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并承诺差异之间的平等性。政治文化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固有信念与身份定位。多元文化主义常常被认为会削弱政治文化认同并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动荡。本文结合美国社会的经验,阐明由多元文化主义所培育出的宽容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非但不会成为凝聚人们爱国力量的障碍和阻力,反而会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尤其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打造高度的区域文化自信,拥有强大的区域文化软实力,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建设经济高度发达湾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必须在打破制度壁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媒介资源、推动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上大下功夫,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和谐湾区.  相似文献   

3.
杨敬峰 《社科纵横》2009,24(3):162-164,167
两岸文化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文化的认同,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推动价值观的认同。大陆在与台湾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台湾民众的价值观,求同存异,化异为同,在交往中不仅要放大认同效应,更应当注意规避风险。否则,文化交流可能在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同时,让两岸在政治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4.
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在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梦"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中坚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无所不在的时代,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我们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文化消费转向的原因、现状以及影响的内在机制,从而提出文化消费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6):173-175
本研究基于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考察了师范院校英语学习者文化认同变化及自信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附加性、削减性变化均有不同水平呈现,生产性最明显。生产性、附加性、削减性变化专科生大于本科生,文科生大于理科生。正自信变化英语、语文教育专业大于数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生产性变化与正自信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分裂性变化与负自信具有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解释力源于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和对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引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复归人民的主体性价值,藉由建设主体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借助价值认同扩展认同主体范围,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凝聚社会主义公共精神,进而通过视觉文化载体增强传播成效,运用前沿科技营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于此之中,主流文化认同的解释性建构为主体性建构奠定认同情感基础,主体性建构为实践性建构培育践行主体,而实践性建构则为解释性建构提供经验材料和现实佐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它们组成层层递进、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建构体系,并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形塑与巩固提供着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10.
《社科纵横》2017,(7):137-140
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强调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还应强调全民族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认同与自信,使其不断统一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之中。  相似文献   

11.
元代诗歌在特殊的历史进程中摆动发展。元初的北方诗坛承金末的演变趋势,在宗唐宗宋间摆动;南方诗坛则延续了对理趣诗的反思,在摆动中寻找诗歌真趣。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诗人北上,使南北诗风合流,形成了诗歌的文化心理归宗,引导了元诗创作高潮到来。  相似文献   

12.
虞程盛 《探求》2014,(6):53-58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美好愿景,也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思想旗帜,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号角。在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征程中,要在世界拥有应有的发言权,要在国内凝心聚气,需要加强文化认同的建构,实现中国从经济的复兴向文化复兴的转型。为此,要明晰当前文化建构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追寻中国梦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首先需要解决文化建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其次要解决多元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文化建构的包容性问题;其次要解决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文化认同形式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是中西文化博弈中的阶段性反映,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是时代潮流的主旋律,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建构中国文化认同,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抵牾冲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必要的层面.现代性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现代性文化的构建成为可能.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支配性逻辑驱动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最后,文章从边陲及中心二元范式出发,阐述了现代性文化认同中的困境与矛盾,剖析了全球视野内现代性文化认同过程的模式及其内在支配动力.  相似文献   

15.
黄伊梅 《探求》2010,(6):46-49
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上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欧盟高度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于欧洲认同,特别是欧洲的文化认同。欧洲文化的同源一质性为欧盟形成奠定了文化上的先在性条件。但是随着欧盟从西欧富国的联盟向中东欧国家联盟的扩张,欧盟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是当今欧盟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一凡  周德刚 《社科纵横》2012,(11):146-147,150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希望之所在。他们的信仰、追求以及心态都将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命运。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程度也将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朱利民  王斌 《唐都学刊》2003,19(3):18-21
唐代是文化开放勃发的时代,唐陵狮雕更是极具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从现存唐陵石狮入手,对其进行归纳,类比和文化层面上的发掘、爬梳与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狮雕文化的来源、演化及社会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18.
徐翔 《创新》2011,5(2):109-112
网络文化中主体认同面临"灵韵"消褪以及朝"离化认同"的转变。这与其说是由于网络场景的内容变化,不如说是由于主体所处的电子信息场景在性质上的根本转变,表现为:"场景性"从仪式性向景观性的转变,"场景间性"从总体性向分离性的转变,"场景———主体间性"从卷入性向观看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吴保磊  赵红灿 《社科纵横》2014,(10):108-111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络和网络新媒体,给中国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当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在网络社区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刘军 《探求》2014,(6):59-63
互联网族群文化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这种文化现象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视域,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文化价值。互联网族群化现象的兴起与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性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各类互联网族群,其行为不单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域,互联网族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景给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选择,它是比社会空间更加合乎心意的交往空间。在这种交往空间中,虚拟生存投射和延伸了现实生存。通过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