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宗教"和"思辨哲学"作为靶子进行揭露和批判,虽然通篇没有出现"意识形态"术语,但是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基本原理:颠倒的世界产生颠倒的世界意识,对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理论解放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这些基于形成根源、克服途径、功能作用所揭示出来的意识形态基本原理,表明早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概念就已经达到了"原则高度",否定性的概念内涵呼之欲出,其所欠缺的一是正式命名,二是来自唯物史观的系统论证和重新表述.  相似文献   

2.
资产阶级经济学在“三位一体”形式之上讨论利息,这种做法不合理。资本作为商品,与作为资本自身,在说明资本价值增殖时的结论明显不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将资本放在商品的概念框架下。“资本—利息”的表述充满矛盾,在资本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增殖中纠缠不清。必须回到资本的概念框架,重新界定资本,重新表征利息。马克思认为劳动是资本的核心,利息是剩余价值的分配。为此,他从三个方面对资产阶级利息观作出批判。第一,否定自然利息率,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既要利息又要降低利息的虚伪性;第二,纠正对利润和利息关系的认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虚构利息和利润关系的荒唐逻辑。第三,消解利息对利润质的分割,指出讨论利息不能撇开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为历史唯物论的前提,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这一批判理论,马克思成功颠覆了西方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破除了抽象观念对人类思维的统治,确立了感性存在的本体论地位,开启了多年意义上的哲学革命,促成了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这种以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历史观,为我们把握和判断当代中国所经历的历史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义的核心是自由和平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是在自由和平等的框架基础上完成的.资本主义正义与以往的社会正义有所不同,它使自由从形式转向实质,并切入现实的平等问题.而对正义的概念“析分”中,可以认定人性、物和制度是其三个组成要素,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资本主义正义的轮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中包括的不自由、不平等因素作了批判,认为自由主义对正义的修正和完善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实质性正义的建构,进而指出了废除私有制度在实现实质性正义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的重大变革,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定性问题仍然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文章认为事物的性质关键是要从该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去论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并同时探讨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和康德哲学都会被学界称之为“批判哲学”,但二者的“批判”却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用意。二者哲学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马克思将康德哲学对“理想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的批判”,而其主要差别在于“批判”的本意、对象、目的、方法及结果的不同。通过比较,才能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批判是其阐释自身思想理论和表证逻辑演进理路的基本方式,该批判同一般意义的批判、哲学本性的批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澄清和划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本质即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不仅仅是理论批判,更是一种超越理论批判的实践批判。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期主要围绕着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展开了文化批判。对宗教的文化批判,他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反宗教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反宗教的意义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对政治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进行批判,要向德国制度开火,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必不可少的中介。对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他提出要对"虚假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其错误根源在于强调"意识决定生活";其扬弃之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三方面内容既互相联系、又层次递进,对宗教的批判是前提,对政治的批判是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总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批判解释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交往的一般规律,而且从交往的异化现象入手,深入地剖析了社会意识形态如何扭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指出迄今为止的人类交往并不是自由自在的,而是被扭曲了;被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形态掩盖或粉饰了真正物质性交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其交往理论的归宿。这种批判真正体现了批判解释学的精神。而哈贝马斯仅仅从语言本身来分析交往活动,将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寄希望于语言媒介,却偏离了他自己所主张的批判解释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先是依据德国宗教批判的完结,从而让批判回到世俗世界,然后又由世俗批判深入到哲学批判,最后由哲学批判诉诸于现实批判。这里,马克思的批判不仅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分析方法的严密逻辑性,还体现了客观、科学的批判原则。这种科学的批判是一种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而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并以否定形式为主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一个富于批判精神的斗士。在他的一生中,曾以哲学(心)为武器进行批判,挑战一切旧哲学;以经济学(笔)为武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革命结论;以科学社会主义(拳头)为武器进行批判,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启蒙广大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地"扬弃",针对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存在的探究,马克思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限于当时时代的强烈呼唤,马克思仅就对物质世界中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得他要迫切提出一种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构建,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切批判的武器,也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成为科学.从哲学的角度就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目的性分三个部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末“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叫嚣的西方学术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清理和反思,在其中注入了阶级关系、权力结构以及话语理论等内涵,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并且发展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用生产的观念连接了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复杂关系,有力证明了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他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怀疑,有力阐明了意识形态理论是人类解放工程的一部分,在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有效性,从而终结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问题未受重视,也未得到深入研究,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全面准确的理解。殊不知,黑格尔有相对系统的劳动观,马克思在批判这一劳动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劳动观,具体表现如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中介是劳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出独具特色又是博大精深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的展开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有着多重内涵和多维特征:在解构逻辑上,揭示了空间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压制;在建构逻辑上,分析了空间经济与空间意识形态的关系,考察了空间政治、空间法律、空间道德、空间艺术等具体的空间意识形态形式,建构了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在重构逻辑上,要求维护社会空间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空间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空间意识形态。马克思空间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逻辑,对批判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和建构无产阶级空间意识形态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马克思恩格斯的遗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正式出版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形成一股强劲热潮.但是,由于理论家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因此产生了理论主题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学者有乔治·马尔库什、乔治·拉瑞恩、比克胡·帕雷克和戴维·麦克莱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力图廓清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相关问题,从而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被接受和再阐释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解读和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马克思从形而上学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与必要性.阐述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政治经济学解构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指出了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入到现实领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恩斯特·布洛赫从其希望哲学出发,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扩展到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之中。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意识形态主要理解为与科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立的"虚假的观念体系"。而在布洛赫看来,意识形态是有着两张面孔的"雅努斯":一方面,它包含着因人为的操控和支配而被赋予的神秘性和失真的内容,但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能被用于社会批判和推动社会变革的"乌托邦剩余",所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并不仅仅意味着解蔽与祛魅,它同时也意味着显露与发现,因而恢复并发掘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内涵,就成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这个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由此而初步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了起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