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病难,生活困难群体看病,更难!高昂的医疗费用总让他们“望而却步”。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市卫生系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实行了慈善门诊政策,在一些特定的医疗机构,对生活困难市民的医疗费用进行部分减免。在此基础上,2002年8月,又针对全市低保家庭中没有享受政府、社会、单位医疗保障待遇的对象,建立了医疗费用减免优惠幅度更大的惠民医院。去年末,又新建了3家惠民医院,将惠民医疗网络延伸到了全市的各个角落。尽管首家惠民医院已在南京走过了3年的历程,但“惠民医院”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依然充满神秘。惠民医院到底是什么样?它能让困难群体看病的成本降低多少?它到底是如何运营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惠民医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
“2006年,南京将在全市范围内新增8家惠民医院!”——这则被广大中低收入市民热切期盼的消息将在3月里变成现实。然而,这一解决我市困难群体“看病难”的重大举措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制约发展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难点,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阻碍医改的“瓶颈”,将这部分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解决好,对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完善和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笔者就困难群体进定点惠民医院的管理,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海客 《社区》2002,(10):10-12
国家统计局在《城市高收入群体分析》中,首次采用“高收入群体”代替了过去“富人”之称,为此,他们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得出了最后结论和分析。该分析中把3.2万元户均叫支配收入作为中国富人的底线,如果照此标准推算,我国富人群体可能过亿.而其中数以千万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这部分高收入群体基本上提前5年就走过了“温饱型”和“小康型”生活,  相似文献   

5.
夏禹有无其人?有无其史迹?兴于何处?族属背景为何?这些问题争论了六十余年。本文运用“层垒式结构”、“箭垛式人物”及“类型化摸拟习惯”理论提出夏禹是夏朝创业先民领袖群体的代表符号。这一符号有着深厚的历史含量。夏禹代表的群体是实有的历史存在。大禹个人则只是组成群体符号的一个成员。大禹族属华夏,地遍九州。不能将大禹轻定为羌族。  相似文献   

6.
“群体”,在社会心理学中,是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术语。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大学班级中,那些自由组合,没有固定结构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又往往被人们称为集体中的“小圈子”。 一、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曾有人按一定的特质将他们划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二代。的确,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普遍地受到集体主义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朱霞欢 《金陵瞭望》2008,(16):58-59
日前,鼓楼区政府出台了《鼓楼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工作办法》.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以边缘家庭定期定额生活救助为核心.医疗、教育救助为补充的边缘群体救助体系。这是鼓楼区委、区政府落实党的十七大关注民生的精神及省、市工作要求,推出的又一项重要惠民新举措。该救助体系以常规化、制度性、普惠制为特点.将政府和慈善救助相融合.将救助的网络覆盖到低保边缘群体.成为继最低生活保障线后的第二道社会救助保险网。  相似文献   

8.
康彪 《社区》2011,(25):21-21
现在,国家加大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很多政策都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但是实行这些惠民政策的前提.就是对低收入家庭的认定,而社区开展这项工作却面临以下几个困难:  相似文献   

9.
李想 《国际公关》2023,(1):73-75
随着数字科技的盛行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大,数字科技在娱乐、医疗、通信、出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数字技术的使用为老年群体带来了红利,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老年群体的数字排斥和“数字鸿沟”。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群体数字融入难的现状,剖析老年群体产生“数字鸿沟”的原因,并从政府、媒体、家庭、老年人自身四个主体出发,提出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媒体引领为保障、家庭促进为依托、老年群体自发融入为动力的老年群体数字融入路径,加快老年群体的数字化融入,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包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有关“新失业群体”研究中,一般都是将其视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忽略了其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东北。文章主要是在阜新这一特定区域,采取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新失业群体”存在的原因和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既放大了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促成了数字鸿沟的消减。以数字反哺为切入视角,聚焦年长世代,从微观能动层面探讨其使用信息传播技术存在的“精神接入”困境,旨在通过尊重老年“拒绝者”的数字意愿、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环境以及激发老年群体的学习意愿等方式,充分发挥数字反哺效用。强调人在数字化实践中的主导地位,试图打破老年群体对于信息传播技术被动接受的形象,进而驳斥“数字难民”这一忽视老年人数字化实践主体性的概念,为理解数字鸿沟“接入沟”中的“精神接入”、探析家庭代际联系、重构老年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康彪 《社区》2011,(17):21
现在,国家加大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很多政策都向低收入群体倾斜,但是实行这些惠民政策的前提,就是对低收入家庭的认定,而社区开展这项工作却面临以下几个困难:一是涉及人员数量大。重庆市长寿区某街道一年各类低收入认定人数达3000人次。每年3月份是低收入申请  相似文献   

13.
中国要稳定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其消费潜力,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优化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的现实需要;中等收入群体虽处于中等收入行列,但抵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受到不利冲击后容易“掉档”,从而变为低收入群体,即“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发现:在各类标准下,中国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平均接近1/2;从空间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多分布于西部、中南地区;从经济层面看,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特征是低财产收入、低转移收入和高经营收入、高医疗保健支出;同时,指出偏低的文化水平、过重的儿童抚养负担和医疗费用是诱发脆弱型中等收入群体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应正确处理“稳中”与“扩中”的关系,围绕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等措施,以城市落户、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为重点,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失独群体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即将步入暮年的他们,面临着重重困境。目前对于失独群体的相关政策不统一、政策定位“瞄不准”,对失独者的扶助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未考虑到这一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受助者的实际需求,又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文章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失独者在经济、精神、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提出了建立“供需对口”的瞄准机制的政策建议。为研究失独群体需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组织或群体的日常活动都会带着深层目的,并蕴含着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目的生成了这一组 织或群体共享的愿景。研究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判断性抽样选取广州市M 区一所公立幼儿园一个中班儿童群体为研究 对象,发现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中儿童同侪群体的愿景是争做“听话、安静、动作快、知礼、友爱、坚强、勇敢“的“乖”孩子。 “乖”/不“乖”是儿童群体的一种身份边界,“乖”这一符号能够转化成象征资本。儿童同侪群体愿景是儿童对自我的体认,表 现出文化归顺意识与“他性“特质,儿童群体构建的“乖”孩子形象,其隐含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意识构建,是 儿童同侪群体集体生产的童年知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由诗人王建创作的《新嫁娘词》(其三),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新婚女子以巧妙方法通过夫家新婚考验的故事。作为夫家“新成员”,新娘子面对新环境,积极寻求改变、适应与突围。而由这首诗展开设想,诗中的“新嫁娘”可以看作是所有“新成员”的象征。本文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视角,分析新成员融入陌生群体时面临的问题及他们寻求出路的方式,并尝试探索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改变与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社会”一词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看作众多个人集合生活的群体,个人是实体。一是群体具有社会结构成为超越个人的实体,个人只是载体。通过作者一生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求学与从事研究工作的体会,本文回顾了对这两种看法认识的发展过程,并批判了两者各有偏重、失实之处,指出目前开展的社区研究要提高一步,不仅应研究社会结构,还要研究活生生的人,应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关于人们的心态研究,并应致力发掘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关于中和位育的经验,贡献给当今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基于N人博弈网的公民社会责任分析:群体败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对象是公民团体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群体败德现象。首先分析了“绝对自私”、“完全责任”和“部分责任”三种群体的博弈情况,随后在经典的“N人博弈”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尝试引出了“博弈网”的新概念,并给出了在“博弈网”结构下的均衡情况和简要证明。文章最后阐述了在这种博弈结构下导致“群体败德”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该种博弈结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仁名 《山西老年》2012,(3):65-65
2011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这一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财政支出大幅向民生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规模和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回顾和评述现有各种界定标准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67%~200%作为定义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研究发现,近些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逐渐提高,从2002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28.9%,这主要源于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要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保持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政策的重点是提“低”而不是限“高”,同时要防范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跌落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储蓄率偏高,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下限附近分布着规模客观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潜在来源,应是政策瞄准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