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域外文学对于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而言并非单纯的阅读经历,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透过日积月累的域外文学“体验”,逐渐形成“俄苏体验”“美国体验”和“日本体验”三大谱系,其中又以“俄苏体验”最为显著。俄苏文学激活了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的革命想象,不仅茅盾、蒋光慈、王统照、丁玲等既成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而且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叶紫、艾芜等新进作家也明显受到俄苏文学的熏染,从而充分显露出“俄苏体验”所引发的创作效应。在为数众多的美国左翼文学家中,单纯从对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力而言,无人能出辛克莱之右,茅盾、萧红等左翼作家都受到辛克莱的影响,在他们创作的左翼乡土小说中留下了印迹。在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留日学生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留学其他国家者而言成为左翼作家的数量最多,由此也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在域外文学“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示以完成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创建,由此也使得中国左翼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成为国际左翼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群中,王统照是其中的一位。王统照热爱俄苏文学是受其人生理想和文学观念制约的。王统照高度评价俄罗斯进步文学对俄国革命事业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他大量翻译和介绍俄苏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宣传俄苏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此来启迪中国的文学青年,反对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王统照自己的创作也从俄苏文学宝库中汲取了营养,在经过民族化溶炼之后,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来。  相似文献   

3.
为了向国内介绍俄罗斯苏维埃文学作品,交流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经验,最近在武汉召开了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研究工作会议,决定创办《俄苏文学》杂志(暂定出双月刊)。这个刊物由南开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吉林大学外文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室、武汉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苏文学研究室、四  相似文献   

4.
鲁迅一生极为关注俄国、苏联文学,不仅译介了大量俄、苏作家作品,并且其创作也明显地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对于鲁迅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也以鲁迅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成绩最丰。还在1939年,罗荪就写了《苏联文艺的介绍者——鲁迅先生》一文。但最早出现的论述鲁迅与俄国作家关系的专文,当是赵景深的《鲁迅与柴霍夫》(发表于1929年6月)。这里,我们拟先将鲁迅与俄、苏文学关系的总体论述作一下评介,然后再分头介绍鲁迅与各个  相似文献   

5.
“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内核、经世致用的近世湖湘文化特质以及救亡图存的时代呼求构筑起“左联”湖南作家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相通性使这个聚合得并不十分紧密的团体在择取外来文学时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 ,即以俄苏文学为主要的导师和朋友。由于中国新文学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 ,因而“左联”湖南作家对俄苏文学的偏爱 ,与其说是文学上的认同 ,毋宁说是文化上的认同。而湖湘文化的缺失则造成了他们对外来文学最终缺乏一种兼收并蓄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宁信而不顺”一说典型地体现了鲁迅的翻译观,也是理解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关键。“信”就是忠实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法结构。鲁迅以为翻译不仅要输入新的情感观念,而且要输入新的表现法;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在语言中的,只有输入新的表现法,才能实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顺”的翻译则是使译文在顺从中国人固有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中归化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里面。因此在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迥然差异、文言文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信”的译作必然与读者阅读的“顺”发生冲突,由“信”而“顺”是一个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这是鲁迅对自己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也体现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1986年总目录     
自04 文学、语言试论荆楚文化的特色及其与屈原诗歌的关系次山文开子厚先声说别林斯基的文学民族化理论张枯生年辩证 “鼻”字音义演变探源从新生代创作看台湾文学的发展茅盾文论管窥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及其指导意义《红楼梦》的艺术构思及其悲剧美略谈林黛玉艺术典型的悲剧结构鲁迅早期译介外国文学与“立人”思想的启蒙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讽刺艺术的“激情”原则论鲁迅评价俄苏文学的思想发展中古鼻音声母在闽音的反映中国经学与语言文字学“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解说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陈尽忠黄炳辉张春吉吴在庆林宝卿黄重添庄钟…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9.
《铁流》汉译本,出自曹靖华先生的手笔。他是我国最早由俄文直接翻译俄苏文学的“拓荒者”和“为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之一。他是传播俄苏革命文学的先驱、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挚友、辛勤笔耕一生的著名翻译家和作家。他的译作《铁流》在我国现代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铁流》是名著、名译。我们所见到的三种译本都是曹靖华先生翻译的。《铁流》的第一个译本是1931年翻译的。最后一个译本重校于1971年(1973年出版)。这样一本经过同一译者多次修改、校订,而且从初译到最后一次重校历时四十年的译者是难得的,便于我们对三  相似文献   

10.
应我校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戈宝权同志于十一月上旬向我校外语、中文两系师生作了《鲁迅在国外》和《俄苏文学与中国》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后,又与外语、中文两系部分同  相似文献   

11.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俄苏文学和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而这又受制于论争参与者的价值观念与期刊对俄苏文学和文论译介的互动。1934年至1936年,国民党系统的期刊译介俄苏文艺,一般以作品为主,且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题相关。同人期刊译介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也积极译介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艺动态。左翼的期刊译介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苏联文艺政策的文章。它表明中国的文艺界进一步向苏联的文艺思想看齐,因而"两个口号"论争的理性色彩也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使论争中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现象无法完全克服。  相似文献   

12.
1946年春,开始接触俄苏文学;高中时真正对俄国文学着迷,并对报考大学和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先后翻译了《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冈布里努斯》、《阿列霞》、《日瓦戈医生》、《塞纳河畔》等俄苏作品。  相似文献   

13.
"离群人"是本文作者首创的文学术语,概括了俄罗斯文化冲突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离群人"在俄苏文学中形成一个人物形象系列。表现不合理的群体文化对个性的压制以及个性的反叛,构成当代苏联文学中离群人悲剧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多元系统理论对“五四”前后翻译文学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而文学系统本身又处于一个更大的多元系统之内,且由于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制约文学系统的这些因素对翻译文学具有同样的解释力。本文着眼于多元系统理论,重点论述了“五四”前后的中国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从边缘往中心过渡的过程,以及随之产生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鲁迅之“硬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谈到鲁迅先生的翻译,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他的“硬译”观。鲁迅先生主张“硬译”的说法,在翻译界已成定论。凡提“硬译”,必涉及到鲁迅先生;凡提及鲁迅先生之翻译观,必以“硬译”统而概之。而这“硬译”必是和生硬的文笔、句法相提并论。通过仔细阅读鲁迅先生谈翻译的文章,觉得并非如此简单划一,一言以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俄苏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遭到了冷遇,不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业已终结,而且也不再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对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是丢失了一块宝贵的精神资源。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以往对俄苏文学的理解与接受存在着缺失与误读,在过度崇拜与赞誉中接受了被我们自己变形了的俄苏文学,从而造成了对俄苏文学的误读与曲解。还原俄苏文学的本来面目,重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是让俄苏文学重新回归中国读者视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18.
鲁迅卓越的语文成就离不开他对异域语文的体悟和借鉴.本文立足于鲁迅的翻译与创作实际,从章法与句法两个方面考察了欧化与日化语文对鲁迅的启发与影响,提出鲁迅的“硬译”体现出他对“逻辑”与“语气”的关注,鲁迅“精细”与“繁复”的表达风格与其欣赏并追摹具有“优婉”之风的日语表达方式有关,而鲁迅对“标点”和“段落”这两种传统汉语文本中所无的域外语文“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不仅使中国现代语文在书写形式上更灵活生动,而且促进了中国语文文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翻译” (本文指文学翻译 )的定义在翻译这门学科里是个看似最简单的问题 ,然而因其在国内和国外林林总总、各具特色 ,显露出复杂、深刻而又色彩斑斓的一面 ,折射出当前该学科领域热门话题———翻译理论的种种缩写。当翻译活动经历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后 ,却仍无一条翻译定义为世人公认 ,而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翻译定义又俯拾即是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在此 ,文章对这一独特的现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造人术》是鲁迅最早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之一。2012年,香港《译丛》将鲁迅《造人术》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译介给西方读者。《译丛》英语译介的“译作之译作”《造人术》是深度翻译的结果:译文还原了鲁迅汉译文本的语体风格,更在“译者导言”、插图、鲁迅汉译按语等副文本的综合推介作用下,协助西方读者对英译鲁迅《造人术》进行全面认知。经历了美国英语小说原作的日译、汉译,《译丛》又将其回译成英文,完成了小说《一个非科学故事》(《造人术》)的“世界文学”翻译轮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