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一般都解释为“开始实行按亩征税”笔者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对比分析,认为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最早解释“初税亩”的是《春秋》三传。《左传》说:“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材也。”《谷梁传》说:“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先秦文献中,对井田制描绘得有声有色,形式上也比较完整的,唯有《孟子》。《孟子》一书,汉初即被列为“拟圣而作”的传记,其井田说也就自然成了“不刊之论”。故自汉以下,凡言井田者,无不以《孟子》为宗。近世学者,对孟轲之言,或斥之为乌托邦,或仍奉之为圭臬,特别是其中的公田、私田说,或比附为西欧的封建庄园制,或视作原始的,或“次生  相似文献   

3.
在现存先秦文献中,对井田制描绘得有声有色,形式上也比较完整的,唯有《孟子》。《孟子》一书,汉初即被列为“拟圣而作”的传记,其井田说也就自然成了“不刊之论”。故自汉以下,凡言井田者,无不以《孟子》为宗。近世学者,对孟轲之言,或斥之为乌托邦,或仍奉之为圭臬,特别是其中的公田、私田说,或比附为西欧的封建庄园制,或视作原始的,或“次生的”村社土地所有制。其实,细考其源,则不过是历史的残影与孟轲时代矛盾的混合物,并不是什么“三代”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迄今的“初税亩”探讨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今抒已见,对“初税亩”作以辩正。一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行之“初税亩”,《汉书·食货志》述云:“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繇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五行志》又云:“是时民患上力役,解于公田。宣是时初税亩。”师古曰:“解读曰懈。”班固把行之“初税亩”,归结为“公田  相似文献   

5.
一、井田制度的存在,當無問題 胡适“井田辨”的批判文化买办胡適曾在其所著“井田辨”中毫无根据地做了一个假設的大前提,一再否认井田制度的存在。他說: “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烏托邦。战国以前从來沒有人提及古代的井田制。孟子也只能說‘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这是烏托邦。”他为了从材料上推翻井田制,并且把凡是可以論証井田制度的文献材料,都一一加以否定說: “周礼是偽书固不可信。王制是汉朝博士造的,自然曾受了孟子以后的井田論的  相似文献   

6.
“王田”制是王莽整个改革运动的中心环节,而“间田”问题则是“王田”推行与否的关健。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间田”不是“王田”,“王田”制根本没有切实施行过。同时,还对围绕“王田”制性质的争论进行了充分讨论,指出“王田”既不是“井田”,也不是“限田”,而是从战国授田直接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田制。《周礼》一书对“井田”的描述是从三代“井田”向战国时期国家授田演化的过渡形态,汉代授田型“假民公田制”则是战国授田制的残存形式,它是王莽制定“王田”令的直接实践基础。“王田”制虽然没有推行下去,但却启发了后代“均田制”的出台,成为从战国授田向隋唐均田过渡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研究井田制问题,首先得从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井田制”的土地制度问题谈起。这是研究孟子井田思想实质的前提。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实行过名叫“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的研究者认为,井田制在“古史中无明确记载”,“孟轲就是提出井田说的第一人”,“就连孔丘这个奴隶制复辟狂,也从无一语涉及井田”,“这完全证明井田制是孟轲头脑里的虚构”(严北溟《论孟轲的阶级属性》,《中国哲学史文集》140,14l页)。但有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孟子与庄子都有关于“心”与“养心工夫”的论说.孟子说的心是“德性心”,庄子说的心是“灵台心”.同样是心,德性心通于存在本源,揭示本心本性;灵台心关注人心虚妄,开启虚灵空境.德性心较灵台心要根本,德性心涵摄灵台心.但反过来说,庄子关于灵台心的展示能化解因对于德性心的自信而带来的执著之病.孟子“持志养气”与庄子“心斋”两套养心工夫构成“持志”与“一志”、“养气”与“听气”、“集义”与“集虚”、“知言”与“传言”等正与反、实与虚的关系.如同其心论一样,孟子的养心工夫较庄子根本,可以涵摄庄子的工夫,但庄子的工夫反过来可以对治孟子工夫末流的执著之病,因此两者也构成对比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读了高敏先生《论汉代“假民公田”制的两种类型》(以下简称高文)一文后,很受启发,然而觉得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诸如:低税率“假民公田”性质如何?起于何时?它与“赋民公田”关系如何?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望高先生及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南宋末年,统治集团为了解决经济危机而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买公田”运动。但是事与愿违,“买公田”不仅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成了蠹国虐民的弊政,这个教训,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相似文献   

11.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的时期较长,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主导的统治的所有制形式。构成和体现这一制度的一切必备条件和基本特征已大致具备。绝大部分田地为私人所有,称作“民田”或“私田”,很少一部分属于国家,称作“官田”或“公田”。这时“公田”、“私田”的概念已与《夏小正》、《诗经》、《管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一书忠实地记载了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理论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琢磨,始能简约归纳,提出一些看法。 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源于孔子,但又有很大的发展。从孔子到孟子的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东周初年开始的封建领主土地公田制向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过渡,这时已经基本完成。由于按亩收税的制度——土地私有制取代了西周以来的劳役地租井田制,在齐,鲁、晋、楚、秦等国逐渐形成了霸占土地的地主阶级和失去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阶级。这种变化,在当时无疑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因而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并因铁制农具的普遍采用而加速了进程。客观情况的变化,成为一切有识之士改变旧观念、产生新观点,对社会再认识的契机。作为一个先驱者,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清楚地反映了这个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仁政”,以缓和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非常“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因此,“民”成了《孟子》一书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孟子》里,称代“民”的词就比其他书多得多,据统计约有二十个。它们是:  相似文献   

15.
彻法小议     
先秦的税赋制度,先是“助”法,即将田划为井字形(当时的“中国”即中原和渭河平原;还有燕赵、齐鲁平原,划井字是很容易的),当中是公田,周围是私田。私田收获归私,公田由八家“助”耕,收获归公。但人们在公田里干活不起劲,于是乎“彻”。朱熹说:“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分,大率民得其九,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的本质不在于其特殊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不是分配土地所有权,而是在分割劳动、交换劳动。因为,西周时土地非常丰富而人口很少,劳动的价值很高而土地价值很低,所以,社会制度应该致力于如何配置劳动而不是土地。土地的使用不需要付费,孟子所说的“公事”是对贵族提供的保护付费。该文认为,配置劳动、节约劳动是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当人口增长使得土地价值变得很高劳动的价值很低时,配置土地的私有产权制度就会出现,封建社会就衰落了。  相似文献   

17.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有一段“国人皆曰”的议论,认为国君在用人、去人、杀人时,应该倾听国人的意见。他还谈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得天下是“天与之,人与之”。此外还有“诛一夫”、国君有大过不听劝谏则“易位”等说法。不少学者依据孟子的这些言论,认为他具有民主、民权甚至人民革命的思想。本文对这些说法逐一进行考证,认为这些学者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说孟子具有民本思想,那么他只是将民当作君王立国的本钱、资本,而不是将民当作立国的目的、看作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儒家中孔子的习言性、孟子的心言性、告子的生言性等对“性”的不同观念和理解,可以看到诸子都是十分重视“性”的.并围绕这一观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寻找“性”观念的起源,以发现儒家此一观念的历史根源.然后通过对孔子的分析揭示孟子及告子对孔子“性”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三子对“性”的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对先秦儒学人性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其后中国儒学体系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史·食货志》载“宋制岁赋”,有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五大类.“曰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者是也”,这是农民租佃官田的租税合一的封建剥削,租与税相较,租为大宗,税的比重甚少,再加宋代官田比过去已经大为减少,所以这部分官田的税收部分不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曰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是也”,是城市有产居民的赋税.“曰民田之赋,百姓各得专之者是也”,是乡村民户的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