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妈祖文化,源于福建莆田,始于宋代,至今已千年有余。妈祖作为沿海民众崇奉的守护神,随闽越移民进入台湾,已成为海峡两岸海洋文化信仰的集大成者,是全球华人华侨海洋文化信仰的核心。宋元时期,福建移民在海南沿海一带定居,妈祖随着福建移民漂洋过海,逐渐扎根海南,至今已七百余年。妈祖文化在推进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台湾和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两个岛屿省份,地理位置特殊,海洋属性强烈,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移民,妈祖均随闽越移民深入本岛。海南、台湾妈祖信俗在信俗起源、祭典仪式、崇拜心理、社会基础、佛道兼容并蓄、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演变、妈祖海内外传播路径、社会教化、社会公益慈善等方面均存在一致性,但台湾妈祖信俗规模更庞大,举办主体主要为民间信众团体,宫庙经费来源更加多元,经费管理更加专业,社会公益成效更加显著。深入研究海南、台湾妈祖信俗文化特征,对促进区域海洋民俗文化交流、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3.
林敏霞 《民族论坛》2012,(14):59-63
杨府爷在浙江温州一带具有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被视为温州本土的信俗文化,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考察,这种信仰存在着复杂的、长时段的变迁。具体而言,杨府爷信仰经历了神职的多元化、神格的正统化、信仰体系的复合化以及信仰区域的"去坐落化"等既有区分又有联系的"流变"。此种多元视角的关于杨府爷信仰流变的探讨,可明晰杨府爷信仰作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资本"所形成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间俗信与日常生活是互为表里的互融共生关系。俗信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层面的信仰活动和文化现象,其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和载体并服务于生活、以生活为终极指归;生活同样离不开俗信,俗信活动本身就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需要俗信这种调节、制衡机制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属性和世俗功利目的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而宗教精神惟有在生活层面上彰显和运作方成其为民间俗信。  相似文献   

5.
游红霞 《民族学刊》2022,13(4):11-18, 132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文化认同、树立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等现实意义。妈祖信仰自北宋发展至今,通过分灵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地区间、宫庙间,以及相关信众族群间互动交流的信仰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妈祖信仰谱系以分灵、朝圣、巡安等仪式为媒介建立了信仰的整体性和互动性,树立了祖庙认同的意识,并在祖庙与分庙间形成互助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传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平,包容,崇福向善"的核心内涵让妈祖被尊称为世界和平女神。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帧,传播至今一直陶染感化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和海外侨胞们。作为古代航海者的保护者,妈祖在郑和下西洋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作为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如今在全球拥有三亿多信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促进世界和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水尾村,保留有沿海边境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自妈祖文化从福建莆田传入起,祖祖辈辈不仅是以敬仰之心崇拜妈祖文化,而且通过多种方式,如采用祭奠仪式传袭妈祖文化。然而,在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妈祖文化渐渐被年轻一代所淡忘。为此,本调研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调查等形式,走访了徐闻县文化局、徐闻县西连镇政府、水尾村部分村道、水尾村妈祖寺庙等地,从对官员、文化工作者、村民的采访中获得较多的一手资料,希冀能为今后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提出有力度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一隅 ,背山面海 ,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闽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土著闽越人的文化底层与北方移民文化的融合 ,造就了福建汉民群体的特殊性 ,在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福建汉民的历史、现状与区系结构不仅是福建地方史的课题 ,更是我国区域汉民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 ,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这个领域饶有建树 ,继《近 50 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1 991年版 )、《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 1 996年版 )、《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1 996年版 )、《客家源流新…  相似文献   

9.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使福建籍人占台湾人口的80%以上,两岸人民血肉相连,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闽台文化。今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把福建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郗玲芝 《民族论坛》2013,(5X):36-39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台湾物产丰富,地理位置显要,素被称为我国"东南之钥匙"、"七省之藩篱"。宋元以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携汉民族文化与封建知识开始陆续移居台湾,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学习、共同发展。1945年以前,台湾还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者入侵,多种外来文化凭借侵略者的武力植入社会。至此,本岛缓慢发展的"原住民"文化、随汉人传入的汉民族文化以及侵略者强力植入的外来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均获得了一席之地,为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一隅,背山面海,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闽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土著闽越人的文化底层与北方移民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福建汉民群体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福建汉民的历史、现状与区系结构不仅是福建地方史的课题,更是我国区域汉民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这个领域饶有建树,继<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之后,最近又推出新著<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民系>).此书代表了福建地方史与区域汉民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关于福建汉民人群来源、分类研究的第一部系统、全面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百越民族是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的泛称,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后,百越族群便基本消亡。作为历史上的古老民族,其文化的传承、与中国东南地区、东南亚民族的关系向来是学界探讨追溯的课题。为了总结以往百越民族史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新世纪百越民族史研究工作的开展,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14~17日在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台湾等省…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回顾,介绍"两头家"形成的社会背景、历史发展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家庭策略的视角对海南南来村"两头家"个案的家庭史进行分析.认为"两头家"是早期华南侨乡移民在"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的框架下一种集体选择的家庭策略.  相似文献   

17.
台湾意识的主体是中国意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98%的民众都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移民过去的,这也决定了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17世纪以前,台湾的主要居民是在大陆被统称为高山族的12个原住民族。17世纪后,以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为主的大陆东南沿海的汉民族开始大量向台湾移居,并把故乡的文化、风俗、习惯带到台湾,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台湾社会意识的基础。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后,把当时在大陆普遍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搬到台湾,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683年,清…  相似文献   

18.
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的创世神话有着很明显的相似性:天、地、宇宙的出现是既定的,神话中很少有关于"天地、宇宙如何而来"的讲述,找不到它们如何而来的明确答案。相反,"太阳神话"的数量之多却传递出另一个信息:他们不重天、地,但重视太阳,太阳是万物之始,太阳神话是创世神话的主角。这样的相似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共同催生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西部和福建惠安县东部地区,至今为止都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婚俗——妇女婚后“不落夫家”习俗。广西西部地区流行这一习俗的是壮族,福建惠安沿海七个乡镇流行此俗的居民则是汉族及个别回族。虽然闽桂两地相隔较远,民族文化生活风情等方面也各有差异,但是两地这一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中却还包涵着许多共同的或相似的东西,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广西壮族居民“不落夫家”习俗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较早。目前一些研究者多以明代邝露《赤雅》及有关方志古籍记载为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