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王志清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①,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星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  相似文献   

2.
务头论(续)     
下篇棠按:务头者,曲中之强调回应律也。平仄重复,使全篇声音紧严,令读者重闻故音,作者受个人自己美感之支配,非如此不能使声调得协和之妙,读者感到重复处有起伏颤动之余波,而击节称善。西国大音乐家之作品,其乐势之最高度常在篇末或后半,故曲中之务头亦常在曲尾即此故也。兹举《中原音韵·定格》而详证之: 【仙吕·寄生草】《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评曰:命意、造语、下字,俱好。最是“陶”字属阳,协音;若以“渊明”字,则“渊”字唱作“元”字。盖“渊”字属阴。“有甚”二字上、去声,“尽说”二字去、上声,更妙。“虹霓志”、“陶潜是”,务头也。  相似文献   

3.
陶潜真率淳朴的风格,是他纯真高洁的人格的反映。当然,并不象有人所说,陶作的自然之美在于不事雕饰。事实恰恰相反,陶潜十分精于雕琢、修饰。本文拟从陶潜迭字的特点,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承丘逢甲之孙丘应枢先生的支持,我们有机会看到了丘逢甲的一批佚文和未刊手稿。在题为《松山书屋图记》的一篇文稿中,有两段话是这样写的: 松山书屋图者,王寿山人自图其山居之作也。……予村去山人之居六十里,村在镇平县(按即今之蕉岭县)北之文福乡。乡之西,翼然而起者庐山也。其山多松;山之主峰曰松光峰,其麓有林,曰松林,湾曰松湾,而澹定村在焉。予居是村,目有见,见松也,耳有闻,闻松也;村在万山中,山在万松中。松者,山之表也,予性爱山,尤爱松;爱其容之正,韵之清,而节之高也。丘逢甲的这篇文章写于光绪三十四年庚戍(一九○八年),亦即他逝世前的四年。  相似文献   

5.
《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雄,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是《论语》里很特别也很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固曰:“迥翔审观而后止。”邢昺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迴翔审观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  相似文献   

6.
《庄子》散文不仅在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上明显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点,而且还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构成了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语”,陆德明《释文》曰:“一云,‘庄,端正也’”,王先谦《集解》曰“犹正论也”。“不可与庄语”即不能以端正的、写实笔墨去反映和表现现实。那么应怎样去反映和表现呢?《天下》篇指出:“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曰:“谬,虚也;悠,远也;”陆德明《释文》曰:“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指的  相似文献   

7.
1917年1月号《新青年》刊出了胡适的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其中“八事”的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冲决了传统旧文学数千年的堤防;随之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波助澜,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由此而始。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群众运动相辅相成,交映生辉,开辟了中国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8.
《孙子》有这样两个句段: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重点号引者加)——《孙子·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虚实》  相似文献   

9.
赏秋私语     
秋的华韵,已悄然而逝。时光匆匆,来去也匆匆。堂前雏菊已谢,门户俨然。有人说:秋是悲的,唯有秋的气息才能使之陶然,使之苍凉。陶潜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10.
林光的治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去思,贵疑,注重心与理的权衡应用;二是工夫上心闲而一,静养而动应,事之未至一其心,事之既接一其心;三是以自得为统摄,讲求自得于己,以心为一切事物的权度,注重以静养主导动应。  相似文献   

11.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 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李义山集》 一、《海客》取材于神活传说,在材料取舍上“别有用心” 《海客》摘首二字为题,实际上也是一首无题诗。这首无题诗取材于神话传说。 据《博物志》:旧说天河与海通,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浮槎。有人乘槎而去,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问:“此是何处?”曰:“严君平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行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  相似文献   

12.
《书经》亦称《尚书》,简称《书》,“六经”之一。唐经学家孔颖达疏曰:圣贤闹教事显于言,言惬群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后人见其久远,自于上世,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这个“上代”是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挂,造书契,以代结绳之  相似文献   

13.
<正>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了晋太史蔡墨的一段话,其文云: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名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  相似文献   

14.
商君列传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②,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③。鞅少好刑名之学④,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⑤。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⑥。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⑦,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⑧。王且去⑨,座屏人⑩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11),王色(12)不  相似文献   

15.
陶潜,何地人氏?众说纷纭。论著中常见的说法有:陶潜,寻阳柴桑人;陶潜祖籍庐江寻阳人;陶潜,安城人。以上众说是就郡、县而言的。如果按具体地点而论,又有如下几种:一说,陶潜先居上京(今星子县玉京山),后移栗里(今星子县温泉栗里陶村);二说,先居柴桑,后移上京,再移寻阳;三说,先居上京,后移柴桑,再徙上京。各有论据。  相似文献   

16.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17.
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日:“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相似文献   

18.
“三归”,指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其依据是: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与《外篇》中的《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记叙的是一件事。前者说管仲“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后者则言“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以为其子孙赏邑”;前者言“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后者言“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2.《荀子·仲尼》:“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比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因此,“三归”可能是管仲原有封邑再加上“狐与谷”。  相似文献   

19.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②,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③。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④,而六国⑤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⑥,游者主事⑦。今秦王欲吞天  相似文献   

20.
許慎說文解字敍所述六书,都先下定义,再举例証。他說:“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识,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詰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此类合誼,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命长是也。”“本无其字,依声託事,”就是假借的定义,“今长”两字,就是假借的例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