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十一五”期间.我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累计达857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从2008年起,民生工程连续3年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今年.我省计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840.8亿元.其中省本级新增财力的80%将用于民生。这是记者从2月14日召开的2011年四川省实施民生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的.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期间.南充市顺庆区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目标全面完成.5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2893人.年均达到8578人,比“十五”时期年均增幅41%。失业率控制在4.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我省社区就业工作是从1999年开展起来的.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社区就业的政策,为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到社区实现再就业奠定了政策基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立后。社区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已有3116个城镇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聘任劳动保障协理员6360人。7年来社区实体不断发展,累计创产值67.4亿元,创税利4.1亿元.吸纳下岗失业人员37,4万人。社区已经成为我省就业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十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99,7万人.其中社区新增就业35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15.2%。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6.5%,高于“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4个百分点。但在全国排名却处于较低位置,连续4年排名29位,与我省GDP总量连续三年排名第16位极不相称。我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较低既有我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今年以来.达州市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从根本生解决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就业再就业8576人.其中“4050”人员等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3957人.分别完成省上下达目标任务的67.93%、71.47%、131.9%。[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夹江县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圈和川南经济圈结合部,幅员面积748平方公里,辖11镇11乡,总人口35万。全县有规模以上企业113家,约占全市的1/5,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07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陶瓷业是夹江的支柱产业,荣获“中国西部瓷都”称号,为全国四大建陶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当作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来抓,有力推进了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遂宁市船山区就业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就业局直接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为重点,以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为标准,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失业保险、技能培训以及农村劳务开发等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地完成了2006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613人,占目标任务的12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4125人,占目标任务的118%,“4050”困难对象再就业917人,占目标任务的127%,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320人,占目标任务的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9%以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绵阳市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以民生保稳定”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以“六大培训”工程为抓手,增强了职业培训针对性,提高了技能就业稳定率。2009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9.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2.24%,比上年增长4%;实现劳务收入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9.27%,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997元。  相似文献   

9.
德胜社区地处江油城乡结合部,下岗失业人员多、暂住人口多.人居环境结构十分复杂。近两年来,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动态再就业率达93%,“4050”人员再就业率达84%以上,特困人员救助面达100%,先后被授予江油市“先进明社区”、绵阳市“市级明社区”、“五好党支部”、“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今年初被命为“四川省第一批充分就业社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市域产业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着力破解就业难题。今年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36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充分就业正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11.
我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九五”末期的制度创建和“十五”初期的正式启动实施.至“十五”末期的全面推进、稳健运行、不断完善,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我省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转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绝大部分城镇职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参保人员负担逐步降低: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管理措施逐步向精细化、标准化迈进;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系统初步建立,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探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取得初步进展:制度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医保事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郫县农村劳动力化素质低、就业技能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是又一道“坎”。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化程度的占92%。高中、中专、职中化程度的占7%,大专以上化程度的仅占1%:郫县农村劳动力中掌握工业、建筑业一项或一项以上技术、有技术证书的只占1%。从事工业、建筑业等项劳动.技能熟练的占6%.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服务业专门技能的占7%,掌握驾驶技术并有执照的占撕。掌握农业专门技术的占15%.无特别技能的比例高达69%。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省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省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3.5亿元,增长3%;[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南充市嘉陵区近年来把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收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到2005年底,已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9.1亿元,人均达1445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引导能人302名,带资0.75亿元,回区创办企业257个。年创税19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嘉陵区因地制宜,实施“一二三四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促富民强区”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巴中属老边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1992年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试点,1996年全面启动,1998年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工作职能划转到劳动保障部门后,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恢复,并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截止今年6月,全市共有5.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002年以来新增0.8万人.基金积累800余万元,建立个人帐户2万余人,目前已有400多人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2006,(4):5-5
今后五年,交通部将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使全国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交通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万源市就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劳动保障局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本服务”的理念.以创新为出发点,以务实为落脚点。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环境,扩大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新增就业242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5%;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1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1%.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56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4%,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265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4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32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7%,其中新增扩面3005人。  相似文献   

18.
苍溪县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其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按照“根本出路靠发展.大众就业靠市场,困难群众靠援助”的总体思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就业。3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500个,帮助指导6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70%,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南充市近年来在劳务输出上狠下功夫.从农民工的培训到劳务输出衔接等方面.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子.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全市劳务输出170万人.比2006年增加4%,劳务收入106亿元,比2006年增加10.4%.  相似文献   

20.
刘惠民 《劳动者》2005,(1):34-34
截止2004年11月末,陕西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25.61万人,提前完成扩面计划任务的112.8%,全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83.5%;全省1-11月份实际征收入库失业保险基金58536万元,累计入库占年初征收计划的119.5%,比上年同期增加21152.9万元,同比增长56.6%,人均月缴费达到16.34元;全省1-11月共发放失业保险金19346.4万元,116797人享受到不同阶段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金发放做到“不漏一人、不拖一天、不欠一分”,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保生活,促就业”的作用,为深化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