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太史公曰”是指司马迁《史记》各篇人物传记结末的评赞文字.先秦史家写史都没有这类文字,这种写史体例是太史公的独创.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般只能在写人叙事中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美学思想.司马迁为弥补其不足,在人物传记之后加上一段“太史公曰”,以此来直接地评判历史和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无拘无束地抒发自己的情志,驰骋自己的文思,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对那些伟大、崇高、善良的人物,倾注自己无限的热爱与敬仰之情;从而表达对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追求;对那些卑鄙、好邪、阴险…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对所述人物、事件、故事等评论对象发表议论,以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而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个人倾向性表露无遗。本文着重论述了“太史公曰”与新闻评论倾向性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河山之阳”中的“河”,指的是韩城市城南的“沆水”,“山”指位于旧时夏阳县西北的“梁山”,“龙门”指位于“梁山”之阳,高门原南界的“龙门砦”,“梁山”,“沆水”,“龙门砦”是旧夏阳县的管辖区域。  相似文献   

5.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德里达式的解构充斥着整个学术空间的时代里,试图用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即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阐释方法来重构"解构",在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解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对“乒乓外交”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许多迷雾,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第31届世界锦标赛前后所开展的对美、日的“乒乓外交”上.事实上,“乒乓外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清除迷雾,重建相关史实是对“乒乓外交”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对“乒乓外交”进行再研究,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体育与外交的关系、秘密外交、外交民主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柳俗”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柳永词的创作意图与接受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这一新角度探究柳永词“俗”的内涵。柳俗是以迎合受众为根本特征的 ,表现在题材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之俗表现为以男女之情 (甚至是色情)的描写迎合受众的娱乐刺激需求 ;(二 )语言之俗表现在市井方言俚语的运用 ,模拟人物声口语气 ,为受众所习见 ,用韵和四声的安排使柳词旋律活泼、音节响亮、富于刺激性 ;(三 )表现手法之俗表现在铺叙手法的运用 ,叙事抒情求详求尽 ,不留余韵 ,不求含蓄 ,以适应受众的欣赏习惯。柳词“俗”者皆“为人”而作 ,而其“为己”之作亦不乏“雅”誉  相似文献   

9.
史之有评,由来已久。如果寓褒贬于记事分寸之中也算是一种评论的话,那么,自有史以来就有史评;如以编史者正面使用论评文字才算,那么“太史公曰”是个开端,后代相继承袭,很有发扬光大之势。研究《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论发展的贡献,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千秋太史公     
《阅读与作文》2007,(7):33-37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从书法与绘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同一性角度出发,分析早期工具和材料对书画笔法的影响;同时论述了书画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发展,以及笔墨的根本最终使两者在文人画中走向审美上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2.
“豫”是河南省的别称。这一别称的由来似乎已有定论。《说文解字》对“豫”是这么解释的:“豫,象之大者”。而据许多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是黄河流域最温暖的一个时期,适宜野象生活”。因而,古代黄河流域被称为“豫”。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有史...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美国撇开英国单独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其对华一贯政策的继续。当列强瓜分中国时 ,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是要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竞争取代武力侵占。其动机是“利己”的 ,但它在客观上对于遏制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武力侵华 ,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在现代中国,"以德治国"具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新功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关键在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重点在于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美国“睦邻政策”新论时晓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的“睦邻政策”.其本质和目的在于侵略和控制拉丁美洲,对此史学界多有分析和评价,而一睦邻政策”作为历史时代的产物,其对拉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客观积极作用却很少有人论及。事实上,美国的“...  相似文献   

17.
自任中敏先生提出“带过曲”概念以来,曲学界大多着眼于元代而对带过曲的成因作了广泛的研究。本文试从元明清三代的通观视角,对带过曲的成因与特征作进一步的探讨。带过曲的构成有五个条件,其中最紧要的是“曲调间衔接紧密美听、起收圆满”,否则,所产生的带过曲都不可能有生命力。纵观元明清三代之带过曲,明代才是带过曲的创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说文三下·臣部》“臣”字下云:“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许慎于“臣”之说解,可谓得其神髓,本无疑可举,然自郭老释“臣”为竖目以来,后学莫衷一事,至以许说为误。细检甲、金文及先秦古玺文字,方悟今世之“臣”,其字形由来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正宗主流;象竖目之形乃是旁支杂厕。“臣”于造字之初,与“目”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无涉,但后来甲文横写之“目”有变竖者,字形与“臣”混而为一,竖写之“目”原有的读音遂为臣的读音所取代,各自原有的意义却在形、音统一的条件下保持下来。是以“臣”字不但字形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变局”和“强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争取实现自强的安定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他赋予传统的“以夷制夷”以新的内涵,大胆地利用国际均势主义、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这是应当肯定的。清末自强运动失败,李鸿章的外交政策亦随之破产,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无条件投降”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无条件投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建构了同盟国对轴心处置的基本框架;第二,成为反法西斯联盟事实上的盟约,联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进行战争.同时,由罗斯福抢先提出这一原则,使美国抢占了同盟国内部的战略制高点,为美国战后的国际地位打下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