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反思的基点,中国乃至世界理论界都把它当作一个千真万确的学术信条,在古今中外涉及儒学的著述中被广泛征引,近几年中国的理论界还对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术争鸣。尽管争鸣是百花齐放,但所有参加者无不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限上作文章。应当指出,争鸣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是有意义的,但他们都肯定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有的只是“绌抑黄老,崇尚儒学”。说汉武帝“罢黜百  相似文献   

2.
论董仲舒对道家政治思想的吸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把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采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看作是汉初已推行六、七十年之久的道家支流黄老学派思想终结的标志,董仲舒本人也因其力倡儒术有功,而被后人冠以“汉代孔子”的称号。其实,这位“独尊儒术”的倡导者,在其学术思想尤其政治思想体系中,不但兼蓄了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而且也对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政治思想作了很多吸取。本文拟对此加以论述。众所周知,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含便是无为而治。老子哲学思想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是“独…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于汉代思想的转型与汉武帝的联系有着一致的认识,因为汉初六十年的历史是黄老尊崇的日子,而武帝之后,则是独尊儒术的时期。特别是,在儒学(确切地说是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汉武帝前后的思想界、学术界的分歧就日益明显了二不过,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武帝后的意识形态建设时,一些更需要辨析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黄老尊崇到独尊儒术,其间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经学之间的分歧是怎样的?它体现为怎样的思想史、学术史的意义?提出这些问题的认识基础是,思想史的变化过程通常不是“突破”的,即使像武帝时的独尊儒术…  相似文献   

4.
传统至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都认为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思想专制.笔者认为子虚乌有.但管怀伦、张进认为:虽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并以卫绾建议"罢申商韩苏张"为基点,展开论证.笔者认为不妥.卫绾不是儒家,"罢申商韩苏张"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个汉武帝时期都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证.事实上,汉武帝尊儒是采纳他儒学老师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实质是"以孝为主,悉延百端."  相似文献   

5.
集权思想是古代政治结构和政权体制的产物,并成为大一统观念的基础。集权思想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之中,并在思想学术方面造成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形。由董仲舒提倡,由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势加以固化的集权思想和独尊儒术,深深地影响到民族精神与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董仲舒对策的时间,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几种说法虽然时间相差不远,但关系到能否定董仲舒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始人的问题。本文对几种说法的形成过程、真伪所在,进行了考辨和分析,同意并证明了董仲舒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之说。在这之前,汉武帝在卫绾等人的协助下,已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作者认为,董仲舒不应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老的勋章,也不该戴罪魁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大转折,促成这一转折的董仲舒亦因此获得了"儒首"、"儒宗"的地位.但从思想成分看董子并非"纯儒",而是"杂儒",他延续战国后期诸子"百虑一致"的趋势,把百家思想与传统儒学熔于一炉,炼就了迎合帝王政治需要的新儒学.由于这种"官儒"已采百家之长,既适应国情特点又可"通万方之略",这就为"罢黜"与"独尊"提供了条件,为战国秦汉以来的治道探索划上句号,并开创了后世王朝"霸王道杂"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管怀伦《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斯发表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下称孙文)一文,一扫学界陈言,令人耳目一新,且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我祝贺孙景坛同志取得的成果,但对其主要...  相似文献   

9.
儒道与医道     
儒道与医道谢华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于春秋战国的儒家学派凭借这一历史机遇,一举而雄踞中国思想领域的霸主地位,由此而形成中国社会历史深厚的思想文化背景,仿佛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上的一层底色,若隐若现于各个角落。中国医学的历史,虽然可以...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对策年代是一个关系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怎样搞起来的大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对策说认为,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我曾论证董仲舒对策于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五月,证明他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创始人。后来一些学者也著文反对建元元年对策说。苏诚鉴反对建元元年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天道与人道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吸取法家、道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主从(经权)式的“独尊儒术”模式,并给出了天道与人道依据:“一而不二”、阳主阴辅、德尊刑卑是其天道依据,人性质朴论与义利两有、独尊仁义的义利观是其人道依据。董仲舒对天道与人道依据充分完备的说理论证,为“独尊儒术”最终走上历史舞台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2.
虽然学术界对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尚有争论,但却认同汉武帝尊儒之事实,武帝尊儒的动机,是为了夺取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虽然由于窦太后的反击而失败,但为其后的统一思想奠定了基础。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并未实施"独尊儒术"之策,而是采取"霸王道杂之"之术以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尊儒也好、"霸王道杂之"也罢,其目的都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非儒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仲舒非儒家论孙景坛传统上在坚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时,都认为董仲舒是儒家,这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其思想从本质上讲,应为术家。所谓术家,就是先秦申子、韩非、李斯等人的学派,传统上将他们归入了法家,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说董仲...  相似文献   

14.
朱翔非 《江淮论坛》2006,(5):144-14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近代往往望文生义,以先入为主的态度据此推论汉武帝时候的历史,得到的结论不符史实,因之对儒家的评价也是不公正的。事实上,“罢黜百家”,有当时特殊的指谓和政治动机,“独尊儒术”在当初也有具体所指。儒家成为武帝以后中华的主流思想主要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它的振兴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儒学基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文化”。到汉代,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儒学突破原有形态,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用“社会化”来概括汉代儒学的这种变迁。所谓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推动下,儒家知识分子及儒生化的官吏通过教育、教化的手段,将儒学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生活模式。这一文化进程不仅对儒学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传统思想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国家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今日所称的“儒教中国”就是汉代儒学社会化的结果。以前,学术界对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与国家政治的结合注意较多,相对忽视了儒学对社会生活的浸润.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些探讨,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21,(2)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举是西汉中前期的重要文化事件,对于汉代帝国政治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独尊儒术在学术层面终结了诸家并立的既有格局,使思想文化的统一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儒学精神下察举机制的兴起,逐渐取代了汉初群臣多军吏的局面,推动了帝国官僚职业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两汉时期仕进机制探索的重要成就。太学兴建,使得儒学以及以儒学为基础展开的诸多制作具备了长期持续的制度基础。不过,儒学精神引领下的西汉帝国政治在运行过程中儒家与法家之间的矛盾并未因儒术取得独尊地位而有所缓和,二者之争反而表现出日益激烈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李元 《北方论丛》2003,(6):36-40
经学产生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不过是维护绝对权力的思想工具。由于它从此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囿于一个狭小的思想天地之中,这就使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蜕变,即使知识分子放弃了追求真理的天职,而成为几千年来专制政治的忠顺奴仆,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对西汉时代经学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系论述,应能正确把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这一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8.
汉、唐两代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文教政策的制订,还是在学校体制的建立,以及官学与私学两者的相互关系方面,都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各自的时代特色。本文拟就汉唐两代学校教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倾向及其脉承联系进行比较性的讨论,以就教于方家。一、在文教政策的制订与贯彻上,汉代与唐代都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代则“尊重儒术,兼重佛老”。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  相似文献   

19.
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对不同时期科举考试产生、发展的轨迹和独尊儒术封建文化演变过程的描述为经,以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相关制度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内在关联的考察为纬,展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就是科举制度渊源并植根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土壤,而料举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对独尊儒术的封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发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科学基点──二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孙景坛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承上启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后来,人们认定和反思汉武帝时期的这些变革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