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政治权威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与流失,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给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性不可忽视。政治权威的存在与巩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公共权力必须全方位地培植、更新,重塑政治权威在新时期的合法性资源。转型时期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政治发展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及力量基础依然存在,目前没有任何组织可以替代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仍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整合,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政治权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国情、党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国需要政治权威;政治权威源自人民群众;政治权威需要转型。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速变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权威的减弱,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只有高度重视教育的制度权威、传统权威及教师权威的树立,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 2000年 6月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应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作为新闻媒体,如何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充分认识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是权威性优势。新闻宣传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骨干媒体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权威传播者和解释者…  相似文献   

5.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党史的首要历史经验,这一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威观看,国情方面的根据包括崇尚政治权威的强大传统和社会现实:古代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塑了崇尚政治权威(帝王权威和官僚权威)的旧传统;近代中国百年革命形成了既追求民主又崇尚政治权威(政党权威和领袖权威)的新传统;现代中国(新中国)是以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为前提条件和立国之本的。新时代要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承扬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百年党史积累的首要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范式,剖析了中国二十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重构的过程,以及这其中政治权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双向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国家权威崩解、国家权威重建、国家消解社会以及社会重建的历史脉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二十世纪政治社会发展的运行理路和轨迹,也能廓清未来中国发展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政党权威:基本走向及其现实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不仅有政治属性,而且有社会属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指出了国家权力最终回归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政党权威是一种以社会权威为终极取向的政治权威形态。政党权威必须构建于法治的基础之上,应属于一种法理型权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各种社会利益整合的需求、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压力、社会自治和社会权威的形成都需要执政党政党权威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黑热病的流行与蔓延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党和政府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建立健全黑热病防治机构,培训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加大防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多项举措,降低黑热病的发病率,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赢得群众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防疫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可否认,由于新中国初期执政党面临艰巨且复杂的重任,在黑热病防治中难免存在诸如防治态度不够端正、防治举措不够精细、防治机制不够健全等历史缺憾,但党和政府依靠其自身强大的政治权威,建立起一套以“机构—队伍—舆论—技术”为载体的系统化的卫生防疫机制,却为新时期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权威才能保障社会的长久稳定和高速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尤其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威,包括国家政权、法律和政策,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有效动员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保障。审视现实,当代中国一方面政治发展前景光明,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危机,主要是权力的泛化使政治权威削弱,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展。要真正维护政治权威,根本出路是要对权力实现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王强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26-128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主张保障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权、财产所有权、企业发展权和经营管理权,在党的统一战线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于建设新时期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杨松 《学术界》2001,(4):19-29
政党权威是中国现代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实现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党权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政党权威形成的过程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重点探讨了政党权威在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并对中国政治发展中的权威转型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张国荣 《人文杂志》2012,(3):133-139
把秦至清之间的政治体制称为“专制政治”是民国至今许多知识精英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重要观念,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民国成立后,该观念作为合法、权威历史知识嵌入到历史教科书的文本中,并被广泛学习与传播,逐渐成为普通大众认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视角和不证自明的知识预设.这种自民国以来建构的观念,不但深深影响了民国民众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认识,也影响了时下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评价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孙岩 《理论界》2008,3(1):34-36
政治权威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内含于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全过程,其在政治文明变迁过程中的发展状态和变化,对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政治学的一般理论入手,着眼于政治文明与政治权威的一般关系分析,阐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所对应的政治权威类型,提出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伴的权威模式应是超越了法理型权威的社会主义宪政权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政治权威对于维持一国的政权稳定举足轻重。如何认识政治权威的变化,进而有效控制政治权威的变化,是保持政权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权威的维系举足轻重。怎样去保持政治权威的稳定,值得深思。维系政治权威的道路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政治权威的稳定和逐步发展,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邱芝 《学术探索》2005,(4):100-103
叶利钦时期十多年的自由民主改革实践,使俄罗斯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俄罗斯民众呼唤着政治权威的诞生。普京上台后推行权威政治改革,不断加强总统集权。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国情与民意赋予了普京权威政治改革稳固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普京权威政治改革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内外的掣肘与挑战。从长远看,发展民主政治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孙岩 《理论界》2006,(2):44-45
政治权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在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类型。目前学术界往往把法理型权威作为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政治权威模式,而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威建设也简单的归结为法理型权威。本文就针对这种看法指出了宪政权威与法理权威的区别,并针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权威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7.
后发国家政治体系的和平转型需要保持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发展,一方面推动权威的理性化转型,增强政治权威的凝聚力及其对政治发展进程的调控力,另一方面在政治权威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增强权威的合法性.权威的转型为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民主创造各种条件,渐进民主的发展重新塑造了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在此基础上,后发国家才有可能实现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和平转型.  相似文献   

18.
刘华 《兰州学刊》2005,(2):243-245,86
瞿秋白是上世纪革命史乃至现代历史上影响重要同时也是颇多争议的人物,他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多余的话>在令后人谤议纷纷的背后却透出特定时代的悲剧况味,实在是一份留在历史上沉重的精神遗产.本文的目的不仅仅为瞿秋白这样的个案悲剧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而且选择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拟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政治文明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虹 《学术论坛》2005,2(4):40-43
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行政体制)的演变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与现代化的一条主脉络。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从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的政治建设、政治变革中均以制度选择和权威变化不适应而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在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文明是核心,而权威的理性化、世俗化发展则是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先导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方海兴 《天府新论》2008,(5):113-117
建国初期,借鉴以往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党和政府在全国农村继续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冬学教育运动.农村冬学的组织开展经历了从上到下一系列的环节.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教育是其主要内容.经过冬学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这既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改造农民、整合农村社会进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有益的基础,也为我国如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