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在《语义学》(1981)中对语言意义的多种划分,我们可知语言的意义存在于方方面面,而文学作品由于受作家的成长背景、思想流派及写作技巧等诸因素的影响,其含义就更是复杂多样,难以把握。尽管如此,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并不是一种不着边际的纯客观或纯主观化的活动。《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学目的与讲授原则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通过对英美文学名著作品选段的学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学各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有较全面和深人的了解,逐步达到理解、欣赏与评价三个层次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指出理解与欣赏是必须达到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王萌 《理论界》2013,(2):199-201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特点,提出运用交互式教学法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英美文学教学主要通过阅读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用心体会和感悟英美文学的内涵和美感,促进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教学法强调学生是课堂主角,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英美文学课堂采用交互式教学法以交际活动为主要教学模式,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共同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英美现代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形式创新,这些形式是作家们基于对变化了的现实的理解而作出的创新.以福克纳为例,身处一个失去信仰的时代,他的多部小说中貌似随意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凝结着他反复探索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困境之方法的良苦用心.揭示形式特征之下的深层人文关怀有助于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小说的形式特征,深入理解形式与作家世界观之间的联系,缩短他们与现代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及设置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幼儿文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及创编幼儿文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可分为理论讲授模块、课内实践模块和课外延伸模块。课程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理论讲授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品鉴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的内容与形式应力求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学尽管历史很短,但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百多年来,在这块神奇的新大陆上成长了一大批诸如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尤金·奥尼尔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也出产了许许多多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文学精品。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美国文学课无疑是学习英语语言,欣赏英文文学作品的一门必修课。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文学课的教学是以文学发展史为重,还是以文学作品选读为重?一直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教唱歌曲、欣赏音乐,还是讲授乐理知识,都应善于运用形象教学法,以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3):47-51
用“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不如用“中国五四新文学”更为科学和合理。考察现当代作家作品 ,都要把其放到五四新文学这个大的源流中来分析和定位。文学史可以有普及型和研究型的两种类型。评价一部作品 ,应主要从审美、价值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衡量 ;评价一个作家 ,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传统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大多纯粹从文学角度出发,按照年代顺序或文学流派来讲解,对文学作品中不同作家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中的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分析不够;其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遵循“跨学科”理论原则,从“法律与文学”、“经济与文学”、“风景与文学”等视角重新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分类讲解,这有利于学生学科视野的扩展,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文章以“法律与文学”为例,选择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屠场》(The Jungle)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ton)的《中国佬》(China Men)为教学的实践内容,同时探究“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为外国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写现代文学史有五大问题:一是作家在现代史中的政治表现与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文学中的救亡与启蒙问题;三是“左翼文学”、“抗战文学”、解放区文学、新民主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四是对鲁迅与胡适的评价问题;五是现代文艺思想论争问题。应辩证地、妥善地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苏联文学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所占份额较重。如何学好这一部分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问题,现在我结合第一次中心教研组会议精神,就如何学习苏联文学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把握重点,有的放矢苏联文学共十三节,就其内容的重要性而言,可分为两个层次;①要求一般掌握的②要求弄懂弄透的。先看要求一般掌握的,主要包括苏联文学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具体地说,十月革命前象征主义诗人勃洛克和长诗《十二个》,二十年代政治抒情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代表作《列宁》,三十年代作家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四十…  相似文献   

12.
微观和宏观、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这样的概念在文学界普遍地使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什么是宏观呢?有一种理解是把“一个作家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看作微观,而把“文学总体”看作宏观。相应地,微观研究就是“孤立地就一个作品、一个作家或一个命题进行思考、分析”,而“所谓宏观研究,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作家作品论的一种超越,或者说,是在作家作品论个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研究和整体性研究”。然而,需要考虑的是下面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在内涵上我们过去一般把它理解为五个层次,或五个基本要素,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作家作品。其中作家作品中又包括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外延一般理解为研究范围,就文学时期而言,是指一九一七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文学,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期内研究上述五个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相似文献   

15.
刘堃 《理论界》2014,(11):143-146
作为近世文学萌发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作品中当然不乏对个人权利和要求的渲染,女性形象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元杂剧中女性形象强烈的依附性人格无法使其承担太多重负,元杂剧作家们在她们身上和相关作品中努力试图的,只是在正统儒学式微的背景下,另辟蹊径,以达到教化的目的。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近世性复杂特征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的理论开创了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 ,取代了传统研究中作家作品是唯一重点的做法 ,实现了在美学、文学研究领域中历史性的转移 ,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认为文学活动的动态流程中最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中 ,读者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读者的经验世界逐渐被培养起来。可以说 ,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 ,而这些高水平的读者反过来又以他们的经验世界去训练“新作家”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当代文学的鉴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文坛一个重要现象是作家纷纷揭秘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用心。作者意图是作品意义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的来源。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作者理解对读者意见的压制,进而损害作品意蕴的持续生成和深化。对文学解读活动而言,作者出场解释自己的作品就几乎消解了探寻原意解读方式的合法性。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学解读完全可以在作者用心之外延展意义,甚至可以别有用心地挖掘、发明出原意之外的新内涵,进而提供"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译介历史.中国对勒克莱齐奥的选择与翻译,具有明显的特点.<沙漠>一书是勒克莱齐奥在中国译介的第一部作品,译者的选择与理解,对其在中国的传播着多重的意义.本文针对勒克莱齐奥获奖后中国文坛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以勒克莱齐奥在中国最早译介的<沙漠>一书的选择与理解为例,通过中国的法国文学翻译和研究界对该作品渐进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的描述与分析,说明对一个作家的思想和创作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涉及包括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和文学价值观等在内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战后文学,差不多首先想到的就是野间宏的《阴暗的画》。野间宏是战后派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阴暗的画》既是该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又可以说是占据打响战后文学第一炮的重要位置。这部作品在发表当时,曾被认为难以理解,但关于该作品的重要性,以《近代文学》为首的一些人,很快就承认这是野间宏作为作家的光辉的出发点。关于这方面的情况,请看本多秋五的《战后文学史故事》。  相似文献   

20.
师专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它既是文学史课又是作品选课。文学史不是搞文学史的科学研究,而是讲述现代文学史的一般知识;作品选也不是搞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而是分析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的名笛。特别是选入中学悟文课本的作品。任务是什么,是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分析、讲授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根据这个理解,下页分别谈谈教材、教法和双基三个方预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