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宪法权利学理分类之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6)
宪法权利的学理分类是沟通宪法权利总论与宪法权利分论的桥梁,有利于为宪法权利体系的完善以及宪法权利的保障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宪法权利的内容、主体、性质、领域等对宪法权利进行的分类,各有优劣,但它们普遍忽视了各类宪法权利之间的联系。综合考虑宪法权利的涵义、本质特点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可将宪法权利分为自由权、受益权、平等权三大类。 相似文献
2.
龚向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89-93
权利与宪法密不可分。近代以前没有明确的权利概念和专指权利的词语,"宪法"只是规定国家政权结构的法律或私人契约。权利概念及专指权利的词语的出现,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3.
近代权利宪法化探析——从宪法的产生看“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向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9-41
近代自然权利学说的兴起 ,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 ,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运动。先验式权利与经验式权利是权利宪法化的两种权利来源。而成文与不成文成为权利宪法化的两种基本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程度既是衡量宪政体制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又是推动宪政制度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政制度是公民宪法权利实现的基本制度保证。为使公民权利得到保证,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5.
工会权力①作为一项隐蔽的社会公权力,其权力行为如对劳动者组织工会享有批准权、将工会会员资格与分享公共福利挂钩、调配处置下级工会财产等,已与会员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如结社自由、财产权等发生冲突。而在现有法制框架内,囿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之有限性和行政诉讼受案标准之藩篱,二者冲突的诉讼协调途径遭遇梗阻。有权利必有救济、有权力必有规制之基本宪政原理,要求宪法必须发挥其公民权利保障书和权力规制最高法的效力,有效规制工会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通过构建宪法诉愿诉讼制度,能够弥补诉讼协调机制之缺漏,进而有效化解工会权力与会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王东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3-17
为了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经济权利应运而生。经济权利是指以实现经济公平为目的,着力克服经济自由的弊端,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结果,是与经济自由完全不同的、人们能够比较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其包括可诉型经济权利和目标性经济权利。对于这两种经济权利,宪法应采取不同的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7.
韩树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52-55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民工权利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核心是宪法保护问题,本文从宪法的角度阐述了宪法对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意义,以宪法视角审视农民工权利保护不力的现状,并从宪法维度提出保护农民工权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生问题的宪法权利之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6):75
民生问题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问题,以"宪法权利-国家义务"的分析框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规范性考察仍可得出此结论.就宪法权利类型而言,民生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社会权,但也包含了财产权、住宅不受侵犯等经济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相对应的,就宪法权利功能而言,民生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益权功能,但也与防御权功能相关.由此,国家在民生问题中应履行三重义务,除了常见的帮助义务之外,还包括保护义务与尊重义务.只有体系性地思考民生问题,方可达致妥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民包括农民工缺失一些宪法性权利,如迁徙自由权、罢工权等,农民工也没有被纳入到宪法中的“特定人”中去特别规定。赋予公民包括农民工这些宪法缺失权利,将农民工纳入到宪法中的“特定人”中去,对于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保护宪法权利是现代宪法的基础,而限制宪法权利又被认为是现代宪法之公理。我国现行宪法第51条是一典型的宪法权利限制性条款。该条款初步划定了宪法权利的基本界限,在防止宪法自由和权利的滥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宪法权利限制性条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了我国宪法权利保护的落空。为此,需要对该条款设置程序性限制、限制的限制、权利救济机制等内容,以防止宪法权利限制性条款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12.
社会权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个层面,国家通过赋予主观权利的方式对社会权予以消极保障,通过法律制度性间接保障的方式以积极行动来实现反射性利益。以重要性理论为基础,西方基本权利宪法审查基准分为严格基准、宽松基准和中度基准。就社会权宪法审查而言,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缺陷,可以社会权发展成熟程度和对财政能力要求为基础,建立以宪法委托为前提的自由性基准、以主观权利为前提的控制性基准以及以核心权利为前提的严格性基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权宪法审查基准。 相似文献
13.
刘备从一介布衣平民最后成为三国鼎立中的蜀汉帝王,其过程其实也就是一部用人的历史。而激励又是用人的核心,刘备用人以“情”著称,其激励思想有着独到之处,尤其是使用隐性激励措施把其优势发挥到极致更是令人瞠目。挖掘刘备的激励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激励理论,丰富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宪法为依据,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从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为逻辑前提。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为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宪法基础。在实施宪法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时,有必要对宪法第四十五条作扩充性解释,以便与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保持一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宪法有关规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任海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
虽然<孟子>蕴含着许多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法治思想萌芽,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孟子>中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完整的宪法思想体系,但是其中毕竟产生了价值极高的宪法思想萌芽,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关于政权更替的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和宪法基本精神.这些宪法思想萌芽是中华思想文明的重要的有机的部分,是中华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积极有利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宪政制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写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这种修改是必要而合理的,修改后的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梁光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27-132,140
宪法是人摆脱神权、王权和其它桎梏的革命产物。近现代宪法的形成过程,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过程:从资产阶级革命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成为立宪指导思想,到当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制宪观,人始终是宪法的灵魂和目的。宪法中的人是自由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人格尊严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权利的人。充分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是近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世界宪政史就是一部人的自我发现史,也是一部人维护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18.
个人权利是生活的核心所在,而且从美国建国以来就是宪法史的主线。美国宪法对人权原则的体现,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扩大范围的过程。美国的宪政在保障人权实现的同时,在处理国家权力和人权的关系上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宪法和宪政的宗旨和精髓。与前三次修宪相比,本次修宪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和完善了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本次修宪有五条关涉公民权利宪法保障问题的加强和完善:尊重和保护人权、私有财产权的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紧急状态以及土地征用制度,本文具体分析了其原因、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