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秦腔》:纯粹的乡村经验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在他的近作《秦腔》中实现了一次乡土叙述个性的转移。作者放弃了一切观念和理性,抽走了知识分子话语系统,用纯粹的地方口语还原乡土日常生活,呈现了父辈乡村形态和古老地方文化“秦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终结现实;而乡村叙述主体的选择,乡土话语的撒野欢腾、无遮无拦,又跳跃着民间文化形态下的生命个体的情感意志力和生命感受力。  相似文献   

2.
时尚阅读     
《秦腔》《秦腔》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关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抗争中表现出悲剧精神。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就渗透着这一精神。它全景式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凋敝现状和乡村文明一步步衰落、崩溃的过程,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再次凸显了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在当代的重要性及其水准,<秦腔>与<湖光山色>对乡村中国的不同理解和书写,不但表明了乡村中国现代性的过程远没有完成,乡村中国仍然处在被认识的过程中,而且也正是乡村中国变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资源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浮躁》之前,以商州为创作母题和审美载体,凸显商州浓厚的原生态传统文化氛围、文化景观的“商州系列小说”的创作阶段;自《废都》开始,以代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古都“西京”为故事发生地,主要反映社会转型期的传统文人和中国文化在两种文明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文化忧思的“西京系列作品”创作期和以《高老庄》和《怀念狼》等作品中生活在“西京”的商州子弟“重返商州”的“回归系列作品”的创作。通过对这三个风格迥异时期作品的解读,清晰地看到贾平凹创作思想的裂变过程:赞美、眷恋———质疑、批判———尝试重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土小说的诞生是伴随着五四运动对于人性的启蒙开始的,乡土中国更是给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无限的思考空间,以至于许多离开了乡土的人对她依旧是念念不忘,在偷来的半刻闲暇时间也不忘诗意的栖居于乡土。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小说,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秦腔》,我们看到文学正是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着社会之兴衰、人情之冷暖,思索人性与人类文明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南都学坛》2012,32(6):60-66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续写。贾平凹要在故乡日渐颓败凋敝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因此可以说,《高兴》是《秦腔》的"城市化"续篇,《高兴》表达了对故土以及生息于其上的人们在现代化变迁中命运一以贯之的关注,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高兴》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四十一炮》是当代乡土小说中的杰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以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史为切入口,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由隔阂对立、利益冲突到同流合污的演变过程。《四十一炮》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从乡土小说传统来看,莫言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困境,但他强调人的肉体的满足是精神提升的前提;莫言延续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负面性批判的传统,但他没有像沈从文一样,把乡村堕落的责任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城市文明,而是从人的内在欲望的角度来探讨其深层原因,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旨归,这实际上是更为深沉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乡村生活图景的变化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村民个体心态的转变。返乡小说《望春风》延续了格非“江南三部曲”的叙事路线,标志着作者向现实性乡土题材的不断靠拢。作者对传统乡村叙事方式进行现代性转换,聚焦于传统村落式乡村艰难变革的社会现实,展现村民个体在变革中的成长经历,呈现城镇化发展之于乡村的多重影响,探寻乡土精神重塑的可能性,继而在文化层面传达了知识分子格非对于当下乡土文明的冷静反思。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广大群众在面临传统乡村生活即将终结的背景下心灵的悸动与命运走向。作者发掘了传统文化衰落中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5.
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乡村"、"乡村生活"和"乡村教育"稳定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认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它既是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精神支柱,也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和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受当今时代社会巨变的冲击与影响,乡村教师存在对乡村教育的疏离、对乡村生活的陌生以及对自身角色的迷茫等乡土情感缺失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感作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根基,其重塑需要有效发挥各方合力,即完善各级政府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乡土安全感;健全乡村社会关爱机制,强化乡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加强教师情感修养机制,激发自身乡土责任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复杂情感的背后,时代语境造成了对乡土中生活着的阿Q们爱情的合理欲求的漠视,阿Q们的爱情被处在中心位置的思想和政治解放挤到了边缘位置,他们失落了自己的爱情。在跨越了一个世纪之后,通过贾平凹《秦腔》中的引生去反观乡土中的爱情,我们发现了新的爱情价值观的确立和爱情的再一次的失落。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民经历的复杂的精神变迁。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农民,却始终像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孤魂野鬼,是"被连根拔起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儿都难活"的树和草.从<废都>里的庄之蝶到<秦腔>里的引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他那种深厚悲悯的乡土情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乡土的关系上作者的身份大致经历了讴歌者-批判者-边缘人-咱村人的转变,情怀也有热情-冷峻-迷茫-塌实这样一种清晰的变化轨迹.<秦腔>以其极端的叙述方式将作者的乡土情怀推向极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类型的多样化。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乡土社会结构相适应,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又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法实现,乡土社会出现了治理的衰微。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更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