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曾有人认为杨朱非道家,其论据之一就是;老、庄屡言没身、无我,推崇“无己”,而杨朱力倡为我,主张一“贵己”;《庄子》一书对杨朱及其学说,多有微辞.如果杨朱也是道家,那么,《庄子》抨击杨朱岂不是道家抨击道家、本家相互抨击?这不合情理,也有背史实.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主无我、一主为我,这只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么追求“全生葆真”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合题.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人格的完整,并对独立、自由的精神生活怀着诚挚的敬意和热切的向往,一直是道家人生哲学的特征和传统.在这方面,老子开了先河,杨朱继之,而庄子为其楷模.  相似文献   

3.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本文先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思想理论大厦的.  相似文献   

5.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雷  于伟 《中州学刊》2005,4(6):156-158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对人性成长及人生意义的认识具有类同性.从学科研究的特点看,"境界"与"人格"分属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但二者关涉的基本内涵却是相通的.通过比较,可以找出两种学说背后的不同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及人格追求,亦可以实现自我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系列构成。庄子同时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了一个可以养性适性的栖居地,这就是“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  相似文献   

8.
庄子“无己”与杨朱“贵己”的比较李季林先生在《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老庄之学的“无己”与杨朱之学的“贵己”,一是无我,一是为我,这是方法或途径上的差异,他们的目的则是一致的:存我,全生。若说“贵己”是正题,“无己”是反题,那...  相似文献   

9.
栾芳 《东岳论丛》2008,29(1):93-97
"物化"的境界是一个层进式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兴境",也即"兴而超然之境";第二重境界是"化境",也即"化而无我之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第三重境界是"游境",也即"游而至乐之境"。这是"逍遥游"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至乐之境"。因此,"物化"的境界也就包含了"兴"、"化"和"游"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兴"而"超然"、"化"而"无我"、"游"而"至乐"的境界。"兴"侧重于心灵内部的提升,是"内孕"的过程;"化"侧重于主体外部的超越(即超越自身,齐平万物),是"外化"的过程;而"游"则侧重于新的主体的自由活动,是"物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默  金艳滨 《北方论丛》2005,3(1):55-58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能体纯素"的"真人".其主要内涵可归结为超群绝伦的神异气质;不随物迁而游乎尘外;超越生死的真情天性.这种真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核心是一致的,其对后代文化与文学中"真人"形象的人格建构影响深远.从当代文化的层面观照,庄子的理想人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因而在当今的文化人格建构上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叙述方位和叙述角度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者大致可分为同事件"外转"、同事件"内转"、异事件"内转"和异事件"外转"等类型。同事件叙述者既可"外转"进入所叙之"事",亦可"内转"而抒情;异事件叙述者虽不参与所叙之"事",常采取旁观者"外转"姿态,但人格填充的人物聚焦则又可"内转"而抒情。这四类叙述者大体呈现从"有我"到"无我"的层次化运动过程。因此,诗歌叙述者的差异性存在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并梳理王国维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2.
逍遥境界一直被大多数庄学研究者看作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对于逍遥境界的内涵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庄子>书中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真人四种理想人格,进而提出一个以真人为统领,含摄至人、神人、圣人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论,以期对庄子的理想境界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品格,一直是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对精神境界的理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但对真善美意蕴理解的不同,以及实现真善美路径的不同,导致古希腊和先秦哲学在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至真至善"的理性主义人格至上精神和"至善至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是两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葛荣晋 《学术界》2007,(6):128-137
"儒商"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代商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君子人格论思想是儒商追求的至高境界.现代儒商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种品格,才能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从"游方之内"的相对自由、"游方之外"的绝对自由和追求"逍遥游"的"坐忘"之路三方面.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哲学意蕴,在实践上也阐释了它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心灵境界和理想人格都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沁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41-144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中实际蕴含了庄子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揭示出庄子精神自由的理想在实践上的现实性,即为出世而入世,并由此探讨了庄子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郭象玄学通过对庄子逍遥义的全新阐释以及"独化于玄冥之境"的人生境界的建构深刻地影响了东晋士人的心态,为他们诗性人格的生成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郭象玄学对东晋士人诗性人格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新逍遥义为基础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建构引导东晋士人在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同时,又能保持宁静淡泊、潇洒飘逸的名士风度;"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本体论命题使东晋士人在面对宇宙自然时追求与天地万物冥合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梁娟 《学术论坛》2008,31(3):178-181
"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古典诗学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特点,认为这两种境界都是诗学所需要的,在艺术上难分轩轾.如"诗史"作品多"言欲"的"有我之境","简古"诗风时有"无欲"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