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焦竑是明代后期的著名学者,其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史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一系列史学问题的看法.在刘知几"史学三长"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史职"说,拓宽了对史官外部条件的要求.同时,他也发表了对史馆修史、史料收集、修史原则的看法,构成了他的历史编纂观点.在目录学方面,焦竑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在分类上有所新创,形成其独特的目录学思想.此外,焦竑对历史考辨的态度以及所运用的方法,也对传统考据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述评●郭弘民国时期,甘肃藏区初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甘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促进当前甘肃民族教育的发展,迎接21世纪大西北经济...  相似文献   

3.
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中日两国史学的“同中之异”,有助于史学理论、史学史以及一般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学的发展呼唤中日史学的比较研究。官方修史是东方史学区别于西方史学的最明显特征,日本官修史未达到中国官方修史的成熟、丰富及连续不断,却具有修史主体不限于天皇朝廷名义的特点。日本的历史理念,具有不认可政权鼎革、较早形成一种“国家意识”,以及将天皇血统绝对化的“神皇正统”论等等思想,这对日本史学发展和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屈宁  王曼 《人文杂志》2012,(5):106-112
清初史学,颇为繁盛,官、私修史呈现出双流并进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明史纂修领域,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的互动十分显著。一方面,官修《明史》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激励和推动士人修史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不少有见识的史家出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信史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修官史,并深刻反思官方修史的弊病,通过私修史书的方式予以回应。这种修史格局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点、整体面貌和悠久传统,而且可为当下史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参照。  相似文献   

5.
王记录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22-125,121
有清一代,统治者往往通过官方修史活动来辅助处理民族事务.为了教育日益腐化的满族官员和八旗子弟,提升满族在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中的地位,清廷设馆修纂了大量有关满族历史的书籍,宣扬满族的伟大与神圣,以开基定鼎之艰难教育八旗子孙保持进取之心.同时,清廷通过设馆修纂各种"方略",重订辽、金、元三史,修纂《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史学活动,反思历史,记载现实,宣扬"一视同仁"、"中外一家"的大一统民族观.这些修史活动不仅彰显了清廷的政治立场,而且在思想深处加强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李德辉 《学术论坛》2012,35(1):147-151
魏晋间,出于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创建了专门的修史官署——著作局,内设著作郎和佐著作郎修史撰文,其工作具有文学创作性质,关系到魏晋文学,其撰述在魏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历史作用和文学意义应当重加考量。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私家修史的兴盛,是在"天崩地解"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这与明朝官方修史不力、史书失实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以记录、收集、整理当代史料,并纂修当代史为主,其次是改写或续补旧史.明末清初私家修史具有修史人数众多、撰写的史书形式多样、体例上有所创新、重视考证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岳庆艳 《兰州学刊》2007,(12):193-196
甘肃是我国较早创建图书馆的省份之一,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悠久,图书馆学研究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建立并走向成熟.文章通过对20世纪甘肃省图书馆学研究发展脉络的回顾与总结,反映了甘肃省图书学形成及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经历数年历史风雨侵袭,经历历史存在的主客观环境影响与修史者意图附加,除却本身客观研究条件所制约,后世所可以看到的历史已经被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了许多并附着了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主观影响.基于此现实,文章在对历史的表现进行确认、探究、质疑的基础上,论证了历史被改变的原因、被制造的过程及方法,并对还原历史真相、去伪存真、正确解读历史,抽离各种主客观环境影响作了积极思考,以期使人们读到的历史更加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明亡后,黄宗羲与许多晚明大儒一样,秉持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但出于对故国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对清朝官修《明史》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他不仅同意弟子万斯同、万言和儿子黄百家参与官修明史,而且主动提供修史的意见和建议,充当局外顾问,提供资助修史的资料,甚至撰写某些篇目以供参考,对官修《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蓉 《江汉论坛》2008,(5):93-95
一 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一直以来主要是大叙事特征的写作,即通过理念预设、历史概括、经典选定等工作来完成对文学史的构建.但在后现代语境下,这样一种修史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守祥  李朝阳 《兰州学刊》2005,(6):230-232,179
本文从甘肃的革命历史、现存革命遗迹及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地等方面对甘肃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评价,并分析了甘肃红色旅游发展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肃的区位条件、自然和人文特点,多角度探讨了甘肃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唐初史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史中的《周书》、《隋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是唐初贞观年间修撰的,其中前六部又是在史馆中修成的。建立史馆修史制度,是唐太宗最先确立的,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沿用,成为后世官家修史的固定组织。因此,研究唐初史馆的由来、发展及其特点,对于全面了解史馆制度在史学上的地位是不无意义的。 唐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了设馆修史的记载。北魏时曾设置修史局,北齐时改名为史馆,隋文帝和唐高祖都曾命令心腹大臣统领国史修撰。但是,史馆  相似文献   

15.
宋代史馆沿革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修史机构发展的鼎盛阶段.三百年间出现的修史机构种类繁多,呈现出十分繁杂的景象,构成了我国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色.宋代史馆在诸多修史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前后几度兴衰,制度多变,非深入研究者难以探明其变化之轨迹,故涉及到宋代史馆的文章多语焉不详.因此笔者试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北宋编修院是封建皇权为进一步控制修史而设置的修史机构,隶属于门下省,其主要职能是掌修国史、实录、会要和日历,也兼有奉诏审阅和校正其他书籍、检索故事、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的职能.编修院的设立时间应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编修院作为独立于史馆之外的修史机构,其所属官员挂史馆职衔,其主要职责也仅是纂修日历.而国史、实录和会要等书修纂,皆为临时命官置局,史毕即散.  相似文献   

17.
公元 7世纪至 9世纪 ,唐王朝与吐蕃王国的战争是中国民族关系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结局做了简明阐述 ,重点探讨了今甘肃———唐时的河陇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的军事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并对唐蕃战争的性质及历史地位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 ,唐蕃战争是唐王朝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与吐蕃王国新兴奴隶主统治集团之间的边土之争 ,它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但同时又加强了藏汉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和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袁中道是明代晚期公安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理论和修养颇为时人所称颂.同时,他对史学也很关注,其《论史》一文集中体现了其史学见识,主张史文表述应注重简洁之美和生动之美;认为史家必须具备史识;反对专设史官修史,建议以布衣修史,这些都对当时及后世学者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一文原稿有四部分:一、欧阳修的历史著作;二、欧阳修的史学思想;三、欧阳修的历史编纂法;四、欧阳修史学的评价。约两万一千多字,限于篇幅,本刊只发表了二、三两部分。作者认为欧阳修的史学成就和他的出色的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生平“不惑传注”勇于疑古,“不没其实”善于求是,天人相分敢于祛惑,排击佛老切于“明道”,提倡道德志于为治,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表现了他的史学思想的战斗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作者认为欧阳修在近四十年从事史书编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历史编纂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欧阳修史学著作义例严谨,体制上有因有创,运用史料充实,以《春秋》“谨严而简约”为修史的榜样,文笔洁净直追《史记》成一家之言。欧阳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博学多能者,长于古文、诗、词,不愧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