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敬东 《学术研究》2003,2(8):55-61
本文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分析了康德、黑格尔关于理性、自由、普遍法治、国家问题的历史理念与基本意义;阐述了马克思哲学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理念出发,对康德、黑格尔历史哲学唯心主义和阶级基础的批判维度。分析了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维度的极度夸张和教条主义运用所造成的消极作用;认为邓小平在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互关系上的历史性重构所体现的政治智慧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塑造了法国的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理论,不仅孕育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代"法兰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学界的一种理论建构,表现为以异质、多元、解构等为核心特征的激进思潮.它浓缩了后革命时代欧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反应,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从法国政治传统到当代"法兰西理论"的演化,反映的是从阶级斗争到理论抗争、从内部批判到外部超越、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哲学理论的嬗变,反映的是政党政治和阶级逻辑的退却.  相似文献   

3.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哲学阐释如果忽略了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易出现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而如果否认它的实存性,尊崇个体作为唯一的真实主体,又容易走向历史经验论和实证主义,这两者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阶级"范畴,关键在于认识它在个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解析"阶级"概念作为抽象规定与实体指称的双重所指,理清"阶级分析"与"分析阶级"的不同维度。进而,通过剥离"阶级不是什么",可以将"阶级"界定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历史主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胡沫 《江汉论坛》2012,(6):109-116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科学是指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历史碎片的堆积。它超越了以往历史哲学的思辨性,从哲学的思辨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使历史科学具有现实的批判维度,从而真正成为一门现实科学。但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实证的批判哲学而不是纯然的实证科学,批判性始终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批判性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批判对象上的现实性;批判方法上的总体性;批判路径上的具体性。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相似文献   

6.
实现个人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主旨。对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解放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但是,"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空间中发生了个体与类的严重分裂,社会空间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从资本空间终结到劳动空间解放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推动这种逻辑转换的物质力量。资本空间化逻辑包含着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趋势,同质化是肯定性逻辑,异质化是否定性逻辑。异质化蕴含着劳动空间解放的力量。实现"现实的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目标是客体维度的"自由王国"和主体维度的"自由个性"。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现实的个人"的空间解放提供了条件。走向"现实的个人"解放的自由王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两个先锋队"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吉发 《人文杂志》2003,(1):139-142
全面分析了人类政治时代的两个历史阶段,指出了阶级对立社会政治关系的逻辑重心是阶级关系;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政治关系的逻辑重心,有一个从国内阶级关系向国际民族关系的位移过程;江泽民同志"两个先锋队"的科学论断,从政党的维度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双重性"的时代定位.  相似文献   

8.
宪法的属性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观宪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妥协"主导着从古代意义上的宪法,进而到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最后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发展成熟,以及宪法价值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扩张,作为阶级妥协产物以及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法律秩序基础意义上的现代宪法,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其"妥协"的本质与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辨证理性批判>(以下简为<批判>)认为,只要哲学存在,它就是实践或社会运动的表达,而非抽象的科学的影子.在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中,萨特继承了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要求为在第二国际和苏联那里被知识化、官僚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重新"恢复人",使理论重新走向实践和行动.为此,<批判>将个人实践作为基础和出发点揭示了整个社会实践的结构和功能.相应的,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刘建新 《江汉论坛》2008,46(2):69-71
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洞察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活动去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以"物的依赖性"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人性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论从无根的"个人"出发,把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置于"个人"对它认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唯意志论学说.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变个人本位的主体性思维范式为实践的人类学思维范式,展开了对契约论中"个人"历史的、逻辑的批判,它不但摧毁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前提--无根的"个人",确立了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时也自然地展现出了一个"个人"辩证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将自己思想的合法性诉求标识为科学,甚至宣称其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印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念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实证精神的影响.但是,不仅作为德语世界中马克思所谓的"科学"(wissenschaft)与英语世界中的"科学"(science)含义有所不同,而且马克思所谓的科学还具有明确的规定性:科学必须以感性、现实、实证为基础;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真理;科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科学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自由探索;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科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因其唯物、辩证、批判的特性,而与形形色色的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唯一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为何成功"的问题;从未来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从集体认同的概念出发去研究专业历史学家和他们的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会成绩斐然.历史认同从根本上而言是变化结果的积累,或者可以说历史认同是对"该认同"和"非该认同"的辨别.历史再现方式比较合适的做法不是把相互对立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而是将相关的角度或参考标准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连贯和公正的历史再现方式."历史认同"的概念应被定义为"时间变化维度上的认同".尽管空间和时间作为区分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但空间和时间维度仍然是历史学中最常用的分类维度.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新左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载体之一。新左派思想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具有"文化和物质相结合"、"历史和哲学相结合"、"社会结构和阶级主体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等相互激荡又相互关联的理论特质;在实践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追求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支持并致力于核裁军运动。新左派思想家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从不同角度和研究范式方面,拓展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空间,为我们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8.
"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尔康 《河北学刊》2004,24(1):164-169
历史学是说故事的陈述之学,它讲道理,但表达方法是寓论于史,并非以讲求哲理、规律为特色.因此,历史学不宜放弃陈述之学的特征,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历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告别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实证史学与阶级论史学迭居主流地位;20世纪末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可能会由此走向整体史的新史学,因而社会史成为实证史学、阶级论史学向整体史过渡的中间形态.史学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表明,史学功能应当而且正在转换由政治教化转向社会文化,研究成果由大众分享实现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历史研究走近古人生活世界,文学作品贴近今人生活.为此,文学著作应有大众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此而言,社会史研究赋予史学新的生命力.史学知识大众文化化,对史学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并且需要继续克服居高临下的对待读者大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就其生成而言,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继承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历史维度呈现出从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探索、再到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逻辑思路;其理论维度呈现出以人民大众的立场、继承发展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方法为体系的思想建构,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学理脉络;其现实维度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问题为导向答时代之问,以现实为依据助力实践发展,集领袖、政党、人民之全党智慧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以知识分子为叙述核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同样遵循着"英雄成长"的基本范式,但是,被压抑的"个人无意识"与"英雄成长"的叙述逻辑构成了某些矛盾、龃龉,形成话语"裂缝",知识分子形象形态则出现了"伤残性"、"碎片化"的美学特征.从<青春之歌>这一经典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人"的解放(阶级的)与"人"(个人)的压抑并存交替.在宏大叙事中,知识分子自我(个人)形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淹没下以一种"潜叙事"和"碎片化"的方式被叙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