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5.
论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需要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社会生活样态。多元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是宽容,完政的文化底蕴恰恰在于宽容与妥协,由此和谐社会与宪政文明达致了内在的契合。利益衡量的宪政机制为社会的实质性和谐提供着可靠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宪政层面上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的建立及其功效的真正发挥。和谐社会与宪政秩序的建构都必须以成熟的完政文化和社会精神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宪政理论对我们重新界定警察权、规范和完善警察权的运行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宪政框架下的警察权应该是法治的、有限的、廉洁高效的和透明的,但现实中的警察权在运行中存在着定位不准、监督不力,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的困境。宪政框架下警察权完善的途径与目标:建设宪政民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警察权的重新定位;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制度着手,其制度根基在于宪政民主制度.宪政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强调法治秩序,实现公权与民权的平衡,民主与法治、自由的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多数人的自由权利与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只有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和谐和均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蕴涵着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政治理念,预设了我国政治发展的理论起点与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乃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现代宪政的价值追求也契合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宪政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制度不仅体现国家治理对于基层社会利益的尊重,而且体现国家成长进程中对于基层社会成员自主判断能力的尊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宪政内容,闪烁着宪政主义的智慧光芒,它能够加快中国宪政建设的速度和降低宪政实践的成本。基层的治理变革不仅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它立足于农村现实的社会背景,将宪政的理念、精神、价值和机理导入农村基层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建构农村基层的宪政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的宪政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和谐社会视野下宪政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着不同的建构方式或实现途径。文章论述了加强宪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当今中国宪政的现实分析,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宪政机制、实现宪政改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以期使宪法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保障法。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 ,必须减少直接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数量。农村城市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农村城市化的真正源动力 ,不是表面上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和考虑决策目标的制度安排。为此 ,本文分析了几种主要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关制度安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道路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视角分析城镇化道路的市场取向及其基本点。以此为基础 ,阐明政府的制度供给是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并营造城镇化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制定和推进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机制创新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将产生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转移到城镇。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推拉效应。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应实行城市化的制度创新。实行以诱致型城市化为主,强制型的政府政策为补充的城市化制度供给模式,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的制度环境.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和农村城市化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突出是我国的重要国情。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根源是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导致的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过多。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三农之外。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一系列矛盾。人口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制度安排。因此,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可以而且必须通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资源的富集程度进而改变城市的形态。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就要强化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制度安排和微观设计等。  相似文献   

17.
影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传统观念、人地关系、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小城镇发展水平、市场机制发育水平等。这些因素通过约束制度选择集合和影响交易费用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产生影响。相关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不同因素对制度变迁交易费用的影响方向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个别因素的影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所有这些影响相互加强或抵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法治国家在面临突发的紧急的危险状态下,遮蔽民生,限制和克减基本人权应当遵从一定的法律和准则。从紧急状态下的宪法视角来看,国民基本人权保障与受限,限制国民基本权利和相关人权保护的理据,应遵循紧急状态下公益性条款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法律保留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受限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城镇化动力源,它们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城镇化动力机制。该文以新疆石河子为例,从包含制度因素的产业结构转换角度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建立VEC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纬度研究城镇化各动力因素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基础动力;工业化和制度变迁构成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根本动力;服务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对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同时存在着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进城农民工由于人力资本、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只能进入非正规部门就业。城市化因此体现为农民从农村向城市非正规部门的流动,以及城市中非正规部门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由于人力资本的差距和政府以户籍为基础的政策倾斜,非正规部门的收入要低于正规部门。这个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单调上升。要避免城市化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产生负面作用,就必须消除城市内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这就要求政府放弃以户籍为标准歧视进城农民工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