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负盛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艺术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文章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出发,从园林的构景要素和布局方法两方面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艺术,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从拙政园的山水布局、理水、建筑小...  相似文献   

2.
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崛起与寺观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家园林一枝独秀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系统的形成,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发展。六朝时期,人们在艺术审美上崇尚自然,趋向自然。园林艺术逐步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园林创作手法,推动了"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人工山水园的修建。  相似文献   

3.
宋词园林意境美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随着市民文化的勃兴 ,园林艺术日渐普及 ,抒写胸襟的文人写意园林诞生。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体裁——宋词中充溢着园林情调 ,体现着两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宋词中的园林意境美可从建筑与装饰、天时与音韵、情感与哲思等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4.
苏格兰著名的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威廉·钱伯斯爵士曾两度造访中国,对中国的园林、建筑有深刻的认识,并写下了轰动一时的著作《中国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设计》和《东方园林论》。著作中描述了他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独到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钱伯斯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使他在18世纪西方"中国风"流行时期的园林艺术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中式园林的产生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梳理钱伯斯与中国园林有关的个人经历,分析、总结他著作中的中国园林观和借鉴中国风格所进行的园林设计实践,挖掘其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各国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讨论钱伯斯的相关成果对当今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简要介绍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发展沿革的基础上 ,对中、英两种园林自然美表达的异同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因素作比较研究 ,进而提出对我国当代园林艺术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勒诺特尔式园林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理论在17世纪上半叶已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17世纪下半叶,绝对君权专制政体的建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安定,也使部分人有条件追求豪华的生活,这些都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于是,安德烈·勒诺特尔这位天才得以脱颖而出,使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一样是多起源的,中西园林艺术在形态学上有明显差异,折射出不同的审美思想和设计哲学,如"自然之本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秩序和控制"的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然而,由于人类共同的"本原观念",对中西方园林各自的主人来说,基于人类在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需求,中西方园林的造园目的都是为了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偿与完善,从而满足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无论规则式还是自然式园林都为创造"世界花园"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以理想家园的形式反映了他们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在造园思想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不同。18世纪以来中西园林艺术开始了积极的相互交流,但局部风格的借鉴并未改变中西园林自成一体的整体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塑造出的古典园林形象,具有特定的主题思想,其园林艺术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布局,在建筑、叠山理水、园林植物绿化等方面都有其特色,在景区处理上与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紧密结合,大观园的园林艺术继承并突破了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提供给读者一个令人神往的园林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比较研究,侧重于两国古典园林艺术总体布局及植物、假山与石景的比较,也涉及理水和建筑质料等其他造园要素.研究表明,中法古典园林艺术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理想的不同导致连园思想不同,两者在风格和形态上表现了明显的差异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浅谈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竹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现代园林中,竹子造景是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艺术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山水画与园林有许多相通之处。“入画”的观念便是其审美特征的缩影,园林与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构建方法异曲同工,绘画意象经过反复、断续等方式呈现于园林之中,这种联系是由老庄亲近自然的出世思想为桥梁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几 千年的发展长路中,积累了丰硕的造园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阔的地域上 ,也形成了多种的流派。本文从造园的基本要素为分析切入点,在其文化内涵上来综述中国 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李渔都是明清时期的一位造园大家。他的造园思想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之中。李渔的造园思想不仅丰富深邃,而且还极具个性特色。他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造园活动,认为造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李渔的艺术素养、艺术个性乃至艺术审美理想对于他的造园思想直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在园林居室的布置上,李渔习惯用字画等艺术品装饰美化居室环境;在园林的建造技巧上,李渔认为作文和绘画与造园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园林的艺术审美追求上,李渔不仅重视园林的写意功能,而且还非常注重营造园林的艺术韵味;在造园个性上,李渔主张独创、反对窠臼的艺术个性更是直接影响了他避免趋同、力求独创的造园品格。  相似文献   

15.
王正刚  陈伟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86-88,66
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美学内蕴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初步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所蕴涵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并籍此探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空间营造与装饰原理给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的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花是中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中国古代用桂花造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早期桂花就与中国园林结缘,魏晋六朝时期桂花成为园林造景的材料之一,唐宋时期将其广泛用于造园,并在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造园的主要材料,达到了无园不桂的程度,近现代更是被发扬光大。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植桂造景,是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桂花,有无数美妙神奇的神话传说,同时它也是古代科第吉兆和高洁品性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论明清园林美学中的“宜”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时代园林美学领域,“宜”的标准得到确立,合宜适用成为衡量园林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园林景观不仅要与自然界风光相得益彰,更要符合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以及种种实际需要。同时,园林还要尽可能体现设计者的创造理念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时间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论文从传统美学中的时间观入手,分析了时之景与时之境在意境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古典园林的分析,提出时间在园林意境审美中的景观营造与审美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晋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表现为:在形制上出现了由"巨丽"到"精巧",由"营国之制"到"翳然林水"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东晋时期不仅园林布局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设置,而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将园主"乐情"的生活取向融入居住环境,园林的审美价值逐渐从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在功能上则加强了寄情山水、赋诗作文,放松心志、体认生命的士人情趣。这说明随着园林形制在东晋时期的日益精巧化、雅化,园林中的文化因子不断地得到了增加。这时的园主更加注重园林在寄情山水、放松心志和体认生命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由"炫富"到"隐逸"、由"比德"到"畅情"、由"崇俗"到"尚雅"的嬗变。说明当时的园林不再是园主们物质上的需要,也不再是他们家藏的外漏,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家园,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栖息之地。这时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怀着一颗平静之心,恬然怡然、欣然悠然,冥视六合,真正实现了园与人、身与神的合一;这些变化都表明园林审美功能在东晋上升到了首位,并呈现出个性化、士人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0.
从西泠印社的理水艺术——泉池景观入手,创新性地从地质构成因素阐述了孤山及西泠印社泉池的成因及分布状况,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对其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实证内容上,结合园林的造景手法、理水艺术等,重点分析了西泠印社泉池景观的整体布局、单体空间营造等方面的景观特色,期望能够将其理水艺术的各种技法,吸收、融入当今园林的水景设计中,使其更加充分地展现出"古为今用"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