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文章从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近年来敦煌非遗保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非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论证了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永葆活力、不断发展,并提出非遗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是让非遗融入生活的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亚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21-123
地方文化馆肩负着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使命,因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全面的开拓思维,灵活变通的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以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实践助力非遗音乐的持续传承。在本文的研究中,以济宁市文化馆非遗音乐传承工作开展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总结了群众非遗音乐传承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地方文化馆非遗文化传承进程和职能,为济宁群众非遗音乐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首先分析了非遗舞蹈概况及发展现状,之后阐述了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后探讨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重视与培养非遗舞蹈传承人、收藏与保护非遗舞蹈资料和打造非遗舞蹈传承发展平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首先分析了非遗舞蹈概况及发展现状,之后阐述了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新时代对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后探讨了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重视与培养非遗舞蹈传承人、收藏与保护非遗舞蹈资料和打造非遗舞蹈传承发展平台。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音乐类非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传统音乐类非遗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在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上均有自己的特点。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音乐类非遗囿于自身条件限制,其保护传承的诸多困难。文章分析了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特点和当前的困境,并对其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实践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产生和保护是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性的课题.文化兴邦的提出更是将我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上日程.目前,我国从各级政府到高校、 从立法到政策在各方面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经历和视角出发,提出在适当商品化的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理念和想法应受到重视,进而促进自下而上的非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往往是目前工业化社会所缺少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促进.非遗的保护是精神的传承,把这种文化及精神拓展和应用到其他的社会领域便可促进文化兴邦.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与乡村社会发展等领域互嵌程度的不断加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逐渐从单一文化事象的承载者、实践者和传授者向传统文化传承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代言人和社区秩序的调适者拓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文化引领型新乡贤的特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递变与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开放性、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也正是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体性递变背景下,不同文化群体在主体间性的观照中提升了文化自觉与自省,维系了非遗传承的有序状态,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非遗的两个核心问题,对于以文化保护和展示为基本功能的美术馆来说这两项任务在当下如何展开需进一步探索。本文认为非遗文化阐释和知识生产是非遗传承创新起点,学术性展览可以探讨非遗如何进入当代文化语境,探讨与展示其可能性与某些发展萌芽。在彝鼎圭璋首届东西部非遗展中,通过文化对话形式,在美术馆空间中连接展品、非遗传承人、观者。并在三者相互作用中完成文化阐释与知识生产,最终为非遗与时代的命题提供一定思考和可能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及世代相承的高价值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对维系国家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非遗保护传承展开阐述,分析非遗保护传承意义,提出人才培养传承与数字化技术保护等发展非遗措施,希望对拓宽非遗现代化发展途径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及世代相承的高价值文化资源,作为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对维系国家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非遗保护传承展开阐述,分析非遗保护传承意义,提出人才培养传承与数字化技术保护等发展非遗措施,希望对拓宽非遗现代化发展途径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与敦煌均拥有丰富灿烂、数额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梳理了西班牙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经验及敦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西班牙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呈现文化旅游与非遗传承双向促进、享受国家政策支持、重视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等优点,而敦煌目前面临着文旅融合不到位、传承人保护体系不完善、非遗教育开展程度低等问题。通过吸取西班牙的发展经验,结合敦煌当地实际情况,本文对敦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出应深挖非遗文化内涵,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大财政支持,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广各阶段非遗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曾俊华  侯小锋  周莉 《民族学刊》2018,9(5):84-89, 125-126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 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 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 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其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响应非遗文化的推广与发展。同时将非遗教育科学地引入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使地域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也是艺术设计教学自身学科特色发展的新需求。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如何针对性选取江南非遗项目,构建"教学实训基地+课堂教学+师资建设+教材编撰"的创新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非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其中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发展的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进行研究,以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艳丽 《民族论坛》2013,(4X):68-71
民族非遗与民族村寨旅游的有机融合,既能进一步加强民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能为民族村寨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在把握市场脉络,选准非遗项目;构建融合平台,促进形神合一;精心包装加工,提升旅游品质;强化生产性非遗开发,增加非遗附加值等几方面多加着力,取得双赢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非遗与民族村寨旅游的有机融合,既能进一步加强民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能为民族村寨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在把握市场脉络,选准非遗项目;构建融合平台,促进形神合一;精心包装加工,提升旅游品质;强化生产性非遗开发,增加非遗附加值等几方面多加着力,取得双赢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17.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在这一概念的核心与原则等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以何种路径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作者对山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发现工业旅游对传统技艺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论文首先对山西老陈醋东湖醋园工业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细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旅游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要素,最后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三大核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非遗纪录片以其独特丰富的视听语言优势在回溯与重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非遗文化作为纪录片中的符号为视角来观照,近年的非遗纪录片中的非遗符号形式可以分为肖似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三个维度。以讲述泉州的纪录片《重回刺桐城》和《福建非遗档案》为例,探寻其中泉州非遗文化作为符号在外延与内涵、情感与记忆之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为"2003年公约"),明确社区、群体和个人应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主体作用。祁县文化局立足地方,把筹集到的民间资金用于举办非遗比赛,用公共文化财政专项资金购买戏剧文武场乐器和地方戏下乡演出服务,提升了非遗在地方的传承活力,密切了非遗与地方民众间的情感联系,其保护效果无形中与2003年公约的社区参与理念相契合。借鉴祁县非遗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不断推动2003年公约精神体现在基层地方非遗保护工作中,改变当下比较常见的两种保护倾向,尊重非遗传承群体,立足本地保护非遗。  相似文献   

20.
残疾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谋生手段在当今社会已逐渐形成一种就业现象。残疾人+非遗的结合,既能缓解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又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的发展,减轻社会双重负担,且在融合实践的过程中能各取所需,达成双赢局面。目前,国内残疾人非遗就业与剪纸、刺绣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合作紧密,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的产业模式,这给国内残疾人就业的困境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