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草原的第一枚“五一”奖章文/布和格日勒图初春的科尔沁草原披上了绿装,在温都花煤矿门前公路两旁,整齐地排着由煤矿子弟中学组成的彩旗队、鼓乐队、花环队和刚从井下换岗上来的几百名工人以及煤矿家属等,足有一华里长。还有不少骑马赶来迎接的附近牧民群众。他...  相似文献   

3.
科尔沁地区音乐种类齐全,时代脉络清晰,构成了科尔沁音乐的多元性。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多元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支系。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专业艺术院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地方音乐文化多元性发展,探究适合本土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而来更好的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范畴里,不仅有着多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内容还格外丰富。其中《巴拉根仓的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锡林郭勒等地到蒙古贞、青海,只要是蒙古民族居住过的地方,几乎没人不知道巴拉根仓。主人公巴拉根仓是千伶百俐、幽默风趣的蒙古族草原牧民的代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由口头称述的形式广泛流传下来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细微差别。本文主要运用故事的流变,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范畴里,不仅有着多种主题的民间故事,内容还格外丰富.其中《巴拉根仓的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锡林郭勒等地到蒙古贞、青海,只要是蒙古民族居住过的地方,几乎没人不知道巴拉根仓.主人公巴拉根仓是千伶百俐、幽默风趣的蒙古族草原牧民的代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由口头称述的形式广泛流传下来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细微差别.本文主要运用故事的流变,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7.
从首都北京向北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再向西北,就是有名的科尔沁草原.草原深处有一个叫做达兰花的嘎查,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小的蒙古族牧民村里,1998年有史以来第一次出了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斯尔吉嘎瓦。 斯尔吉嘎瓦是一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蒙古族汉子.有几件事使得他远近闻名: 从70年代开始,他就是一名著名的搏克手,在那达慕大会上屡屡获胜,还曾经获得过赤峰市的搏克冠军。他像民族英雄一样地受到当地牧民的崇敬. 80年代,他承包了货车,成为科尔沁草原上最先富起来的人。特别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蒙古族文化,流传在广袤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的民歌随着科尔沁蒙古族地区经济文化在不断发展。民歌既是人类记述自身历史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又是人类情感的积淀和心理的展示,科尔沁地方民歌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的形式上,更加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考察团的客车行驰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我遥望着碧蓝的天空上飞翔的雄鹰,便想到了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英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于230年前率众从伏尔加河畔回归祖国的壮举。17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明清两王朝交替更迭之际,国外是沙俄的侵略势力不断地渗透扩张,国内是漠西厄鲁特四部,为了避免与其中势力较强的准噶尔部冲突,不受其蔑视及凌辱,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离开了乌鲁木齐游牧地迁徒到青藏高原。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南北两岸地区,经历了140余年寄人篱下的异国生活,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奴役和压迫,于清乾隆35年(1770年),在其首领渥巴锡等人的率领下,  相似文献   

10.
科尔沁文化是蒙古族地域性文化。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适时提出了"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的口号并已开始实施。打造科尔沁文化品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领域科尔沁文化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蒙古赤峰市N嘎查的实证研究,在"舍饲禁牧"的社区实践过程之中,一方面,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从而能够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舍饲禁牧所带来的牧业成本的上升,牧民的生计风险增加,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偷牧,加之地方政府治理策略与方式的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政策的实践效果。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在禁牧与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牧民参与草原保护的能力与发挥牧民的本土生态知识,将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蒙古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创造了许多英雄业绩和灿烂文化. 1987年出版了一部《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民歌集》(以下简称《民歌集》),收录的民歌虽只限于杜尔伯特一个地区,但已经可以看到英雄的蒙古、瑰丽的民歌了. 《民歌集》中有一首《英雄颂》,概括地歌颂了英雄的蒙古: 北山上呼啸的是白斑猛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记录蒙古史诗的文字符号系统与史诗文本活形态口头特征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以往蒙古史诗文本记录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考察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经典化过程.文章认为,蒙古英雄史诗文字文本通过经典化,一方面获得国家和族群的认同,逐步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身份表达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日益失去了口头性和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們說,国营牧埸在那縱横千里的草原上就像一颗美丽的珍珠。我們既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錫林郭勒大草原,怎能不到牧埸去看看。从錫林浩特乘汽車出發,走了兩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地方国营錫林郭勒种畜埸。建立国营牧埸这塊地方名叫“白音宝勒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当地的牧民就給这塊草原叫出了这么个好名称。蒙古語“白音宝勒格”,翻成汉話就是“富泉”的意思,只要到这地方来看看,你就知道这  相似文献   

15.
6月,我沿着面积相当于江浙两省总和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沿着诞生过英雄民兵"白马连、黑马连、英雄丹巴"的地方,作了采访.阴沉的乌珠穆沁从阿拉坦郭勒(金河)逆流而上40公里,便是久负盛名的草原民兵精英"白马连"的故乡.但草原上没有马.我在一河弯处与  相似文献   

16.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8—10世纪之间,不会早于室韦-达怛时期,它是依托英雄神话传说与英雄赞词而创造出来的。最初形成于居地相近的斡亦剌惕与巴儿虎、布里亚特等森林部落,在这一中心基础上,向其他部落蔓延,形成了现代共识的蒙古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17.
伤痛的草原     
每个蒙古人,不管生长在哪里,心中总有一片草原,那是物质填不进的空旷。正是这块心灵的空旷,塑造了蒙古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鲜明的民族性…… 近些年,总能听到或看到草原遭破坏的消息,让我这个不是蒙古人的人也感到了失落和伤痛。我不是蒙古人,但我热爱这个民族,他们自由豪放又悲悯的气质打动着我。想象中的草原神奇瑰丽又苍凉悲苦,是诗境也是禅境。 当然,面对衰败的草原,最痛心疾首的还是蒙古人。草原不光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我曾经在想,是什么让蒙古人有那么深的民族情结呢?我的答案最终锁定草原──是…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青年剧作家超克图纳仁的新作、反映蒙族人民反抗王公贵族统治压迫的话剧“金鹰”,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公演。这个话剧富于浪漫色彩,热情地歌颂了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蒙族青年布尔固德(他被人们称为“金鹰”)反抗王爷压迫的英勇斗争事迹,同时也歌颂了蒙族人民豪爽、热情、对朋友忠实、对爱情坚真的高尚品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演出前曾经远赴内蒙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深入生活,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受到当地党委和牧民群众的热情接待和帮助,因此舞台上的“金  相似文献   

19.
安代舞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的父辈那一代开始,在科尔沁,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可以说找不出一个不知道安代舞的人,机关、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没有跳过安代舞的人。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在科尔沁地区的传播就已经远远超出蒙古民族了——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在蒙古语中“安达”是“朋友”,或双方结为“盟友”之意。《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  相似文献   

20.
蒙古包——这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伴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蒙古族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住在“窝棚”里,这是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然后用芦草、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