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越边境上传来了沉闷的地雷声。“老边防”被地雷炸伤了!顷刻间,一群群身穿百褶裙的苗族老阿妈,系着花围腰的壮族姑娘,戴着银项圈的瑶家娃子,裹着包头布的彝族大爹,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摘下最好的香蕉,有的捧着米酒,从四面八方涌向马关驻军医院。人们焦急不安地询问他的伤情,恳求医生一定要尽快治好他的伤。“老边防”是谁?为什么这般牵动着边疆兄弟民族群众的心?一位苗族老阿爹指着老君山上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含着热泪说:“木棉树最爱边疆的泥土,我们最爱木棉树。我们的好‘咪多’(苗语:儿  相似文献   

2.
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云海缭绕、群峦叠翠的阿佤山上,世代居住着佤族兄弟,在这海拔一千六百米的高处,阿佤村寨掩映在龙竹、芭蕉林中,高高的阿佤山雄踞屏障,保护着佤族,佤族兄弟依傍着它,好像住在云雾之中。 1982年春,云南省昆明电影制片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叶赫娜》就在这云海之上开拍。故事是这样的:早年,一位解放军干部为了救一个名叫叶赫娜的孤儿,把生命献出,用鲜血染红了日露花。佤族人民怀念他,称他为“老边疆”。“老边疆”的儿子陆南平参军以后也来到阿佤山,一心扎根边疆。他参加了“民族工作组”,和阿佤人民一起改良了旱谷谷种,修建茶园和水电站。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2011,(2):11-16
"卫国"、"忠诚"、"边疆"、"边防"……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我们常常会碰到叫这样一些名字的职工.原来,他们是兵团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这些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的名字,蕴涵着兵团人不同寻常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一份美丽的憧憬。在中国,孩子是未来,是父母的未来,家庭的未来!当然,更是共和国的未来!孩子,是蓝天上拖着斑斓绚丽光环的太阳,多少人即使在梦里,也萦绕着对他们的寄托。然而,在中国西南边疆,却有这样一批人,对他们的“未来”生出了深深的忧思。他们是军人,确切地说,是当了父亲的军人。在者阴山前线某部二营,我认识了一位营长,名叫杨忠,昆明人,在边防干了20年。他的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同学。有一年冬天,他第一次回家探亲。他在山  相似文献   

5.
驻扎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边防某部的官兵们,20年如一日,硬是在荒山上建起了环境优美的“绿色营盘”,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初夏的一天,他走进办公室,然后自报家门:吴震启,满族,祖籍山东,1952年1月10日生于河北隆化,农民的儿子,只读完高小便成了放牛娃……趁他说话的间歇,我插话问:“你到这儿来要找谁?有什么事情?”“我想和编辑老师认识一下,找谁都行。”他说。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引荐却希望本刊能  相似文献   

7.
田永秀  刘雨丝 《民族学刊》2021,12(11):78-88, 130
边疆研究是考察近代中国由传统天下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重要领域,而近代铁路因其与边疆危机的关系紧密正逐步成为边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19世纪后40年,中国的边疆危机愈演愈烈。清廷按照“由腹达边”的原则修筑了一批国防铁路干线,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进入民国后,随着时局的变化,以及现代边政学的兴起,国人意识到开发治理边疆、促进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是缓解边疆危机、巩固国家统一的长远之计和根本途径,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筑路实践。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近代国人在应对边疆危机时对铁路的认识变化及实践,厘清铁路在近代边疆危机中的功能演进。  相似文献   

8.
卫国、忠诚、边疆、边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我们常常会碰到叫这样一些名字的职工。原来,他们是兵团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这些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的名字,蕴涵着兵团人不同寻常的情感历程。至今,兵团人早已有了第三代、第四代。薪火相传,一个人变成了一家人甚至几家人,荒漠也变成  相似文献   

9.
从地图上看,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望过去,福建都是离我国陆地边疆最遥远的省份之一。但在“兴边富民行动”中,离“边”最远的福建省民宗厅却一次性发动省内的民族宗教界捐款 160万元,使福建成为为“兴边富民行动”捐款最多的省份。此外,他们还向全国民族宗教界发出了倡议…… 早春二月,首都北京。   在“兴边富民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民委副主任牟本理情绪激昂地宣布: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全国民族工作战线携手跨入新千年的第一个重大行动‘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了……”   江南三月,东海之滨福州。   福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成为诱发各种矛盾及影响边疆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因素。稳定边疆和巩固边防,不仅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稳定边疆和巩固边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增进睦邻关系以及提高维稳处突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边防建设和遏制战争及御敌制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西北边防军政情报的泄漏现象时有发生,给边疆安全和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为此,政府一方面制定了诸多控制西北边防情报泄漏的政策与法规,严禁出版、发行和流通军政机要图书,约束和限制边民进出入边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军政情报的保密管理,严惩泄漏边防机密情报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防范和阻止了西北边防军政情报的外泄,对维系边疆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省同江县,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聚居的八岔公社和街津口公社,分别由我边防五连和七连驻守。在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共同斗争中,人民子弟兵与赫哲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谱写出一曲曲军民团结的颂歌。边防战士总是把保卫边疆同建设边疆联系在一起,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农业生产和渔汛大忙季节,他们都主动抽出人力帮助生产队播种、中耕、收割、打马草。只要生产队遇到困难,他们总是毫不吝惜地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在草木不生的阿里,就有这样一群人,用如火的热忱守卫万家灯火,用铮铮的傲骨安定万里边疆。他们是戍边的战士,是守国的兵将。他们用如火青春,灌溉着阿里贫瘠却宝贵的土地……  相似文献   

14.
李立 《民族论坛》2006,(11):22-24
除了神秘的土楼,还有多少客家文化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呢?客家人已经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却又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那么,他们当初是如何在迁徙中吸收和包容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文化族群呢?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当年黄巢起义时,战乱期间,有位女子听人说黄巢“隔山摇剑,动辄杀人”,因此,她也与别的百姓一样,背井离乡,逃离家园。她的兄长和嫂子,均在战争中丧身,只留下一个儿子。逃亡时,她便将侄子背在背上,手里牵着更年幼的自己的儿子上了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08,(11):8-8
197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省军区,中央各部委和军委各部门的负责同志,有关地县的各族干部和部队同志共700多人出席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长乌兰夫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繁荣的边疆,巩固的边防而奋斗》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亲亲一家人     
6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妻子告诉我,儿子恋爱了。儿子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听说他同女朋友小王是校友,是儿子在入党期间认识的,百分百的自由恋。他们同年,小王小儿子大半岁,家在呼和浩特。我自然十分高兴。儿子18岁开始读大学,在北京已生活6年,也该谈恋爱了!但高兴归高兴,妻子却道出一个隐忧:小王可是回族姑娘,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困难能克服吗?一时间我也很纠结。儿子虽是汉族后生,但他打小就不吃猪肉,与小王在一起仿佛有天然渊源。  相似文献   

17.
正当常人都在为养儿育女能否考进高等学府发愁时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龙口村却传出一个奇迹 ,一个由“瞎子、瘸子”为主的三名侗族残疾老人组成的贫病之家却培育出了两名大学本科生……英俊潇洒的“沈帅哥” ,救了8个孩子 ,却没有了一双眼和一只手 ;儿子还不到半岁 ,就像父亲一样成了残疾人……残疾世家的故事还得从40年以前说起……沈先述原本是一个血气方刚 ,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 ,因他集文化、医术一身 ,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他为“沈帅哥”。1949年12月18日 ,沈先述的人生改变了。这一天 ,他失去了一个温馨的家 ,但他挽救…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处我国北方边疆,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贯穿其境,岭西、岭北是举世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岭东、岭南是肥沃的嫩江平原北缘。这里居住着三十多个民族,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三个民族自治旗,我国边防重镇满洲里市也在该盟境内。历史上这里是蒙古族等民族的发祥地。建国三十多年来,全盟各族人民在巩固祖国边防、开  相似文献   

19.
所谓“80后”,笼统地说是指80年代里出生的人,他们构成了当代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在成长或已经成长。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基本上是在上学升学“指挥棒”下长大的。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高校扩招学费疯长;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先拿到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再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什么都得学,却什么都只摸到个皮毛甚至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后才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如今还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他们听说美国有许多富豪都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上大学时中途退学,不曾想自己身边竟也有这种人——当财富英雄对阵就业困难户,当某些渠道迅速致富的引力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一群“80后”蜂拥而上,拿“韩寒”当标杆,视“盖茨”为榜样……“80后”的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老辈们总说,他们是幸福的,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不愁吃穿的年代。也有人说,他们是堕落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们虽然没有遭受70年代的苦难与80年代的改革,但是他们承受了90年代高额的学费和前所未有的考学压力,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的殷切期望,以及教育的沉重花费之后就业的艰难。所以,真正幸福的不是他们,超常承压之下已令他们渐渐失去了对幸福的真切感受。真正幸福的是应该是他们的下一代吧,因为那时的他们,或许不用再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尴尬。  相似文献   

20.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22,13(5):56-66, 137
从边疆治理理解,民主改革不应简单地理解是一场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它还包含着中国边疆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此之后的西藏治理不再是国家统治者与当地统治者的联合,而是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边疆实施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理边疆,其治理“底色”是“人民”治理,是新中国70年治藏效能提升背后的“治理密码”。“人民”治理是一种新的边疆治理观,也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简单地讲,这种治理方式是站着人民利益角度上治理边疆。治理“底色”为治理边疆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有利于边疆发展、稳定和安全的举措均得到实施。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充分显示“人民”治理这一“底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改进各种治理办法的结果。同时,也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底色”,“人民”治理并不排斥其他先进的治理方式,恰恰相反,边疆地区是国家的特殊区域空间,与国家治理相联系,与非边疆治理比,有其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启示是,维护“人民”治理这个“底色”是边疆治理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