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育与人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教育与人权血肉相联、息息相关.教育是人们实现劳动权的关键,是公民政治素质的养成所,是人们享有文化权利的中介,受教育权也是一项举世公认的人权.因此,教育应把最大的关注点放到人的幸福和人权上而,为人们实现各项基本权利尽可能创造条件.那种只注重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教育发展观,很容易导致把人当作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单.纯工具,而忽视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教育发展观必须从“国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意识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一度“经商热”的掀起,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义之帮的古老民族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加之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我们本身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精神文明建设时放松,使之“六害”横行,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作风被污染了。不少人深感社会道德风气江河日下,把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对立起来。这就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族道德素质提高的关系以理论上加以说明和探讨,以便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2000年,教育部推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初中政治课教学强调要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这次使用的课标和教材,无疑对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平台上,对初中政治课如何进行教学选择?我认为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和做出四项科学的选择。一是以人为本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要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关注人,关注每一位有着丰富个性的学生,这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性上的回归。基础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因此,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在校生大部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论点集萃     
【酷评家的历史意识匮乏症】于展绥在《东方》(2003年第1期)发表文章《酷评家:刻舟求剑的新故事》认为,酷评家们赶上了一个求“新”的时代,他们不幸地患有“历史意识匮乏症”:一是缺乏对人类整体经验的敬畏。“历史意识”首先体现的是对人类整体经验的尊重与敬畏,它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个体对人类整体的认同愿望。而中国当代的酷评家们把自我同社会集体对立起来,他们或声称只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把自己当作某种抽象之物;或把自己置换为欲望的化身,主张用“身体写作”,如此地“单面人”的判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极端而失…  相似文献   

6.
李凤营  赵洪冰 《理论界》2007,(12):219-220
以人为本思想是国家提出的一个宏观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关于人全面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以人为本思想在基础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基础教育必须解决教育信仰问题,成“人”问题,创新问题,育人环境问题,师资队伍问题。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形象并不是俄国近代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同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近年来,这一世界性文学现象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他们多把目光投向个别形象的对应的比较研究,对“多余人”形象的整体的综合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试图立足于综合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多余人”整体形象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粗浅探讨: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诞生及其共同基本特征;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整体比较;“多余人”形象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学的对象是什么?关于人的具体科学只研究人的不同方面,一门科学只研究一个方面,而人学研究的是人,即人的整体或作为整体的人,因此,人学的对象是人的整体或作为整体的人。 人的整体或作为整体的人当然不是张三、李四、威廉、约翰,而是对包括他们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人的抽象,是一般的人或人的一般,但这种抽象不是空洞的无内容的抽象,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阐明建构一门新兴的教育思维学,以研究儿童和青年思维产生和发展规律和方法。有效地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并从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建构教育思维学的需要与可能 建构教育思维学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国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其实,不仅基础教育要“转轨”,而且高等教育也要“转轨”。转到发展人的素质的人才教育。  相似文献   

10.
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当今世界新科技层出不穷 ,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朗 ,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教育 ,真正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1.
“气”和“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重要概念,不仅唯物主义者把它们作为基本概念,唯心主义者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它们,只是在他们哲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对“气”和“知行”认识的深化和丰富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主要是由唯物主义完成的,我国哲学史一些论著,因此往往只阐述唯物主义关于“气”和“知行”理论观点的发展,而不涉及或只批判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的观点。事实上,唯心主义对之并不是毫不相  相似文献   

12.
如何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是理论界常谈常新的问题.在“微时代”背景下,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微时代”的到来为改善大学生道德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资源和新的路径选择.探寻和实施“微课堂”的教育路径,从思想认识层面改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探寻和实施“微公益”的实践路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探寻和实施“微榜样”的激励路径,激发大学生“信其道”而“顺其道”;探寻和实施“微素养”的养成路径,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微时代”改善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是多元的,需要把传统的路径和各种“新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和“左”的思想影响,人们往往把道德仅仅看作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只强调它的规范作用,忽略甚至否定在道德发展中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而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有的人又鼓吹脱离社会发展、脱离整体需要的个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甚至提出要为个人主义正名,反对提倡大公无私的传统美德,从另一个角度把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立起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就是说,中国哲学不是把外在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主张知行合一,不注重提高知识的水平;把求真与求善混合起来,使求真成为趋善的手段。其结果,不注重探索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际关系、道德伦理,进而实现某种政治理想。中国哲学的伦理化特征,制约和规定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使人们只注重趋“善”,不注重求“真”;只注重思考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不注重超验性思辨。这就形成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机制。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致力于对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座谈会、听课、查看教案、与教师交流和围绕“课程标准”测试学生等手段,对重庆市、四川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的10个市县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调查。调查结论是,除改革试点学校外,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还没有积极的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结合实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到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教育综合改革为标志的教育形势变化,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要突出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的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大数据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参照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运用“整合思维”,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把整个基础教育(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拉通思考,并且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观察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高等院校各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常讲:“观察是走向科学的大门”,是“智力发展的窗户”。我国宋尹学派早就把人的耳目看做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他们说:“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古人见地如此,现代生理学家也做过有关的科学统计。一个人全身共有四百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而人的双眼就占共中的二分之一。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视觉观察获得的。所以,古往今来,一些远见卓识的名家泰斗,都非常重视观察力对人成才的巨大作用。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断言:  相似文献   

17.
李燕 《晋阳学刊》2007,(2):65-69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人的社会性、自然性和心智性等各种属性和本质,只有在文化本体的基础上,方能综合成为一个人有机的整体系统。因此第一,“以人为本”必须基于合理的“文化本体”,第二“以人为本”与“文化本体”相互作用,文化认同与人的同一性,“人本”即是人之“文本”,第三,中国人必须对中华文化本体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座谈会、听课、查看教案、与教师交流和围绕“课程标准”测试学生等手段,对重庆市、四川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的10个市县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线调查.调查结论是,除改革试点学校外,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还没有积极的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结合实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到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教育综合改革为标志的教育形势变化,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要突出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的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大数据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参照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运用“整合思维”,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核心,把整个基础教育(所有学科、所有年级)拉通思考,并且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雪梅 《理论界》2002,(2):54-55
现在很多人都把大学教育看成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上大学,特别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的职业。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并成为社会上一种很普遍的观念,但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不能只限于对学生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学生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学生”。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学业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只有极个别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属于一般,因此,就把优秀的成绩给极少数学生,这样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