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内涵即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作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征服了全世界。楚文化与茶包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广大消费者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渴望,激起又一波茶文化的复兴,在茶的包装上融入民族性的文化元素,也突出了我们民族文化。将楚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传达了一种文化内涵,升华了茶文化的独特特征;另一方面,带有文化元素的包装流通在市场上,不但能促进茶叶的销售,也传播了我们独有的民族文化风格。在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单单使得茶商品流通与市场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使得带有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能够瞻仰,能够铭记。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内涵即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作为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征服了全世界。楚文化与茶包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广大消费者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渴望,激起又一波茶文化的复兴,在茶的包装上融入民族性的文化元素,也突出了我们民族文化。将楚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传达了一种文化内涵,升华了茶文化的独特特征;另一方面,带有文化元素的包装流通在市场上,不但能促进茶叶的销售,也传播了我们独有的民族文化风格。在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单单使得茶商品流通与市场进一步扩大和发展,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使得带有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能够瞻仰,能够铭记。  相似文献   

6.
芒景布朗族茶文化话语是布朗族世界农业遗产生境中衍生的文化再生产形式。布朗族通过茶的分类命名、茶魂崇拜、生态茶概念构建等话语形式积淀、存储了先民在茶文化生产、生活中生成的经验与认知,表征了布朗族发现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观。茶文化话语还原了布朗族人茶共生生态理念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可为当前中国式新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保存馆藏古籍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馆藏古籍和文献是中国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重要文明成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强化古籍文献保护工作,有利于继承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博物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9.
青海茶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继承了中华茶文化的大传统,同时兼容了基于地理和气候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地方性茶文化系统.限于气候与地理、物产与饮食的生活需求,以及衍生于交际与礼仪之上的社会需求,青海茶文化给中华茶文化注入了更多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该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而滋生。生活在广西的各族人民,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的适应、改造中,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人人和谐"的局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有特色、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茶和中国古典园林之间,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在生活情境中,还是其相关的文化性质,或人们对其品赏的内容与方式等各方面,它们都具有关联性与统一性,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反过来园林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2.
茶和中国古典园林之间,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在生活情境中,还是其相关的文化性质,或人们对其品赏的内容与方式等各方面,它们都具有关联性与统一性,茶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茶文化影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反过来园林又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不仅具备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潮汕地区以其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工夫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方法与传播途径,有助于提升潮州文化竞争力,凸显潮州文化特色,形成富有文化内涵及个性的潮州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宋惠平 《民族论坛》2007,33(2):48-49
文化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时尚,茶文化旅游是指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旅游活动,是近几年中国旅游业新崛起的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云南省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内涵深远,发展茶文化旅游意义重大。文章阐述了开发云南茶文化旅游的意义及优势,进而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布洛陀文化具有促进社区生态和谐,促进社区人际和社区社会和谐,增进人的身心和谐的作用;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象征的生态空间,培育具有布洛陀文化基础的民间组织,建设具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和谐文化,是发挥布洛陀文化作用、加强壮族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理市太邑彝族乡彝族居民适应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显现了多维的生态价值。太邑彝族乡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面,它对于生态美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人们协调好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有着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主要内容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家建设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丰富了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是在世纪之交时开始的,主要内容是"五改三建两提高"."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三建"即建池、建家、建园;"两提高"即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塑造了新型农民,促进了城乡协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恩施自治州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各级高度重视是根本,科学决策和规划是前提,农民主动参与是关键,整合资源是保证,强化技术服务和管理是长久之计,因地制宜、创新建设模式是出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无疑是少数民族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