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2月7日上午,“皓首学术随笔座谈会”在中华书局召开。与会专家有文史学界泰斗来新夏、戴逸、冯其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藏书家韦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杨玉圣教授、《光明日报》资深记者韩小蕙女士等。  相似文献   

2.
韩小蕙散文以轻松活泼的文笔、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本文就韩小蕙散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文化信念和风格特色作了剖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小蕙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与人格的完美结合,对当代作家的创作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总结——评张梦新主编的《中国散文发展史》□卢敦基近年来,现代散文在市场上盛行,连带着古代的散文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抢手货,比如在书肆上颇可看见古代的笔记小品。但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却少有人去加以总结;笔者孤陋寡闻,仅见民国时期及建国...  相似文献   

4.
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袁良骏赵淑敏女士是台湾著名的学者、教授,她的《中国海关史》、《吴稚晖传》等深受学界重视。十分难得的是,三十余年来,她在授课、研究之余,始终不渝地坚持小说、散文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她的小说创作,尤其开辟了“教授小说”的...  相似文献   

5.
在向外界推出2000年中国连锁企业百强的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女士,还向媒体分析了今年中国连锁业的走势。其中,国有资本退出流通领域的速度加快,自由连锁组织出现,以及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将是2001年国内零售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 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同时又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的,在大陆有吴晗、翦伯赞,台湾也有这样一位学者兼散文家——许达然。迄今为止,许达然先后出版了《远方》、《含泪的微笑》、《土》、《水边》、《吐》、《人行道》、《防风林》七本散文集,诗集《违章建筑》也问世了。许达然的散文,曾被选入台湾的各种散文集,有的一连数版,风靡文坛,有的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国的文字介绍到国外。近来,花城出版社正在出一本台湾散文集,主编就是旅美台湾著名作家聂华苓女士推荐的许达然先生。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对许达然散文艺术的欣然认可。事实上,许达然在散文艺术一的追寻和探索,的确是卓有成效的。他在散文艺术上的成功经验,对内地沉闷的散文界,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评《中国当代散文英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中国当代散文英华》古耜近几年来,散文创作以其累累硕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和振兴期,但是,理应与创作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散文研究与评论,却始终显得有几分滞缓与沉寂,真正扎扎实实、富有创见的散文论著尚不多见。正因为如此,当我读罢冒、庄汉新同志合著的《...  相似文献   

8.
海华散文之花走俏世界──《海外华文文学大系·散文卷》导论潘亚暾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传统异常深厚,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不同于有较明显的流派和大致统一趋向的诗、小说及戏剧,它的涵盖面甚广,来源驳杂,属于一种兼容并蓄的文体,形式多样,自由活泼,大自经...  相似文献   

9.
70年代末开始,林非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我怎样写〈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散文研究的特点》《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我和散文》《我爱读散文》《对当前散文创作趋势的思考》《散文的使命》《关于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散文论》《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等。此外,他还为不少研究者的散文理论专著和散文选集写了序言,这些序言都程度不同地阐发或论述了他的散文新观念。新时期文学中,在散文界,林非是位成绩斐然的散文史家、散文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10.
散文母题摭谈张屏当前的散文创作,自从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叫响,便有“文化散文”的倡导。一时间,许多散文家竞相开掘中国文化历史。这似乎是好事,文化意识的自觉,毕竟标志着散文的进步。然而文化乃植深根在人的学养乃至无意识里,在成熟的散文中,文化只是一种天...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以其闲适淡雅的独特风格饮誉散文界。他早年写作新诗,致力于文学批评,撰写过50余万言的论著,尤以《英国文学史》得到学术界好评,还独立译成莎士比亚作品40卷。他的文学业绩是多方面的,而散文独标一格,成就显著。梁实秋与散文结缘,可追溯到20年代初,1927年出版的《骂人的艺术》初露小品锋芒。他真正饮誉散文界,是在陆续写出《雅舍小品》的40年代。1939年至1947年,他共创作雅舍小品34篇,于1949年结集出版,风行一时,至今发行50余版,居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之首位。《雅舍小品》,是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的奠基之作。朱光潜…  相似文献   

12.
三峡散文随着举世瞩目三峡工程的兴建而迅速崛起,成为一座恢宏的大坝奇观。它带着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征尘”和三峡工地的隆隆机声,脐身于中国散文流派之列。三峡散文流派的兴盛和加盟,与岭南散文、福建散文、京派散文、湘西散文、承德山庄散文及海派(上海)、江派(江苏)散文竞放光采,使新时期散文在一个丰沃肥美的季节里更加繁荣,鲜亮夺目。蜀道三千,峡路一线,历代文人一叶扁舟,一双草展,放情三峡,得山水至乐。从屈原的润颂)、宋玉(高唐赋》、部道元(江水·三峡)《水经注》)发动至今,抒写三峡散文的名篇便浩浩瀚瀚,流…  相似文献   

13.
从教散文到写散文,继而从事散文理论研究,范昌灼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已达三十年.不是散文缠上了范昌灼,而是范昌灼拥抱住了散文.他有一颗散文心.他以散文心在观察散文世界,他以散文在写散文心评论.阅读《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成都出版社1992年10月版),我时时感受到范昌灼那颗散文心的跃动.我一直以为:新时期散文很寂寞.争相传涌啦、热情呼唤啦、纷纷写信啦,都属于小说,散文从未有此殊荣.前几年,曾有过关于散文命运的讨论,也似乎是一些散文作家和散文研究者耐不得寂寞的鼓噪.读了范昌灼的《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我明白自己是在坐井观天.  相似文献   

14.
当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量文学作品发行后被搁置在书店乃至发行部的橱架上而几乎无人问津时,余秋雨散文的畅销的确很令文学界为之气盛。不少评论家因此认为,余氏散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有人说余秋雨散文“使广大读者不能不惊叹:散文史上真正的大家出现了”(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芳旅)到(山居笔记)印象》,《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3)。笔者不想妄论余秋雨是不是真正超拔于文学史之上的大家,但认为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尚未给予准确的价值定位,对余秋雨的某些误区乃至危机也注重…  相似文献   

15.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林非,1931年生于江苏海门。复旦大学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土学位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鲁迅传》、《〈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其历史意义》、《治学沉思录》、《文学研究入门》、《访美归来》、《西游记和东游记》、《读书心态录》、《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散文的使命》、《鲁迅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散文在中国,自古至今,其作者之众如满天星斗,其作品之丰如秋野之粟,其读者之多如沧海之水。如何将众多优秀作家的上乘之作精选成辑,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汲取散文之精华,就成为历代文选家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性课题。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共收文222篇(以散文为主,兼取骈文)。该书是人们公认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中的佼佼者。星转斗移,换了人间。自五四运动迄今的中国现当代史,是中国悠久历史中最为风起云飞、波澜壮阔的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使文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园地里,贾平凹的散文无疑是姿态卓然、芳香诱人的一簇奇葩。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主要收于《月迹》、《爱的踪迹》、《心迹》、《人迹》以及《平凹游记选》、《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卷·闲人》等集中。阅读这些散文,我每每被作者那坦诚、率直、淳朴的个性和清丽而浑厚、平实而睿智的笔调所吸引。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弥漫于作品间那浓郁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以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叶圣陶在创作上本是多面手,并富有驾驭各种艺术样式的才能。且说叶圣陶的散文创作,他曾结集出版过《剑鞘》(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和《西川集》(1945)等多本集子,此外还有散见于各报刊的政论、杂文、小品、随笔和信札等数百篇。尽管郁达夫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曾收录叶圣陶散文5篇(入选篇目仅次于周作人、鲁迅和朱自清),而阿英在同年出版的《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如同郁达夫一样,也对叶圣陶的散文作品予以高度评价。然而,1949年以来的新文学史家和新文学选京,在谈及中国现代散文时,往往只提到《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等极少数几篇叶圣陶散文作品,致使一般读者难以窥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