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百年之盟     
  相似文献   

2.
劣药之盟     
经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为劣药,还可以堂而皇之地通过招标进入医院。面对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制药企业不为所动,医院也很坦然。人们震惊于医院和制药企业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韩愈阳山之贬是其仕宦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贞元末年的中枢政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阳山之贬的直接原因是韩愈上疏论天旱人饥状;以王叔文为核心的太子集团与此事无关,在决定韩愈贬向何处的问题上,时任吏部郎中的韦执谊可能起了作用。至于韩愈在相关诗文中对永贞党人的指斥和对自己无辜被贬的申述,则或是出于对仕宦前程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公元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的订立,迄今已近1000年,以往不少学者论及这一历史性事件,①笔者就这一历史事件,谈点个人的看法。 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辽檀渊订盟后,“二方既定,中外略安”,②真宗因寇准有社稷功,“待准甚厚”,就连寇准退朝,真宗也“月送之”。③可见,真宗为澶渊订盟而心满意足。初战之时,大敌当前,北宋朝野惊慌失措,京都开封危在旦夕,王钦若密奏真宗迁都,遭到寇准的痛斥,对寇准怀恨在心。战后王钦若便向真宗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何耻如之!”“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④显然,这是王钦若为报复与深嫉寇准的谗佞之言,后代的史学家多数接受了这种“屈辱说”。进步的史学家则从订盟后出现的“南北弭  相似文献   

5.
春秋以降,周室衰微,五霸割据,七国争雄。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诸侯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楚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与诸侯国之间的盟会自然十分频繁。研究楚国的盟会之礼,对于了解楚国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外交艺术、乃至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都具有...  相似文献   

6.
《女人世界》2005,(10):46-47
相赠戒指是一种传统的表达爱的方式。钻石戒指因为象征着坚贞不渝,自15世纪以来便被人们认定为世代情侣表达忠贞爱情的至高信物。钻石蕴含着情感,在人生最为神圣的一刻,用璀璨生辉的结婚钻戒来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来鉴定婚约的盟誓,在爱人之间,有着特别的意义。结婚钻戒对女性来说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春秋一代诸国间盟会之多是任何其他时期不能相比的,固然,盟会是一种政治事件,但是它的产生和持续毕竟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它还不失为此历史时期的特有现象。所以,春秋史中的重大盟会事件是历来治春秋史者注意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弭兵之盟”则更是被大书特书的,因为“弭兵之盟”曾被作为划分春秋史前后期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9.
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史料进行全面的考察,既试图展示出历史事实较为本质的真相,又揭示出盟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指出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的条约,但宋朝有限度的妥协让步又是明智的最佳选择,也基本符合封建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友邦交往的惯例,而且,盟约的签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其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关于这一事件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主要通过爬梳基本文献,放宽视界,认为它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的缔结出现了双方百年和好,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引发的政治后遗症也不容忽视,无休止地搞封禅祭纪等活动劳民伤财,懈怠武备加剧了军事弱势。  相似文献   

11.
“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关于其缔结的原因,许多人都做过论述.有不少同志把它看做是宋朝在强大的辽国面前仓惶失措,丧失了正确对待事物的能力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有人仅仅把它简单地作为宋朝政治腐败昏朽和苟且偷安的一个苦果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偶然,也没有绝对的必然,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背景和条件.同样,“澶渊之盟”也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笔者以为其缔结是有许多原因的.本文试作一粗浅探讨,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2.
在汉初最高层领导集团的政治较量中,“白马之盟”的盟词犹如一柄威严的上方宝剑,几乎时时可见其幽幽寒辉。亡命于其下者,不乏其人。赵王友仅被诬陷以玩弄了这柄宝剑而丧身(见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03—4页。下引该书版本同,略)吕氏集团也因最终无力抵挡这锋宝剑而覆灭。  相似文献   

13.
贞元四年以前户部钱考何汝泉唐朝后期的户部钱,是由户部司、户部使司相继掌管的一部分国家经费,在支撑国家机器运转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户部钱与户部使的设置以及度支、盐运、户部三头财政管体制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系 ̄[1]。户部钱的设置,《旧唐书·德宗纪》、《唐...  相似文献   

14.
宋太祖建国伊始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命诸大将长期驻守河北军事防御要点,并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宋太宗即位后,随着两次北伐的失败,对辽政策转为消极防御,在河北沿边依托塘泊布置防线,并大力调整州军设置,以增重边防形势,显示出步步为防的特点。宋真宗时期重新设置河北军事防御区域,布置了三道防线以形成对辽的纵深防御,然而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终于导致了北宋对辽军事行动的失利,承认了辽占据幽云地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往昔,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双方势力均衡,谁也无法消灭对方所致。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是“澶渊之盟”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有些观点与史实也不相符。下面仅就所见史料,略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契丹族自公元907年立国,至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共有6位皇帝在位,期间对中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大致可分为:辽太祖、太宗和世宗时期的积极南下扩张,穆宗和景宗时期的退守保国;圣宗时期的出兵求和三个阶段。 辽太祖阿保机时期,因契丹建国之初,国小兵乏,不敢大举南进,对中原所采取的主要是掠夺人口和蚕食的政策。阿保机频繁南下掠夺人口目的在于发展辽的农业,因当时辽属境内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不向外扩张,难以达到目的。阿保机对后唐使者姚坤就赤裸裸地说:“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阿保机的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将姚“囚之旬余”,见不能迫使姚坤表态,遂把原来渴望得到大河之北的目标缩小为“镇、定、幽州”。可见阿保机并无进一步南下中原争夺霸权,一统全国的企图。  相似文献   

16.
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萧太后率大兵自幽州(北京)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兵锋直抵澶州(河南濮阳)城下。11月,宋真宗在寇准等人的襄助下,亲临澶州抵御。12月,辽、宋两国停战议和,辽奉宋为兄,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如何评价这次战争,史学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来说,是一次  相似文献   

17.
《中兴间气集》与《诗式》先后出现于京城与江南两个地区 ,两书对江南诗人创作不同的评价正反映大历至贞元初诗风的变化 ,表明地方性诗风已上升为主流诗风。高氏的评论是对大历京城诗风的总结 ,是对王、孟清雅范式的传承。皎然诗论及江南诗风就是对已近于僵化的这一诗歌模式的解脱 ,内容上多奇景怪事 ;在语言风格上 ,以口语素词洗脱前期精丽典雅的“时俗”之调。这一变化对中唐诗歌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8.
“澶渊之盟”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当前史学界仍有不同意见,不必强求一致。在这次事件中寇准的历史作用,已多有评述,而对毕士安的作用却鲜为人知。从订盟前后的实际步骤与最后结局上看,毕士安的意见竟占主导地位。不弄清这一点,澶渊之盟的许多历史真相难以揭示,具体人物的是非功过也难以正确评价。为使这一问题得以深入研究,故不揣冒昧,把初学心得写出,以求教于方家。 毕士安(938—1054)本名士元,字舜举,乾德中进士,历仕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景德元年(1004年)为参知政事。当时,宰相李沆卒,真宗正在选择新相,意属毕士安,并  相似文献   

19.
宋金海上之盟是影响12世纪东北亚格局的重大事件,长期受到众多学者关注,二十世纪以来,学界主要围绕海上之盟的背景、缔结原因、内容、过程、评价等展开了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重复研究以及研究视角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澶渊之盟是宋辽在大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所达成的盟约。盟约的签订使双方都达成了各自的战略目的,是一份宋辽都比较满意的协定。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朝节约了大量用于北方边患的军费。由于盟约,在双方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宋朝居于主动地位,又可以大量获利。合约签订带来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这一和平环境所带来的间接的经济增量,更是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