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合作制计划或合作制思想、即以合作社吸引、组织和改造个体农民的思想,是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理论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在较长时间内,流行的观点是把斯大林的集体化思想与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划等号,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把列宁的合作制思想等同于流通合作(即基本上不涉及生产合作)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杨承  相似文献   

2.
<正> 在列宁的合作制构想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线索,即: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样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才能使俄国建成为列宁所谓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抑或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准备必要的物质前提?我国虽然早在50年代就已完成了合作化,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完善性,我国目前的社会仅仅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此,我们有必要历史地回顾一下列宁的合作制构想并着力探讨它与我国目前农村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改造小农经济的实践中提出了通过合作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合作制思想,揭示了落后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农村第三次改革中,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通过介绍借鉴列宁合作制的思想发展过程,概括了列宁利用发展合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了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近年来曾进行过热烈讨论,但各方分歧意见尚不能统一。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状与马列当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不尽相同。现在,我国的社会还没有达到像列宁称做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全集》第3O卷第299页)我国的经济还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特点的认识是不科学的,带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致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几经挫折与失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特点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由于不具备直接实践的条件,他们基本上没有作出什么论述。列宁虽然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辞世过早也未能对这个问题给出具体论述。斯大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实际领导者,也是从理论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第一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特点的论述,集中反映在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提出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丁元同志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制发展中的“之”字形》(《社会科学》1983年第11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并没有具体设想”。对此,笔者实难苟同。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第一,它是区别于国有制的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推行,我国已经从没有资本主义存在,变成有资本主义存在了。由于这些资本主义经济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管理、控制和调节,其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发展,因而这种资本主义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间隙中的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列宁说这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33卷第244页),即国家资本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在回答什么是资本主义所有权时说过,“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就是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来论述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支配的状况,来说明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样,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只有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作一番全面的具体分析才能说清楚。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准确地阐明了马克思的这个方法论。他说:“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虚构’种种定义,没有从事  相似文献   

9.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501页)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就应当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政治上信任 列宁认为,知识分子是劳动大军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与工人、农民有差别,但这只是职业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别,而不是阶级差别,“把生活方式的差别同各阶级在整个社会生产制度中的不同地位混淆起来——这就清楚地说明时髦的‘批评界’毫无科学的原则性。”(《列宁全集》第5卷第171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回顾合作化以来近三十年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的成就和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年多来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们对这一段话,倍感亲切,从中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把主要精力倾注于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并首次提出了合作制的社会主义构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的年代,发掘列宁这一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列宁晚年提出合作制社会主义构想,经历过一番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与国民经济命脉。在这样的条件下,列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放到了工作的首位。列宁选  相似文献   

12.
<正>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在讨论和研究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时,在评论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时,看一看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他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的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和《什么是“人民之反”以及它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谈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把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一个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然后又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最后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而生产力则是客观的物质的因素.这样,马克思就必然地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本构架的统一整体,且是一个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无疑地,列宁的有关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思路,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这决不意味着,列宁为我们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刊登了蒋明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质疑》一文。文中有一注说:“严格说来,列宁连国家用来交换农产品的工业品也不认为是商品。列宁说:‘必须特别重视商品交换问题(包括产品交换在内,因为用来交换农民粮食的国家产品,即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已不是政治经济学上的商品,决不单纯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成其为商品)。’”这段话是一九二一年五月,列宁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说的。作者试图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与商品经济是相排斥的。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这里不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同志提出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以下简称“异化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政治异化、思想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等。对这样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应如何分析呢?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生产力入手,认清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可以认清生产关系,管理方式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可评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或是落  相似文献   

16.
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谈到唯物史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一论述,着眼于生产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确实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和实质。然而,认识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在唯物史观中,与生产相对的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深入地研究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度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河北学刊》1983年第二期发表李振伦同志《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一文,认为列宁没有否定主观真理的存在,只批判了否认客观真理存在的主观主义路线。列宁对主观真理是什么态度呢?首先,他曾对黑格尔的主观真理作了批判地改造。黑格尔把真理看作是认识和对象的符合,但认为:“对象的真实性在于对象符合思维,不在于思维符合对象。”(《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第21页)列宁指出:应把“观念”读作“人的认识”或真理,“概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观的”,认识和真理“是概念和客现性的一致(符合)。”(《列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一) 人们使用“长官意志”这个概念,是从列宁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引来的。在这篇著作里,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里,列宁讲了“长官意志”和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20.
列宁根据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认为建设社会主义“要循序渐进”(《列宁选集》第4卷第560页).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教导,对于认识苏联走过的道路,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的经验十月革命后,列宁不失时机地领导苏维埃俄国把工作重心转上经济建设轨道,但其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