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亲迎之礼"在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许多较有特色的新婚俗,包括就妇家成礼、下婿、催妆、婿骑马绕妇车三匝、障车、百子帐、却扇、观花烛等。这些婚俗的出现及变异,反映出唐代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冥婚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婚俗的特殊形式,在唐代显示出流行的趋势,唐代冥婚主要有活人嫁死人或死人嫁死人两种形式,而其冥婚的缔结,一般要经过纳聘、赠送迎亲版与冥婚书或赠送信物、墓祭、迁葬几个环节。籍冥婚可以安慰死者,籍冥婚可以使殇者完成归葬家族墓地、牵忖祭家庙的礼节,籍冥婚可以使家人获得实际利益是唐代冥婚盛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白《长干行》"青梅竹马"的故事描写了一幅活泼泼的儿童嬉戏画面,其实这是对当时(唐代)婚俗的模仿,而这幕唐代婚俗又是反映了荒古的男女风情。"青梅"隐语"会男女",也透露了古代举行婚礼的时节观念;"绕床"折射出男女相逐、回还转圈的上古婚礼。  相似文献   

5.
壮族婚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是一个民族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缩影。婚俗文化中的婚姻观念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婚姻方面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它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在其游牧生活中的婚俗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踏水礼、彩礼、婚嫁仪式歌、刁羊和姑娘追等是其传统婚礼的基本习俗。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婚俗在时间、彩礼、婚宴和交通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和现代婚俗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哈萨克族由单一的民族婚俗文化不断地向多元的民族婚俗文化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元5世纪拓跋鲜卑族统治中心的平城,是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拓跋鲜卑定都平城后,从物力、人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对平城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使平城的农业经济不仅得以开发,并呈现出相当程度的繁荣。平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鲜卑族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也是北魏政权能够武力统一北方,实现稳定统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皇姓之争     
唐代皇室姓,自称是陇西李氏,奉老子李耳为祖先,因而规定道教地位高于佛教。在一次佛道二教辩论会上,和尚法琳对唐太宗说:你那个李不是陇西李,而是拓跋达闰,达同就是汉语的李字。你是鲜卑的达同,是代的贵族,阴山的名门。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3):38-44
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它与婚俗自身的伦理特性有关,与民间婚俗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关,也与话本小说文体自身的体裁特点和功能定位有一定联系。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表现在:婚俗题材小说的大量出现、婚俗叙事情节模式的形成和涌现、场景成为婚俗叙写的重要方式和婚俗角色成为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等方面。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还呈现出了一些整体性的特征,如多元婚俗观念的并存和婚俗叙写由俗趋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文化,更清楚的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俄汉传统婚俗文化的对比,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传统婚俗文化现象,揭示传统婚俗文化的部分文化内涵和文化功用,来体现俄汉两个民族传统婚俗过程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并促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民俗学理论对晋中祁县的乡村婚姻民俗进行考察研究,可以看到该地传统婚俗发展、演变的轨迹。婚俗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辽建国后 ,在乐制方面继承了唐代十部乐的传统 ,形成了既融合了西域、渤海、汉及契丹先源民族鲜卑、乌桓等各种音乐样式 ,又具有自己民族独特风格的乐舞形式。辽代契丹人的乐舞 ,按作用可分为三类 ,即娱神、娱人和自娱 ,从中透视出契丹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婚俗是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安徽淮北市地区婚俗研究现在仍是空白。当代淮北婚俗有三个特点:“千里不同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城市简俭与农村繁复并存,婚俗表现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史书记载的 “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和重大历史现象,无不以其心态为背景。研读北朝史,有感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及乘此潮流而起的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实为北朝后期民族融合进程中之一大关键,而在这一关键中,六镇鲜卑的群体心态,似应特别注意,故而本文从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演变的分析入手,揭示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诸多动因中社会意识即心态方面的作用。一、孝文迁都后六镇鲜卑的群体心态所谓群体心态,就是该群体在某种程度上特有的共同心理状态,它是由共同的存在条件引起的一种对该群体来说是典型的心态。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形成始于六镇之设。…  相似文献   

18.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兴起的一支重要古族,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宇文部是东部鲜卑中与慕容部、段部、鼎足而立的三大部之一,这便是后来在中国北方建立辽朝,称雄数百年的契丹族的直接族源。本文旨在对宇文部的族系源流发展大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鲜卑这个民族,东汉以前和中原王朝是没有过接触的,《史记》、《汉书》中都不曾提到它,东汉初年才开始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东汉的鲜卑主要有两个系统:起源于蒙古草原东北角的拓跋鲜卑,东汉时向南、向西进行过两次大迁移,后来建立北魏王朝,历史学上称为“北部鲜卑”。在蒙古草原东南部发展起来的鲜卑人,东汉桓灵时曾建立以檀石槐为首的部落大联盟,习惯上称为“东部鲜卑”。下面我们探讨的即是东部鲜卑的起源问题,文字上一般仍使用魏晋以来汉文传记中“鲜卑”这个名称。 一、关于鲜卑起源的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20.
史书记载的五处鲜卑山事实上是三座山,即鲜卑族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位于朝阳附近的鲜卑山,以及吐谷浑部落联盟的聚居地,位于敦煌附近的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不同阶段的直接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兴起和发展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