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伯-格里耶从未提出过以物为本的理论,也从未创作过以物为本的小说。"物本主义"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之所以发生和流传,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和弥漫于20世纪的文化广告意识。同时,罗伯-格里耶早期的写物理论也存在着把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推到极端的误区。对于自己的失误,罗伯-格里耶早已察觉并作了修正。值得我们重视和肯定的不是他曾经有过并且已经修正了的失误,而是他从失误中采撷的成功之果。  相似文献   

2.
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是物本主义的首创者,他的代表作《橡皮》体现了其物本主义思想。首先,他注重情节发展的自在性,并将杂乱无序的场面或物象作为结构小说情节的要素和推动情节进展的契机。其次,人物趋向淡化,物成为小说描写的主体。最后,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在小说创作语言上也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模式。由于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在创作手法上的刻意求新,其作品获得了“客观小说”之称。  相似文献   

3.
《去年在马里安巴》是罗布·格里耶六十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产生轰动效应的电影小说 ,作为“新小说”在电影领域的一部探索性作品 ,它在时空安排、场景勾勒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在这部作品中 ,罗布·格里耶将对传统时空反动的着眼点投向对多维时空的构建和时空对人物的功用这两个方面。文本勾勒的几个重要场景 ,则显示了“写物作家”罗布·格里耶的独特风格 ,同时表现出叙述者对场景与故事关系的非人格化的判断。文本中的人物是受“物”左右几乎淹没于物象之中的形象 ,“物”对于人的行动和思绪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相似文献   

5.
罗布.格里耶实验小说中的“人”相对于“物”,总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状态,解读实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竭力将“人物形象”从“物”的世界分离出来的过程,这种解读与人类进入20世纪后努力进行自我寻觅的社会情状是完全吻合的。小说表现出对故事情节性一定程度的拒绝。小说中环境描写既不为展示人物性格而存在,也不是反映生活画面、推动情节发展的因子,而是一个具有无比独立性的自在物,是“物”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罗伯-格里耶认为,具有过程化、破碎化、无序化和未知性的客观世界以及混沌、矛盾、流动的主观世界决定了现实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现实观是格里耶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基石。在此基石上,格里耶掀起了新小说革命的浪潮,构筑了他的全部不确定文学。格里耶的不确定现实观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既有其科学的依据,也有其理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客观存在人化自然理论,论说者的简单化理解使其丰富的内涵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回归文本,原生态检视的结果是如下内容:人化自然是人类的基本问题,意谓人类生存的前提是人化自然;变自然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之处;人化自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区分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与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理论相比,人化自然理论已消除了传统哲学自然理论中的客观性陷阱,使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人化自然秉有多重属性,如主体属性、预设属性、法权属性和文明属性等。人化自然与非人化自然的边界处于变动过程之中,前者的边界不断扩张,后者的边界逐步退缩,因而形成人化自然的客观辩证法。人化自然的特质之一是作为主体的人发明并利用中介。人化自然的主要成果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但具体性结果层面显现出多种性质,其中包括对人类有害的性质。人化自然的哲学评价标准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诠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并非重构或复制“作者意图”。罗伯-格里耶的“形式本体论”有其理论缺陷,不能成为诠释罗伯-格里耶小说文本的金科玉律。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悖谬关系:小说只能是现实主义的,也同样顽固地是非现实主义的。我们可以从自称为“书记”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虚构”和非现实,亦可从强调“虚构”的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文本中解读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重要理论特征。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超越旧自然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美学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围绕人、物、天三者的关系展开的。在物与人的关系上,是强调物的人化;在人与天的关系上,是强调人的天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又出现了由天而人的转化。这种趋势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因而传统是一条发展着的文化之流,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既不能恢复,也不能抛弃,只能让它同历史一道前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罗布·格里耶为例,剖析了法国“新小说”在理论和文本创作中对传统小说话语的反动、话语模式的内涵、这一话语构建过程中体现的话语秩序以及话语模式对当代人文科学主流话语的整体呼应。文中认为:“新小说”在对传统小说话语反动的同时,就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文本话语,而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话语构建的圈内、外控制原则;根据人文科学诸学科“知识公因”的学说,“新小说”体现了当今社会中人的矛盾状况以及陷入这一状态中的无力和尴尬。  相似文献   

12.
在罗伯-格里耶的文学世界中,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主体被消解了,变得虚无,世界被物化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将真实与虚构并存,构思了一个独立于真实世界的文学存在空间。文学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存在本体。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潮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斗争,然而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反传统的、非理性的"反文学".普鲁斯特、罗布-格里耶、尤奈斯库和索莱尔斯是法国"反文学"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对他们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认清和把握20世纪法国"反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手册》是他的最主要美学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艺术内在化于真理即哲学的美学思想。并通过重新建立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与哲学的联系来阐释他的这一非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罗伯 格里耶常常通过模仿传统的侦探小说达到颠覆传统小说的目的 ,而其中的奥妙就是将传统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发现者置换掉 ,而使读者成为发现者。这样 ,罗伯 格里耶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是 ,传统小说是通过作品中“发现者”对案件 (事件 )的发现过程 ,让读者被动地接受作品 ,罗伯 格里耶的小说则是通过读者对作品的发现 ,让读者积极地理解作品 ,从而体现出了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有相当大的贡献,它能解释翻译的可译性、效度、重译等问题。然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内交际,而文学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跨文化交际,它涉及社会文化、社会背景等问题,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是有距离的,它不能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种子说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却对种子说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熊氏新论与唯识学之间的根本分歧由此可见一斑。熊氏对种子说的批判不仅反映出与唯识学相比,熊氏本体论更接近于中国化佛学的心性论,而且体现了熊十力在根本立场上已经脱离了非本体的佛学本体论,立"仁心"、"本心"为本体,从而为近代中国哲学建立起更加可靠的本体来。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表“给予”义的相关旬式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罗贝(1986)认为S1:“动1+动2+间十直”的产生早于S2:“动1+直+动2+间”,本文通过对《史记》中“遗”、“与”和“予”的考察证明S2式早于S1式产生,贝罗贝先生对S1、S2式产生动因的阐释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虽同为S1式,“动1+遗+间+直”的产生更多体现出类推的作用,而“动1+与/予+间+直”的产生则是省略和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遗”所表达的“给予”义不如“与”和“予”纯粹,这也是S1、S2式的动2最终统一为“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8,(2):100-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