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福安是入闽汀客家郭氏始祖,于北宋真宗年间受朝廷委派任盐铁司承事郎,到上杭钟寮场主管金铜开采冶炼,钟寮场成为当时上杭矿冶中心,也是政治、经济中心。约40年后郭福安致仕离任,他没有回到家乡江西泰和,而是到紫金山脚下汀江河畔的郭坊村(今上杭县临江镇)开基创业。一百年后,上杭县治从钟寮场迁到郭坊村,上杭从此走上快速发展道路,成为众多客家姓氏的祖籍地,有客家"乐土"和著名的"客家祖地"的美誉。郭福安对闽西客家形成特别是上杭、永定、武平客家的形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郭福安可以称得上是闽西客家人文始祖。  相似文献   

2.
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现象十分盛行,这是一种替神灵说话或传达神的旨意的宗教活动.闽西客家地区的"神媒"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试图分析闽西客家"神媒"现象、特点,以及产生闽西"神媒"原始宗教特性文化源流,从而为客家的形成是中原汉人与其他少教民族融合形成的学说提出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3.
钟晋兰 《民族论坛》2004,(11):53-54
历史上的畲族是个只有本族语言、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欲了解畲族早期的历史状况只能依靠外族的文字记录以及畲族内部的口传历史。在客家先民大量南迁之前,闽西是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在闽西客家八县中,现在仍有许多居住着蓝、雷、钟等畲族姓氏的村落。在这些村落及其邻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畲族风俗,流传着不少与畲族有关的传说。遗憾的是,这些传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对此进行研究的更是廖若晨星。本文试对闽西流传的两则畲族传说进行解读。传说一:很久以前,汀州管八县,八县都是客家人与畲民居住的地方,但畲汉不通…  相似文献   

4.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本文就赣南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增强文化认同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是著名的客家民俗之乡,同时也是闽西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与革命传统。在土地革命期间,连城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反映人民大众内心世界的艺术题材,革命客家山歌真实记录了连城人民反压迫、反剥削,为国家振兴、为民族进步的奋斗历史。本文以连城革命客家山歌为例,从歌曲题材、修辞手法与旋律特征入手,对革命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酷夏的晚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白毛村罗某等三个女青年,到乡上看篮球赛。返回的途中,遭到良口街刘福安等三名歹徒的拦截调戏。其中两个女青年挣脱逃走了,罗某挣脱不掉,被歹徒刘福安拉到野外强奸。事后,三个女青年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事情败露后,刘家四下活动,刘福安也向已有丈夫的罗某下跪求饶:我是真心爱你的,  相似文献   

7.
<正>宋元至明清,(余田)族从粤东、闽西经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缓缓迁入闽东、浙南,完成了(余田)族居住地大本营的转移。在迁徙过程中,他们所习得的武术,与哪一拳种有着渊源关系?其武术祖地究竟在何处?闽东(余田)族拳术俗称“(余田)家拳”或“(余田)拳”,它有两个地方性的代表,一在罗源县八井村,一在福安县金斗洋村。在罗源县  相似文献   

8.
“南海一号”与宋代广西北部湾的对外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中国南海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留给后人的最直接航海物证就是"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广西北部湾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南海一号"发掘地所在的阳江外海面是商船从广州、福建港口经由北部湾到南海各国的经过地,也是广州与钦州间来往商船的经过地。广西北部湾港口特别是钦州港的对外交往是宋朝海外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柳州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对立与融合状态,揭示明清外来移民在柳州不断向附郭西南扩展其生活、生产空间的历史演化过程.柳州城郭的民族空间分布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明代民族的“城-郭”对立阶段和清乾嘉后“民-夷”融合的混居阶段.清中叶后的马平县基本消除民族矛盾,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融合的社会结构,其中广东客家移民因具有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适应了清初马平县的民族对立,推进了移民与土著的文化融合,其客家民居反映了清中叶以来客家人为主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重要分支,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人南迁的时间、规模、迁入地的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在客家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客家民系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所依赖的各因素间的动态关系。客自中原来,这已成为共识,但南来的并非都是客。是什么力量令赣闽粤结合部的部分南迁汉人成为"客家人"?国内外专家对此已做了许多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原汉人南迁的规模、时间、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勾划出客家文化系统形成的动态过程。一、迁徙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发…  相似文献   

11.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方言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点,对3—6岁客家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客家方言的保护也面临挑战,甚至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传承危机。分析闽西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客家方言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客家婚俗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东梅州客家婚俗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变迁的速度较为缓慢。坪塘村位于广东北部,是一个客家人聚居村落,从其举行的一场现代客家婚礼着手,探究该地区婚俗的变迁,并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客家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为坚实的理论依据,试从宏观把握对其植根的区域文化土壤及其客家山歌音乐本体“遗传基因”,从民族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深研客家山歌,试着构建新型深圳客家山歌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创新传承实践,搭建客家山歌在深圳文化对外大发展的平台,提升深圳客家山歌研究与发展内涵,实现深圳客家山歌体系构建与创新传承之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史料论述澳门客家的形成过程,并简要分析澳门客家认同的特点.澳门客家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是一批客家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土客大械斗及同时的苦力贸易流落到澳门;其次是国难时期,大量华南人避难澳门,其中不乏客家人士;再次是20世纪60、70年代,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排华浪潮,一批海外客家人迁居澳门;与此同时,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地客家人移居澳门.由于澳门客家构成的多元性,由此决定了他们认同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蓝水梅很忙,忙得难觅踪影。为采访她,笔者找到扫口村,家人说去白马寮养殖场,找到养殖场,又说去水梅禽业经营部。打电话到经营部,却说在扫口村改厕、改路,经一番周折,还是在白马寮山湾“逮”住了她。她,中等身材,国字脸,四十四五岁,目光中透露出坚毅、刚强,又显得质朴、厚道。蓝水梅出生在外舍乡降石村。197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因为穷,读不起书而辍学。20岁时嫁到扫口村,因为只生两个女儿,而遭非议。为争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口气,她到城里打过工,摆过摊,又与丈夫一起收过毛竹、木头,品尝过十年闯荡江湖的酸甜苦辣,也成了村中小有名气的精明人。  相似文献   

18.
情铺连心路     
浙江省遂昌县大拓公社后垄大队,是汉畲两族杂居的地方。贯穿这个大队的三队和五队之间有一条机耕路,当地群众管它叫“连心路”。原来,从大拓到后垄只有一条五华里长的羊肠小道。解放前,畲民们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老财的苛捐杂税、欺压盘剥,就顺着这条小路,到交通极不方便的偏僻山垄里搭寮落居,苦度日子。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们迫切地要  相似文献   

19.
神明崇拜与社区意识具有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关系 ,是客家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相关的研究迄今尚不多见。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文献 ,试图对闽西武北传统客家社区的神明崇拜做一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分析了武北社区神明崇拜的寺庙层次、组织结构、祭祀活动与仪式 ,以及与此相关的社区意义 ,特别是神明崇拜与宗族、村落、乡镇等多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9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同志专程到许昌县苏桥镇文地村视察后,高兴地称赞道:"全国有那么多村,如果每个村都能象文地村这样,全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就有了保证.我赞成把你们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融化了文地村这块黄土地.村党支部书记张银坡把"一班人"召在一起,就村民团结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党团员们共同认识到,过去村里的工作进展不大,主要是没有走好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