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3月4日的全国"两会"上,我又一次见到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的人民艺术家韩美林。宣传政协委员,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委员画家,我必须要写韩美林;宣传山东好汉,我也必须要写韩美林;因为我虽然称不上是好汉,但我祖籍山东招远,也算是韩美林的山东老乡。好汉韩美林我们山东老家有句对"好汉"的定义: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有骨气,就是好汉。就是顶天立地的男人!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接触众多的歌唱演员中,谁最富有魄力?我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一腾格尔。在没见到腾格尔之前,我见过他的照片,听过他演唱的歌。他留着大胡须,显得很潇洒,十足的艺术家风度。他的歌声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粗犷、豪放。然而,在我见到他后,发现生活中的腾格尔和舞台上的腾格尔几乎判若两人。他温和善良,不善言辞,性格内向。他是我所接触的歌星中,最有深度,最有内涵,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才华的人。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他不像对亲密朋友一样对我谈他的苦衷,我当然也不便多问。可是,在与他同团的演员曲比阿乌那里,略微知道了他的一点情况。这位心直口快美丽的彝族姑娘很为他鸣不平,说他如何不被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妇人出门看到3位白须飘然的老者坐在她家前院。妇人与他们素不相识,她上前同他们打招呼:"我并不认识你们,你们一定饿了,进屋吃点东西吧?"你们家男主人在吗?"老人们问。"他出去了。"他不在,我们就不进来。"老人们回答。  相似文献   

4.
邮筒     
它始终站在那里,不理会时代,时代也不理会它,两者各不相扰。见到街边的邮筒,我心里安稳。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心噗地落进它应该呆着的小洞里。圆墩墩的邮筒,穿着几十年没换的绿色的雨衣,它的形状、位置、颜色几十年都没变。几十年里,街道扒了又修,楼房扒了又盖,人心翻了多少次个儿,潮流逼迫人们往前走,用手机、服饰、网络语言绑架人们,让他们承认落伍的羞耻。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杨振宁先生在我的心目中都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科学泰斗,可望而不可及。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为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奖,让全世界的华人都振奋不已。他们的学术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崇尚科学、发愤图强,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我也算是其中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早已是杨先生的敬慕者和追随者。  相似文献   

6.
<正>小引我第一次见到田兵先生,是在1958年7月召开的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上。当时我是工作人员,参加会务工作。朝夕相处了几天时间,但没有什么交往。十年"文革"过后,中国文联各协会陆续恢复活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第二批在1979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宣布恢复活动,并同时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田兵被选为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我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但我那时的工作单位是中国  相似文献   

7.
我第一次见到谭善和将军,是1974年在南疆军区的一次大会上.那时,他担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来南疆检查工作;我则是一名刚由士兵提升的排级干部,在台下听他作指示.他只字不提当时的"头等大事"批林批孔,而是要求我们热爱新疆、热爱新疆各族人民,把祖国的西北边陲守卫好、建设好.他讲话底气足、音量大,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那  相似文献   

8.
幸福的追忆     
学习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的讲话,又值建党六十周年之际,引起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人至暮年,常爱回忆。这次学习《决议》,很自然地使我回忆起与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触,以及他们对我的关怀和教诲,我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在新疆和平解放以后,1950年5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的时候。新疆的和平解放,完全是在党的伟大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之  相似文献   

9.
我出身于贫农家庭,基本上是在新社会长大的。由于我过去没有尝过旧社会的苦,不懂得什么是阶极压迫和阶极刹#lJ,也不大懂今天幸福生活的由来;再加上小时候很少参加生产劳动,因此,我搞起生产来有些拈袒怕重,参加民兵活动也不翘常。有人规劝我,我还顶撞人家,阴得大家有意晃,母亲也骂我是"懒脑壳"。有一次,公社武装部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我不知道时至今日,这乡愁还有多深多浓,然而异地他乡见到同宗同缘人时的那一份高兴与满足,我已真真切切体验。  相似文献   

11.
这两年在国外的生活,对我这个在家从不下厨的人来说是一种惩罚,我得自己做饭了.质量就不用说了,而且欧洲的食品调料也不齐全,也就是糊弄自己的胃罢了.再加上在法国学校吃了半年的法式饭以后--那实在不是我幻想中的法式大餐的味道,我确定我的味觉品位降到了此生的最低点,以至于有次回国和朋友游海南,旅行社安排的三餐都让我觉得美味无比.看着同伴们皱着眉头难以下咽的样子,我觉得他们很奇怪.当然,他们也觉得我很奇怪.  相似文献   

12.
<正>采访前,在百度上搜索有关"湘江一号高尔夫董事长刘生平"的信息,资料很少。而刘生平这名字也并不曾在大众市场名声在外。我猜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采访对象?这又是怎样一枝民族企业家群体中的奇葩?春寒料峭的下午,我拨通了刘生平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克制、低沉、不徐不疾。见到他本人,有点意外,跟我印象中的"商界成功人士"出入很大。刘生平,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年楚河畔,在江孜人民过去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宗山炮台下,我遇到了一些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藏族人民服务的汉族干部。他们进藏时,还风华正茂,现在已是饱经高原风霜,大多两鬓斑白的人了。当我同他们漫话往事时,他们谈的更多的却是藏族人民和干部,特别是江孜县委书记桑珠同志。在日喀则,我就听地委的同志称赞过桑珠:“是一个为党的事业而埋头苦干的人,说到做到,敢于承担责任,是个出色的民族干部。”后来,我真的有机会见到了桑珠。他高大、健壮,有着高原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当时他正忙于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非常喜欢《长征组歌》,曾多次把作曲者和歌唱演员请来,听他们演唱,虽然总理熟知《长征组歌》中的每一段歌词,每一处表演,他还是专门请歌唱家教他。歌唱家贾世骏回忆:1966年的一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见到我,说你再教我唱《过雪山草地》吧!当时陈毅、谭震林等也在场。我说您不是会唱了吗?周总理  相似文献   

15.
哈森 《中国民族》2012,(7):52-53
2011年9月,我在成都见到了年过古稀的彝族老翻译家谢友仁先生。我们在百花园乡村酒店空阔的茶亭里聊起他的翻译生涯。在他慢慢的叙述中,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大凉山的改革、人民大会堂里传出彝语同传,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民族翻译、大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想象中,这些画面也许都是黑白的,但是时代进步的景象却迸发着五彩的光芒。倾听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在场"这个词。谢老以一个彝族翻译家的身份,在场见证了大凉山一段伟大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了共和国彝语文翻译事业的历史进程。缘于这次关于翻译的谈话更多涉及历史,我以口述问答的形式,将谢老的翻译经历记录下来,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想念那头牛     
又一次在梦里见到了那头牛. 说起那头牛,我就会泪水打湿眼眶,常常梦里梦见它. 因为家里穷,我很小就开始放牛. 第一头牛块头很大, 可是拉车的力气很小,而且特别贪嘴,每次它只要一接近庄稼地, 我无论如何都拉不走它,为此我没少挨骂,经常对着它嚎啕大哭,心里恨它. 可喜的是因为它的恶习,我们几家终于决定卖了它重新买头牛.  相似文献   

17.
我的祖先     
记得一个专门研究民族历史的朋友问我,你不是汉族吧?为什么?因为你的瘦削、你的气质,也有你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宫廷格格的感觉。我不知道那么细微的民族差别竟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是因为我的祖先。我的祖先是被他的母亲在游牧的马背上生下来的。而轮到我们,便不仅有了宫廷里皇族的高贵,也有了王朝覆灭衰败之后的凄凉。我们怀着那一份高贵的凄凉,便只能将一颗执著的心,投入对先祖无限崇敬的缅怀中。我知道很多无奈的族人就是在这般既悔恨又回天无力的冥想中终其一生的。英勇的是祖先。我的祖先的性格便是同他们的生存方式一样的漂泊不定。他们好…  相似文献   

18.
木屋好还是瓦房好?这可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云南宁蒗自治县彝族群众对此却经历了一个过程。在旧社会,他们位的都是破旧的木板房,民主改革以后,到一九七七年以前,国家曾三次帮助他们修盖了一些新瓦房,阻是后来差不多都被拆光了,他们又重新盖起木板房居住。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瓦房好吗?不是,而是同他们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尽管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生活上也  相似文献   

19.
晓亮  谢玲玲 《民族论坛》2011,(1X):50-53
三次见到刘朝辉,每一次她都亲切的称呼我为"姑娘";每一次她的身边都围绕着很多的朋友;每一次她都在众多朋友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朋友调和夫妻矛盾,为困难企业寻找对接帮助等等;每一次她的豪爽、大气而不失温和的性情都让我记忆犹新。她的好朋友彭爱萍说:"她的快乐与热情是有感染力的,是没有任何掩饰的由心而生。"我惊讶:一位街道的基层管理干部,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终日穿梭于街道社区的车水马龙,扎身于街坊邻居的繁杂琐碎,怎会把日复一日单调的日子演绎的如此动人?  相似文献   

20.
冬日,江城,静夜,临窗。少女冬冬双手托腮,一泓眼波,两点星眸,千种思绪,万般心潮缘信而起。最亲爱的小妹妹冬冬你好: 向汉族爸爸、妈妈、弟弟问好!冬冬,我收到你的贺年卡,真太高兴了,激动得一夜都没睡好觉。我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都很想你,尤其是爸、妈,经常提起你,妈妈说起你就哭……我的亲人们,记不清多少次梦里见到过你们了。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们呢? 今年2月2日刚收到的这封信是哈丽丹姐姐写来的。一颗晶莹的泪球顺着冬冬的脸蛋滚下。另一双眼睛也噙满了泪水。走到门边催女儿早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