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彬翁乃德国波恩大学汉学教授,一位远在异国却钟爱汉语文学的"老外"。他的一系列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言论,近年来被媒体热炒得妇孺皆知,于是,一个原本书斋里的独处者成为公共人物。最近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名家讲堂"上,顾彬教授侃侃而谈,再次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了独到看法。演讲的主旨是作家语言问题,他直言,较之于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的语言(包括母语和外文)均有所欠缺。此言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却代表了从外部看中国文学的一种严肃见解。多年来,顾彬教授翻译了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做工作令国人钦佩,他的结论当是经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得出的。至于为何当代作家语言水准会下降,顾彬教授的分析也耐人寻味。这里我们同时邀请了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对顾彬演讲写一篇短文,倘若顾说是一种外来见解的话,那么,王说则代表了一种本土反思和回应。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说得够多了,爱听好话不爱逆言的脾性往往使我们对自己问题视而不见。所以说,倾听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说点不同看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文化圈的构建过程中,各类文化的共存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发展生态,又昭示着中华民族太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颇耐人寻味.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西藏作家的创作,不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藏族藏地藏文化的丰富特质,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里的关联和影响,这恰是这些作家及其创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林凌 《东方论坛》2005,(4):23-26
中国当代文学没有出现文学大师,从体制上分析,是全盘照搬了战争年代形成的文学体制.其弊端有三:一是按照全国行政区划设置各级作家协会,二是对文学创作实行计划生产,三是作家职业化.  相似文献   

4.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在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访谈中,顾彬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中西语言的差异与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观察,客观评价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走出去”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作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印刷、出版和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现代性意识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因为它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的,从而中国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代性,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他忽视了中国现代性具有的内在性特质,他认为红楼梦“忧郁”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性仅来自西方影响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顾彬最初进入我们视野是2006年抛出的"中国垃圾论"以及随后的"五粮液"和"二锅头"之说,在这些说法的背后除了看到炒作的噱头之外,我们很难见到别的。但当一部《二十世纪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出来之后,我们相信这个老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的评判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态度的诚恳、言论的负责、见解的独到让人折服。由序言当中的一句"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文学研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作家由于缺乏深层的终极意识和悲悯情怀,他们的作品也就缺乏一种强有力的内在精神支撑。他们长于描写形而下的欲求与想往,却苦于对形而上的彼岸的敬畏与审视,不能唤起对高贵灵魂的疼痛与抚摸。因此,他们的精神生态中没有可以真正安顿灵魂的家园,成了一片荒芜的“荒原”。  相似文献   

8.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中国研究以我为主,是一种为认识、进补自我而平等看取中国之“异”的中国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也可在另一德国汉学家顾彬那里得到印证.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不同,卜松山认为西方不应自居文化霸主的地位,用西方的概念对中国作同质化处理,不应只“予”不“取”,而应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研究中国,辨识“异”而明了“异”之价值所在,以弥补自身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姜友芝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18-121
从有效教学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其具体表现为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课堂上忽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确立多元解读的意识,开掘文本审美意蕴和开发本土作家作品,培育学生兴趣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以《边城》、《紫藤萝瀑布》、《倾城之恋》、鲁迅作品、安徽籍作家作品等为例,论述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有效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他们沉睡在心里的那份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愫,获得心灵的深化和胸襟的超脱。  相似文献   

10.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之有无和高下,是近年间争议较多的热点话题.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通过中外文学史的重大案例考察,阐述谨慎地辨析作家的理想情怀之有无的必要性;追溯莫言、贾平凹等一批“5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揭示其理想初建——迷惘幻灭——理想重建的心灵轨迹;考察莫言作品与演讲中对理想的多重表述,揭示其“生命的英雄主义”、“生命的理想主义”的主导倾向,以及对文学与普世价值、对青年与未来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国际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学承担着走向世界的使命。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3.
黑多克作为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风格.作品浸透着作者对俄罗斯前途的担忧、对俄罗斯侨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中国百姓的同情和对中国文化的谙熟与深爱.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与具有中国韵味的写作风格.作品中提出并思考的种种人生哲理问题,对当代社会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强中外文学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与《文艺报》于2004年11月26日-28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多位当代著名作家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化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多方面决定着现代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形色色的"进城"问题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贯穿性主题.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长期性、曲折性、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紧迫性着眼,择要论述这一主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各阶段、各层面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指出:无论是从政治一经济层面看,还是从伦理一美学层面看,"进城"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为中国式市民社会的形成,为新的社会道德、信仰、伦理、美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根本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中国研究,是一种从西方这个自我出发,以中国这个他者为镜子,为认识、提升自我而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看取中国之异的文化研究。他的研究思路与另一位德国汉学家顾彬如出一辙,而与美国学者用西方概念或学术术语对中国作同质化处理的中国研究大异其趣。卜松山不仅提倡与中国进行平等的跨文化对话,而且身体力行,把这个原则贯彻到他对中国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80年代末已经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关注,90年代起其作品开始向欧洲、东亚、中东诸国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被译介、影响范围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莫言作品的传播版图不断开拓、引发“莫言效应”、“莫言旋风”的同时,进一步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本文综述莫言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历程,莫言的文学传播路线图或能为其他中国作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海外中国人侨居者与其后代的外语文学,是"文化中国"的一个重要疆域.这个潮流之所以特别要求中国学术界注视,是因为它不仅把文化中国的疆界扩展到中华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域之外,而且扩展到汉语之外.中国血统作家的获得语文学,一直是涓涓细流.在九十年代后期,突然汛起浪兴,成为波涛汹涌的大河,许多作家出现,用各种语言写作,汇成一个锋面宽阔的大潮.全球化造成移民浪潮,也造成语言和文化更错综复杂的交流,而与这个趋势相对应,多元文化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样式,新的流派.这个全新的文化局面,正迫使中国读者和中国学界注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并获得前辈艺术家的赏识,1985年开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90年代以来,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佳作不断涌现,赢得学术界的激赏与期许,成为当代文学与世界之间“新航道”的领军人物之一.莫言的文学路线图为中国当代文学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中国人在经历了100多年后终于填补了无人获奖的空白,它为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学翻译作为架起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桥梁,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前景堪忧,其表现如下:原著外译数量少,作品翻译质量不佳,优秀翻译人才缺失等,影响着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国内与国外的传播.因此,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外译作品基金扶持力度,改革翻译人才评估机制,增强翻译人才队伍等也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