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为父亲整理出版《画传》时,发现了他遗留下来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而写的“关于我在解放前的交代材料”(写于1 96 8年1 0月2 2日晨,劳改队)。在“交代材料”中,父亲明确地写着:“白孟愚是我在解放前所有往还的人中最接近的一位朋友。”在那字里行间,深深地印着他们的挚友情谊,以及父亲对他无法掩盖的思念。在那惨无人道的十年浩劫中,竟然如此毫无顾忌的流露,这是因为父亲从不讲假话,内心也就坦荡荡。父亲所写的“交代材料”,至于是否会给他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麻烦”,他也无从去想!父亲的挚友白孟愚先生就是白亮诚先生,大…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1日,是父亲九十冥诞,5月24日,是他归真三周年的日子。三年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父亲长眠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我们人天相隔。我深知,生命的旅途是没有返回的路程的,但每当坐在父亲那张用了半个世纪的书桌前,手捧遗稿,对父亲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时,恍然觉得父亲没有走,仍坐在书房里,不停地忙碌着。父亲杨志玖先生,字佩之,1915年出生于山东长山县周村一个回族家庭,幼失所怙,家中靠借贷艰难度日。贫寒的生活不能阻止父亲对读书的渴望,7岁时进入一个半私塾、半学堂的清真小学。他向我们讲起小时读书的趣事:那时识字不多,读书常半懂不懂,因…  相似文献   

3.
马通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已经付梓,作为先生的弟子,欣喜之余,不禁为先生笔耕不辍之精神所感动。三年求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又浮现于眼前。借此之际,聊作小文,祝贺先生。当然,为先生撰文的人很多,我只想写写我眼中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研究的奠基人”——马通先生。为此,我拾起珍藏在记忆中的几枚贝壳,串起了以下文字。  相似文献   

4.
梁黎 《中国民族》2010,(9):26-33
本刊记者梁黎(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今年11月,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甘孜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对于甘孜,我最初是通过上个世纪30年代孙明经先生西康之行的摄影作品来了解的。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先生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父亲在西康的种种神奇经历和神秘体验,并将很多幸运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给我分享。  相似文献   

5.
正1990年11月26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我从小至大,直到后来工作,都没有离开家。尤其是母亲去世以后,照顾父亲就成了我的重任。有朋友对我说:"你自己就是一个字不写,把老先生照顾好,你的功劳就够大了。"我是努力去做的。我常觉得,我不只对父亲尽孝心,我是对中国文化尽一个炎黄子孙的孝心。  相似文献   

6.
半个世纪的耕耘者——我所认识的马通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最后一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份,新旧交替的日子,勾起多少人对一个世纪以来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也就是这一年,我的导师马通先生从事民族宗教研究工作半个世纪,作为弟子,我早想写一点东西以作记念。一则是对自己几年来跟随先生的学习心得有一总结,另外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勉励同窗,砥砺后进。本文正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眼中的马通先生。  相似文献   

7.
正齐如山先生是我的外公,我母亲齐长是齐如山的长女。我和外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但他对我们的关爱、对我一生的影响,使我永志难忘。我对外公的情感源于我家和我个人的经历,我父亲青年时立下农业救国的志向,曾就学于北京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8.
白至德 《回族研究》2005,(2):175-176
时间飞逝,又是那样无情!父亲白寿彝离我们远去已是5年了,他的好学生、助手和同志马寿千又于春节前归真,离我们而去。我在外公出,意外接到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打来的移动电话:“至德,马寿千先生去世了!葬事已办过,当时通知电话他们打到你们家里,家里没人接……”噩耗传来,令我心碎。我没能亲自送走寿千先生,是终身遗憾。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两个姐姐与我(在京的,也只有我们姐弟3人)相约,一道去看望寿千先生。他那时身体还算可以,只是比过去消瘦了许多,行走举足困难。他看到我们,又异常地高兴,又是十分亲切!我们称他为大哥,的确他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9.
高考落榜后的那一天 ,我从田里爬出来 ,看见黄昏的蒙蒙烟雨中 ,我家少了往日的烟岚和鸡鸣狗吠。我疲惫地对父亲说 :“我要读书。”目不识丁的父亲坚定地回答我 :“只要是读书 ,我就是卖了房子也供你。“他拿出积攒了多日的50元钱 ,送我离开了水乡。我去了补习学校。五个月后 ,父亲提着他一夜未眠从鄱阳湖里捞来的水物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 ,整整走了十二个小时 ,到学校看我。我没有心思吃父亲带来的礼物 ,留给同学们一顿狼吞虎咽。父亲拉着我 ,悄悄拿出一本发黄发脆的、霉透了的书 ,说 :“你不是汉族 ,你是回族。”这是一本家谱。我第一…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1日,我和弟弟妹妹为年迈的父亲过生日。那一天是父亲88岁生日,按照民间的说法,是他的米寿之日。我们多想向父亲打听一些久远的家事,但父亲已经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了,他只剩下一点点残留的记忆。他患了阿尔兹海  相似文献   

11.
995年9月12日是我的父亲马骏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随着这一天的临近,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愈加浓烈。父亲离开我们已经67年了。他把短暂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用鲜血谱写了壮丽的人生颂歌。他的精神曾唤起许许多多回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青年走...  相似文献   

12.
追忆父亲     
正父亲去世多年了,我一直没有忘记父亲从小怎样教我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时常梦醒,总觉得父亲没有离开我,没有离开这个社会的大家庭,慈祥的面孔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亲近,又是我无止眼现实中的境界。特别是逢年过节踏进阔别几十年的故土,只看见父亲的坟墓上多长了杂草和野花,心里就有一种内疚之感,仿佛每一棵青草,每一朵野花,都是父亲千言万语的重托。  相似文献   

13.
<正>黄明信先生修成正果、步入天界近一个月时间了。自201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蒙蒙细雨中目送先生最后一程至今,先生音容笑貌常浮现在脑海里,总想着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先生的缅怀。其实,我与先生的接触并不多。我于2002年7月入馆在少数民族语文组(以下简称"民语组")工作时,距黄明信先生返聘10年后的1998年退休已有4年。因此,我没有和民语组部分老师一样能有幸与先生共事,也没有太多机会能直接聆听先生指点。但,黄明信先生是我入馆时的考官,编目工作当中的导师,援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于5月16日上午猝然故去,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汪老前不久还去四川宜宾参加创作会,而且还写字、作画,并为我写他的一篇文章起了标题,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我心情忐忑地给汪老的密友林斤澜先生打了电话,林先生说:“其实也不突然,他的肝硬化早就查出来了,这次又加上食道出血,12号住进友谊医院,本来说病情已稳定,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定于5月28日在八宝山为汪曾祺先生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京都,我与乞丐住到了一起我到日本,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67年,我出生在大连市一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东北财经学院的教授,在家我是独子。那时我们家过得幸福美满。八十年代初,母亲托关系由一名英语教师调到了一家旅行公司当翻译。1985年,即我读高二的那一年春天,家里发生了"急风骤雨"。母亲闹着要与父亲离婚。那次离婚离得好艰难,整整拖了两年多。父亲很爱母亲,每次一提到离婚,父亲就脸色青白,有好几次,父亲都晕倒在房间里。那一年,爷爷又病故了。我的精神几乎崩溃,我哪里受过如此之重的打击!但在第二年参加高考时,我凭着扎实的功底,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最后,母亲去了加拿大,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可这以后,遭受过离婚打击的父亲却似乎变得坚强起来。我决心以优异的成绩与辉煌来报答我的父亲,以减少他心灵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因内人患病和家务之累,常常是朝发夜归,常往返于呼和浩特与北京之间。2005年6月30日,又因朋友之大事,我一大早就到达了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在进城的车上我闭目养神,忽听到了收音机里播放了启功先生仙逝的消息。一时间,我没有更多的感慨和更多的悲恸,只是合掌为先生默默地祈祷……先生终于脱离了苦海,终于脱离了红尘,先生原本就是超脱之人。先生曾多次说自己不是“书法家”,这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恐怕不止是谦虚。至少,让那些空有虚名胸无点墨、只会背写一阙半首古诗、只会抄几句名人名言而故作风雅、自己还觉得像个什么“书法家”…  相似文献   

17.
马娟 《回族研究》2005,(3):54-58
三年前,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先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当时我还在南京求学,5月24日特木勒师兄告诉我:杨先生走了。那一刻,我愣在了南大校园的树阴下,久久没有回过神来。那年8月,南京将举办“元史国际研讨会”,我一直期盼在会议上目睹杨先生的风采。没料到,我的这个愿望在初夏的5月永远地破灭了。说来也巧,2003年9月我又负笈北上,来到杨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南开园继续学习。更巧的是,我的合作导师就是杨先生的弟子、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给我们讲起杨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史方法,使得我在先生离去的日子里仍能感受…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1999年2月19日是父亲90岁生日,他的助手刘雪英老师约我写篇东西。其实我也早想写点什么,只是苦于不知从何写起,原想和父亲聊聊,但是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正处于尾声,比平日更繁忙了,所以不便打扰。不过,好在是写自己心灵的真实感受,不算太难...  相似文献   

19.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  相似文献   

20.
爷爷眼中的希望山野(回族)爷爷背上的柴是一座小山我背上的柴是几丝春火老鹰岩晨雾浓又重独木桥滑又长爷爷的手拽着我腰后的绳头小鹰在老鹰岩练翅练一朵蓝天的白云我在独本桥上练爷爷眼中的希望爷爷眼中的希望@山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