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以1979~2008年度普利策奖新闻特稿奖作品为个案,对普利策奖特稿长达30年的性别与女性形象传播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研究发现:普利策奖新闻特稿奖作品中的女性新闻人物多为受犯罪伤害和病痛、贫困折磨的女性,以弱势群体、下层阶级为主,呈现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整体形象,选题多与生、老、病、死相关,悲剧居多。其中不乏闪光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弱势女性的抗争进取和美好心灵。女性所受的伤害多集中在男性暴力、种族压迫、经济穷困、暴力凶杀等方面,暴露了美国司法系统的一些重大缺陷和社会救助系统的不完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对女性和性别传播重视,尤其是对女性生存状态非常关注。这种关注与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有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刘欢 《中华魂》2014,(4):55-55
2013年鲁迅文化奖共设立了年度小说、年度诗歌、年度图书、年度艺术作品、年度文化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3.
非裔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在其作品中,着力展现百年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生存的现状。在《老人集合》这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黑人文化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思考。《老人集合》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出造成黑人男性气概缺失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通过对黑人男性气概缺失以及原因的书写,指出黑人男性必须重新建构其男性气概,超越盘亘黑人心头已久的“双重意识”,并通过建立黑人男性的责任意识,黑人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才能得以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小说《搏击俱乐部》是美国当代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成名作。故事的主人公身患精神分裂症,生活空虚,性别身份模糊,他的生存状态具有社会代表性。《搏击俱乐部》着力描写了残暴血腥的搏击场景;而主人公的经历暗示,搏击俱乐部的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小说反映了现代社会男性面临的性别气质危机问题,体现了帕拉尼克对当代社会朴素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探索了完全不同于以往华裔小说的主题,讲述了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一个华裔教授和一个白人女性跨种族婚姻家庭里发生的悲剧故事。80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立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用文学的方式道出了华裔族群在文化混杂空间里所遭遇的文化冲突,逼真再现了身处文化夹缝中的"他者"困境。  相似文献   

6.
阿成的小说充满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始终以赤子情怀关注东北黑土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底层群众的生存状态,是阿成有别于文坛其他作家的个性要素。阿成的小说从创作之初暗合了寻根思潮的精神特质,逐渐走向了对特定地域文化之"根"的动荡性与流转性的深度揭示,并对黑土地上小人物的精神失根状态和生存困境展开了深入的剖析。阿成基于日常经验和地域经验的文学书写,以及他对黑土地底层群体的人间悲喜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东北地域空间内部的生动性、多样性、独特性。阿成之于当代文坛的意义在于,他在主流文学之外开拓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空间向度,使得东北地区不再仅仅作为民族国家"版图"中的一个结构性存在,其丰富面貌得以细致呈现。  相似文献   

7.
印裔流散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神童》(Gifted)入围2007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同时还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小说通过叙述《神童》中女主人公"神童"鲁米从数学天才坠落凡间的成长经历,论述了印度流散族裔主体的文化创伤,在阈限状态下的非线性成长和双重成长烦恼,揭示了个人成长与民族之间的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的小说以女人作为其艺术呈现的视域选择,以男人为叙事功能的承担者,以日本民族审美文化理念为底蕴,昭示了男性文化视野中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了男性创作主体对女性对象的求致意识。  相似文献   

9.
借用R.W.康奈尔有关男性气质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告诉我是谁》中男主人公威尔在婚姻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分析,表明身处20世纪中期美国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主人公对其自身男性气质和男性主体身份的焦虑,揭示其男性气质危机,进而展露郊区生活的虚无。  相似文献   

10.
借用R.W.康奈尔有关男性气质的一些理论,对小说《告诉我是谁》中男主人公威尔在婚姻生活中的经历进行分析.表明身处20世纪中期美国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中主人公对其自身男性气质和男性主体身份的焦虑,揭示其男性气质危机,进而展露郊区生活的虚无。  相似文献   

11.
《占有》是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A.S.拜厄特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还原了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书信、日记和诗歌的解读,拜厄特在小说中展示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中心地位,提出了女性最终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部畅销作品,中国当代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属于消费时代的产物,对文学的批评不能仅以一种想象的标准衡量,而应结合时代特征,《小时代》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我们在阐述消费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消费文化对郭敬明小说《小时代》创作的影响,具体探讨了作品中的青年亚文化、青年男女爱情和时尚化倾向在消费时代的独特呈现。  相似文献   

13.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厄德里克的小说《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追寻,揭示固守本族传统身份和盲目"模拟"白人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克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危机,只有接受文化杂糅,建立"杂糅身份"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叙述杂糅、文化杂糅是作者在文本中建构杂糅身份的策略,这种彼此混杂的文化现象暗合了巴巴所述的"第三空间"构想,为多元文化大潮中处于边缘化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原本是小说《简·爱》里的一个毫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她"却逐渐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一个遭受父权制社会男性迫害的广大妇女的代名词。1964年,美国当代文坛巨匠索尔.贝娄一反传统男强/女弱的二元对立人物塑造模式,在他的小说《赫索格》中塑造了一个饱受女人欺压的"疯男人"形象。贝娄在小说中通过颠覆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故事灵巧机智地表达了他对美国六十年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焦虑和关注。他担心女性主义可能会走向人类社会的另一个极端,即用母权制社会取代父权制社会,从而反过来让女性压迫、统治男性。  相似文献   

17.
比较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的《我的幸运脸蛋》(1997)和华裔美国知名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1991)可以看出:翟梅莉颠覆了谭恩美东方主义式的中国书写模式,力图解构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建构与西方平等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谭恩美采用"异国情调"式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一味描写静止落后的旧中国,刻画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和邪恶的中国男性形象。而翟梅莉则采用"存在主义"式的叙事方式尽力向读者展现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塑造正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非刻板化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不仅展现了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揭示了"问题"背后潜藏着的深刻文化原因."庙堂""村公所"与"老槐树"意象呈现出的是影响规训着农村政权秩序、文化秩序和农民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多才多艺,小说、诗歌、剧本、散文与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无不擅长,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尤其是其历时30年才完成的"兔子四部曲",涵盖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活与历史。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中所体现的对后殖民时代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生存问题,是美国少数民族裔作家们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莫里森小说中展现出的非裔美国黑人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熔炉中坚守黑人文化传统的意义,以及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的觉醒,并最终寻找到在跨民族思维下少数族裔文化生存的策略,充分展示了美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