充重质尚用的文学观,以及毛诗大序对“诗言  相似文献   

17.
刘尊明 《学术研究》2012,(8):135-142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特征相联系,也与该词调独特的形体结构特征及大量赋咏江南风情的内容题材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诗禅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形态.自中唐起,偈颂诗意化的过程越来越明显,禅偈越来越具有诗的韵致,出现了自创清丽诗句以明禅的现象;发展至北宋中叶出现了大量引用现成诗句证禅的现象;引诗入禅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引诗笺注即引用诗句对示法之句进行再解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试论唐宋之际城市分布重心的南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分布同样是有规律可寻的。大致说来,中国城市的分布变迁有两条主线:第一,都城分布是按由西向东、从南到北的线路迁徙着,其代表城市是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第二,城市分布重心则由北向南移动,即最初的城市规模和密度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代表,后来则是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最突出了。这是我国城市分布结构变迁的两个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