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它们和人类社会与文化及大自然之间所发生的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旗袍秀艺术实现了旗袍文化与模特艺术相结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中国元素与世界潮流相结合,培育气质与美体塑形相结合,静态审美与动态展演相结合,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荆门市菲雅旗袍艺术团的实践与发展,是民间旗袍秀艺术的一个缩影,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跃现代舞台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以荆门市菲雅旗袍艺术团为例,从旗袍秀实践意义、文化审美、艺术编排、活动组织、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以期对推动旗袍秀艺术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4.
西方人类学的艺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划分为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艺术研究开始出现学科建构的迹象,其显要标志是艺术人类学的诞生,这是一门介于美学/艺术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内在地具有审美和文化两大属性,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艺术人类学还应走向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采取一种“间性”的思维方式,将对艺术的考评放在审美与文化之间,在它们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把握艺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田野工作基础上的文化诗学方法;而努力发挥其介入现实、介入生活的文化功能是作为审美文化批评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视角下乡村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的.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基于价值实现的知识性生产的永续性保护、物质性生产的生活化传承和艺术乡建是目前乡村振兴艺术实践的有效路径.大量具体案例的学理性分析是对基于审美逻辑的乡村振兴艺术实践路径的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渗透艺术文化是一件能够积极输出与传播艺术的一个手段。例如,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巧妙地运用地铁进行艺术宣传就是一种非常好传播手段。据其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商业性得到了很多与艺术管理相关的启发,且从艺术管理角度可见地铁文化对大众的文化传播、审美保留、文化传承作用。合理思考、创新思路是艺术管理活动的必须能力。  相似文献   

7.
天态艺术是少数民族以独特审美传统创造的典范艺术形态,有其特定的生发规程。少数民族艺术生发于自然生境与审美文化生境共筑的民族生态审美场,它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生态法则,与其他艺术形态、其他民族天态艺术乃至他国民族典范艺术耦合发展,促成了少数民族生态美境与艺术人生的交融互渗,乃至其天态艺术系统的超循环整生。  相似文献   

8.
陕北文化一直是以简洁、素朴、热烈为主,主要传达出陕北人民刚健、顽强、质朴的审美观。本文主要是从表演形式和艺术内容两方面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现代语境含义和陕北民俗文化与审美,分析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探究未来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于精神文化现象的艺术探索人们一直在路上,将艺术与哲学结合同步探讨来得到理论层面的拔高和学术见解的深入是提升艺术修养的基点。随着信息图像思潮的到来,人们对于隶属上层建筑的审美活动越发重视。从艺术生活里寻找灵感,针对酒文化来反映地域文化与设计理念碰撞的火花,问题之一在于白酒类型颇多,导致人们审美疲劳,如何在保证白酒质量的同时,提升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视觉刺激。本文将物质载体酒品牌融入保定地域文化的概念设计来进行品牌命名、容器造型外型包装元素应用设计上做实践性探索,以提高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视觉印象。  相似文献   

13.
回族装饰艺术以其鲜明的宗教性、民族性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内蕴,特别是其在伊斯兰图案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精美的雕刻艺术等方面的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宿迁本土文化,寻找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符号,提炼概括楚汉艺术的造型语言及艺术规律,确立宿迁公共艺术的审美取向及表现形式。在城市雕塑、壁画及其它公共设施中加以借鉴和应用,可以使楚汉艺术的造型特点巧妙地融入居民生活,与艺术不期而遇,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信。  相似文献   

16.
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实景演出是近十年来中国旅游演艺的经典样式,它开创了演艺的"大制作"时代,其将传统山水审美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的特征,被固化下来并成为体现艺术魅力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从艺术的原生美、意境美与和谐美的鲜活表现,阐释了传统山水审美文化在实景演出中的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国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国画自身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中国画蕴含着民族的审美特征,形成独特的审美形式,它运用笔、墨、纸、砚来创造形象,蕴含着独有的"文化精神"。随着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的增多,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必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石湾陶瓷作为广东本土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广东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气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文化故事,制作工艺,审美方法,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研究石湾陶瓷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的方法。让石湾陶瓷文化更好地融入地方艺术教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提高艺术教育质量,让艺术教育更显特色,让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岑瑛墓石刻艺术进行探讨,阐述壮族文化艺术呈现的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岑瑛墓石雕造像是明代广西土司官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广西、特别是壮族历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