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情主义,就是以人伦秩序为绝对价值,主张通过主体的德性修养和彼此间的心意感通的生活情理维护社会关系和人际的和谐,发展和完善个体人格的伦理精神形态。人情主义中的人情,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人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具有特殊的含义:首先,人情本质是人伦,它...  相似文献   

2.
伦理可以分为道德与人伦两个部分。道德是强制性的,人伦是非强制性的。当道德处于强势地位时,它必然要侵入人伦的地盘,把一些本应属于人伦的范畴划入道德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理性的色彩。而当人伦处于强势时,它也必然要侵入道德的地盘,把一些应属于道德的范畴划入人伦的地盘。这时的伦理,在整体上呈现出感性的色彩,从而出现审美化的倾向。道德与人伦都既有理智的一面也有情感的一面,但就其侧重点来看,道德必然是偏于理智的,而人伦则必然是偏于情感的。因此,建立在理智主义德性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道德方面;而建立在情感主义基础上的伦理学,其所论述必然侧重于人伦方面。不区分道德与人伦,所谓的“理智主义德性”和“情感主义德性”实际上很难说清楚。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23-228
人情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表达方式、以情理为判断机制的熟人社会,它是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寄托。在国人的思维定式中,情感优于理性,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合情",因而人情社会的逻辑是"合情合理"。然而,现代性危机下,情感出现异化,情感的物质性、利益化和工具化倾向成为常态,现代人的安身立命陷入困境之中。摆脱困境,就要使情感回归本位,促成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与传统社会的人情主义有效融合,发挥情感、契约、制度、法治的积极影响,共建现代人的情感家园。  相似文献   

4.
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指导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蕴含着深厚的人伦精神,恤刑慎刑思想、容隐制度、存留养亲制度等为其鲜明的佐证。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中国法"西化"、新文化运动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法的伦理色彩逐渐淡化。传统法思想与制度固有其局限性,然而其中的亮点及蕴含的人文关怀、仁政思想和人伦精神,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淡化法律的政治色彩、实现法意与人情和谐、构建人道的刑罚制度当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试论孔子思想及其政教一体化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一切思考都从西周以降的文化传统出发。他通过在“礼”与人情感间建立内在关联,又通过将这些情感归结为趋向于“仁”的先天潜质,达成了礼与仁的融通,将礼抬升到人本质的高度。站在人本质的立场上观照政治问题,孔子便将政治理想与宗教人伦理想整合于一体,也将宗教人伦实践直接落实为政治实践,其治国手段的人治主义倾向是将政治宗教人伦化合乎逻辑的结果。这种政教一体化思维理路,使孔子和儒学具有了文化价值系统和政治思想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6.
群体主义作为儒家精神的价值导向,折射出家族本位、移孝作忠、家国同构等三个维度,最终沉淀为儒家的内在精神.个体主义作为基督教精神的深层内核,经过《圣经》中个体主义的萌芽与生发、中世纪基督教个体主义的遮蔽与延续、宗教改革时期个体主义的彰显与定型等三个阶段的嬗变,最终演化为基督教的内在肌理.从中西文化对勘视域下将儒家的群体主义与基督教的个体主义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世俗人伦与神圣信仰、家族本位与淡化家庭、社会的隐没与社会的凸显、义务为重与权利为本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樊浩“人伦”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现代伦理精神建构的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伦理困惑中最基本的困惑。在任何伦理体系中,“人伦”都是建构的基础。因为,伦理作为人伦之理,首先必须给人伦定位,由此才能从中引伸出伦理之“理”,没有这...  相似文献   

8.
伦理精神是深层意义上的伦理现象.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调节方式;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伦理关系及社会成员在社会中伦理地位;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以及人们处理和调节人际关系的性格特征.任何伦理精神都必须采取特定的民族形式,探讨现阶段伦理精神的民族形态对从根本上把握民族伦理的国情,建设中国道德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人情主义——民族伦理精神的传统形态探讨现阶段伦理精神的民族形态,首先必须对传统伦理精神进行考察和反思,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9.
官本位在中国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政治权力来自道德 ,伦理本位的封建德治必然产生官本位的思想。在这种道德人格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力威压下 ,民众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成了官本位存在的深层道德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樊浩 《人文杂志》2004,(4):24-28
本文认为 ,家庭伦理、家庭伦理精神 ,是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建构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由伦理实体、道德自我、以及扬弃二者矛盾的身心修养为逻辑结构 ,家庭伦理作为传统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民族合理性。近代以来 ,由于过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使家庭伦理的根源地位被动摇甚至颠覆 ,在家庭伦理不能履行其人文功能的背景下 ,中国道德体系的建立 ,就在神圣性根源、人伦根据和人伦范型诸方面 ,面临源始性价值资源的难题和悖论 ,陷入文化合理性的困境乃至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家本位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及它的三个显著特征:血缘、人情、世俗情结,并从协作精神、法律意识、公德观念三个方面对传统家本位思想在现今社会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试图挖掘历史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除政治功绩外,周恩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伦理化人格。其道德人格表现为:富于人情的情感伦理,高度负责的责任伦理和克己爱民、平等待人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13.
《李尔王》作为一部伦理悲剧经典,是莎士比亚在深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下,灌注在剧中人物的思想与行动中两套相辅相成的避免悲剧命运的济世方案。王权—父权主义从宏观着眼,为济世;后者从微观入手,为救个体,抚慰灵魂。它们是莎士比亚提出的互为表里的伦理济世双桅,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建构以王权—父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以仁爱隐忍苦行精神为主体的人格精神结构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透过这种方式,莎士比亚为化解文艺复兴晚期西方社会伦理危机,提供了一套合理的济世方案。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的最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孝道始终都被看作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儒家文化中的孝心理不是仅仅止于孝敬,而是强调这是一个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程序,一个逐渐放大的人伦心理结构完美的进程,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成为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中西权利文化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西方权利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法治精神 ,是开放型的和以个人为本位的 ,并且具有宗教性 ,而中国权利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治主义 ,是封闭的和以家国为本位的 ,具有伦理性。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哲学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劲旅,它们的伦理学说既相互缠绕又相互撕扯,表现为一系列的契合与反差。一儒家伦理和道家伦理的契合处主要表现在人本主义的视点、物道主义的观念、内倾主义的方法和制欲主义的倾向上。1、人本主义的视点。人本主义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大体指以人为本的学说体系。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侧重于个体,是以个体本位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中国自先秦至明清的人本主义侧重于群体,是以群体本位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是人本主义学术的特点相连,儒家伦理与道家伦理有一个共同的理论视点…  相似文献   

17.
李泽 《社会科学家》2012,(3):102-104
我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迥异,形成了天理、人伦至上与法律至上两种不同的理性精神。在西方,法律至上精神渗透于伦理文化与法律文化的根底中。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只是执行天理、人伦的工具而已。法律至上精神是现代法治运行的精神动力,而我国传统社会中又缺乏这种重要的法律至上精神的引导。因此,文章倡导在现代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弘扬西方市民社会生成的法律至上精神,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儒家政治哲学,以家族伦理为模板建立社会治理方案。这种伦理政治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己/人结构,即以个人为中心推出社会基本结构。己/人结构的自我主义,建构了个人即终极的生活世界,是造成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主体互相指涉,需要彼此平等的个人作为公共理性的基础。培育现代法治精神,必然要求把自我中心的己/人结构转换为主体平等的人/人结构。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中华民族的求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的意义上,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求真精神、求善精神和求美精神。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然包括着弘扬中华民族上述三个方面的精神。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这三个方面的精神传统是很不相同的。譬如,中国社会历来以伦理本位和以道德代  相似文献   

20.
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直接设计者,其核心就是通过"教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灌输其政治理念,形成其所期待的民众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儒家"修身"与"教化"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双层伦理结构模式:上层的君子"修身"是其核心,下层的小民服从君子的"教化",是君子"修身"的外化体现。其终极目标则是"致忠孝,明人伦"的人道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