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南边疆跨境地区,历史积淀非常深厚,有着非常稀有和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舞蹈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在这里的遗存极为丰富。无论是原始舞蹈形式的遗存、还是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遗存,都充分地证明了民族舞蹈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生态文化性特征,是民族舞蹈文化构建中的核心要素。研究区域自然生态给予民族民间舞蹈之种种影响,是真实地把握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生成本质规律的关键,不但可以从中探究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动态特征,也可以找到与舞蹈相关的其他文化上的关联,是研究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在整个舞蹈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空间变化的多样性进行深入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时代精神的发掘,从而提高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省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保护与开发这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基于数字化技术,对民族民间舞蹈资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的研究,以快速有效地保护开发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展现多彩贵州.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社会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的策略选择中,应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特别关注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原生地的民族世居村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即世居村落意识与社会功能思维。前者记忆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生成、变迁与重构的历史轨迹,作为静态文化,法律保护应着眼于保存;后者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行动意义,作为文化的动态部分,法律保护应致力于使其在民间交往中通过各种社会功能得以延续。这两个基于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学规律的维度,理应成为官方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基本态度与法律实践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东北秧歌从萨满祭祀歌舞中脱胎孕育而成,是东北地域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也是东北满汉各族文化大融合后的结晶。陈琳琳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书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着手,选取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要描写对象,以对各民族历史文化根源、舞蹈分类及舞蹈特征的论述为重点,兼之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以简明的作品赏析为分析范例,为读者展现了极为灿烂的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历史十分悠久,日本传统舞蹈,就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与日本民族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现从中国对日本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日本舞蹈动作特征以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中的民族民间舞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家来说,在现代社会的艺术躁动中,面临着困惑与挑战,也充满着发展的机遇。我们坦率地承认曾经遇到并至今存在的问题是:1、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队伍还不庞大,在创作上还没有真正抓住民族生活的脉搏和民间舞蹈的本质特点,如何凸现民族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探索;2在流行歌舞的大潮流的冲击下,有些舞蹈处在盲目崇拜和刻意模地的阶段,往往让“煽情”与“轻薄”融入其间,影响着民族民间舞的深入开掘和独立发展;3从企划、编排和演出来看,模式比较单一,推崇偶象型舞蹈,走抒情路线,重精制包装而轻实质内涵,从题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表现出"非正规性"、"如是性"、"民族性"等特点的民族民间教育生活持续地被研究者忽视或者漠视。事实是,千百年来,正是这种"非正规"的民族民间教育生活,与国家举办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一起,共同支撑起某一民族教育生活的大厦。民族民间教育与官方普识教育(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的关系,也绝非各行其是,互不相关。而是民族民间教育主动地、有选择地,在保持民族教育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不断调适、主动对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并走向融合的过程———这一点,从业已走过一千多年的我国回族民间教育的历史演进中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9.
旅游对东道地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是旅游人类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剖析,揭示出文化变迁、文化自决与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指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不是保存,更不是封存,而是在保持原有特色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10.
与20年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宁夏卷》比照看,宁夏民间舞蹈的生存状况堪忧。回族舞蹈、民间祭祀舞蹈、节庆习俗舞蹈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已近失传。既是传承来的,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大为弱化,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变迁一直交织着国家法的冲击和习惯法的自发演进两条线索.文章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代表,以习惯法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运行为主线,以国家制定法(包括各朝对民族地区的政策)的冲击为参照,以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历史互动为切入点,对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历史与现状做一个初步的探讨,旨在给人们提供一个动态地、具体地了解民族法律文化变迁的参考文本.  相似文献   

12.
"拉卜楞"民间体育舞蹈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形式各异,主要流传有锅庄舞、尕巴舞、罗罗舞、摆阵舞、巴郎鼓舞等.这些舞蹈是生活在拉卜楞的藏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生活经验和思想哲理的记录和总结,它流泻出古老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5,(3):100-103,120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保护和弘扬好民族民间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个性的文化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本文对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文化类型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罗辉 《学术探索》2008,(2):118-12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变迁"现象将会更深地影响到当地民族社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必然会对当地民族文化变迁的路径进行适当的引导监管,从而影响到当地民族文化变迁路径的选择.本文从民族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载体(民族旅游产品)的生产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人手,构建了民族文化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引导监管行为的博弈模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探讨了云南民族民间装饰中的仿生造型装饰艺术的特征、规律以及文化含义,力图从中挖掘出更多以往为我们所忽视的艺术与文化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在这自北向南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保留了民族古老的传承,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篇章。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体现了客家精神,它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及内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舞蹈的历史发展以及客家民俗舞蹈的内容、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坚 《学术探索》2014,(1):98-10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代时期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由于当时内外往来的频繁、贸易空前的繁荣,从而带动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舞蹈的广采博取、融汇吸收以及唐朝乐舞对兄弟民族及外国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舞蹈界应当借鉴历史经验,解放思想,摆脱羁绊,放开脚步,扩大交流,以促进我国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段超 《江汉论坛》2005,(11):135-139
湖北民族地区近年来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传统丧葬舞蹈"跳丧舞"转换为现代健身舞蹈"巴山舞",融会多种民族舞蹈而成的清江舞、土家族婚俗剧<土里巴人>、山歌创新、"女儿会"的变迁等,都是文化创新的成功实例.透过湖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我们认为,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要注意把握好六点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二是努力探讨新形势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三是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吸收现代进步文化因素,打造文化精品;四是必须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活动;五是建立文化创新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历来多关注于川、藏、滇交界地带,而对其西端即元时"丽江路"、明代"丽江军民府"的西境,即今天云南省西北部、西藏南部及缅甸北部交界地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由于此境地处滇、藏和缅交界地,属于汉文化、藏文化、缅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同时又是傈僳、怒、独龙、普米、白等文化圈的重合交叠区,历史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而且其民族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特点及规律.本文在廓清元明清时期"藏彝走廊"西端滇、藏、缅交界地带民族关系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探究其特点、规律与趋势,为今天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