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从先秦至明清,天人关系都作为基本问题加以研究。作为三大流派之一的道家哲学,其"天人合一"思想赞美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而为一。本文试图以"什么是天人合一"及"天人合一中"人"作为文化的主宰",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下的空间设计,并对建筑空间、文学空间、园林空间等人文环境空间进行多角度分析探索,从中国人的空间观中解读"天人合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以求得相对全面的认识,期许在"天人合一"的主导下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寻求最佳捷径而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4.
西方旅游人类学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探讨西方旅游人类学的学术渊源、研究立场,揭示其对建构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启迪意义,提出应将西方完备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哲学根基,在多重交融中促进旅游文化研究并推动我国的旅游业朝着有序、和谐、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夏文利  刘松涛 《民族学刊》2019,10(5):24-30, 101-104
生态哲学范式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第一次飞越性转变,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也就无法改变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未来生态哲学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从生态中心主义到无中心主义的第二次飞越,才能真正建构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模式。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哲学的“物我同源”本体论、“天人合一”自然观、“我亦物也”价值观和“顺应自然”实践观中所蕴藏的无中心主义思想,为生态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非常值得深思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建立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哲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与生存之道。中国古代《易经》中关于"圆"的文化现象:太极中的八卦图、佛学的"圆通、圆融"的思想、儒家的"仁爱、中庸"的观点,圆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混沌初开、阴阳相生"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文化根源和历史缩影,为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提供历史文化的依据,是中国古典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三重境界:技、境、道。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等,都具有这三重境界。而代表中国最高智慧的中国哲学,也蕴藏在这三重境界里,大道至简,合乎自然。这给景观生态指明了发展之路。园林景观,应该将中国的传统智慧融入其中,既有山水画的自然升华,又有诗情画意的灵性。当园林景观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道"的层次时,景观生态也将实现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智慧的三重境界:技、境、道。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等,都具有这三重境界。而代表中国最高智慧的中国哲学,也蕴藏在这三重境界里,大道至简,合乎自然。这给景观生态指明了发展之路。园林景观,应该将中国的传统智慧融入其中,既有山水画的自然升华,又有诗情画意的灵性。当园林景观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道"的层次时,景观生态也将实现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9.
艺术需要"真",唯有真情实景,才能引入;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在对"真"进行探索的长途跋涉中,中西方绘画开始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是脚步迈开后就分道扬镳了。西方人十分理智地分析解剖每一个局部,"真"在西方画史即是重比例、重空间、几何透视等与事物外在形态逼真的写实内涵。而中国人极富感情地去体会那"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是人生的体验,是生命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对宇宙本体精神的感悟,又是自我灵性的抒发。  相似文献   

10.
用史料考证和历史哲学的路径方法探究中国蒙医整骨独到理念、手法的由来,提出中国蒙医整骨术源于自然、源于草原、源于民间而生发于"天人合一"生命自然观的科学推断.由此阐明,它是蒙古民族在自己特有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同骨伤骨折长期抗争的生命探索的结晶,是人类的原创整骨科学这一概念.正确认识中国蒙医整骨术的由来及其科学渊源,对其理论化、学科化发展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需要"真",唯有真情实景,才能引入;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在对"真"进行探索的长途跋涉中,中西方绘画开始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是脚步迈开后就分道扬镳了.西方人十分理智地分析解剖每一个局部,"真"在西方画史即是重比例、重空间、几何透视等与事物外在形态逼真的写实内涵.而中国人极富感情地去体会那"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是人生的体验,是生命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对宇宙本体精神的感悟,又是自我灵性的抒发.  相似文献   

12.
东巴教教义核心为"和合",即"和谐"。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人与社会和谐思想、人与人和谐思想、人自身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观念落后、组织纪律性差、沉迷网络等现象.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立德树人教育是严峻挑战.在原探索民族高校《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实践基础上,力求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高校贯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优秀文化润内心情感、运用第二课堂乒乓文化,为中国伟大复兴梦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新疆天山北坡绿洲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回族村落作为田野个案,以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探析回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文章将从"多元生态环境及其特征"、"多元生态环境与回族生计方式"、"生态环境与民族生计方式的理论探索"三个方面分析、研究绿洲生态与回族生计方式之间"二维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将以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分析绿洲上回族在文化的调适下其生计方式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非著作在中国被翻译和介绍的过程,是中国穆斯林学者通过"以儒诠经"的方式完成伊斯兰哲学本土化的过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苏非思想与中国哲学这两大相互独立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伊斯兰教义学(或称中国回回经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得到最佳的融合与沟通。本文以苏非派传入中国及苏非著作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为主线,对苏非思想与中国哲学进行粗浅探讨与比较,以说明二者在宇宙观、认识论和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光是建筑物的灵魂,是联系人与空间的重要纽带。在禅学思想中,"光"是智慧的象征,所谓"明心见性"就是禅学将人的内心与"光"统一起来的绝佳表述。本文站在禅学的角度,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光环境展开研究,在确定禅意空间审美特征的基础上,从采光模式、光的质感、光色、光影四大方面着力探究室内空间中光环境设计的禅意表达,目的在于揭示光环境在禅意空间中的营造特点,为广大设计师总结室内光环境禅意空间的设计方法以及禅意空间的本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回儒集大成者刘智运用儒学的概念术语来阐述伊斯兰思想,构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形态。本文以刘智《天方性理》为立足点,探讨刘智哲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理"和"性"在伊斯兰思想中的来源,并与儒家有关性理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刘智在何种程度上使用了儒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上帝相对于天“天人合一”的观念,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被古代中国人所尊奉。秦代郡县制的兴起,将世俗的行政制度引入了中国历史,部分地排挤了以礼为中心的天人秩序观。而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分裂,更有违“天下观念”中的“和而不同”原则。不过,中国历史虽然存在着这样的断裂,但是其中以礼为中心的天、地、人关系模式一直还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对于中国文明史的整体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明末起,基督教开始“撞击”中国。那时,“天人合一”仍然是中国人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在世界的欧化还没有成形之时,基督教…  相似文献   

19.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文化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和谐理念,这些和谐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精神与物质各个领域,涵盖天、地、人各个层面.它以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为核心,以宗教与世俗的和谐为支点,以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以跨民族、跨宗教、跨文化的和谐为纬,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即使我们用21世纪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和谐理念,仍然觉得颇具普世价值.毋庸置疑,运用本体论的方法直接从伊斯兰的经典里挖掘和阐发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对促进中国的文化和谐、民族和谐,以及更好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