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时间里 ,给柳州带来了中原文化 ,促进了广西文化的发展 ,广西本土文化也影响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 ,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位学者在昆明收藏到一件由建水紫陶制作的"昆明明德中学开远分校"奖杯。奖杯为博古瓶式,高20.7厘米,腹径15.7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9.6厘米,平口平底,腹部有一双狮耳,中间还饰有"明德中学开远分校第一届演讲竞赛男子组第一名校长杨士敏主任马熙文赠"等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回族二元一体文化结构是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生发开去,重点从回族伊斯兰教精神信仰与儒家思想伦理的结合上阐释其道德律,分别从"内功与外功"、"真理与伦理"、"心法与宗法"三方面分析伊儒相通、德德相济的二元结构,最后论述回族二元一体道德律对当前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诗现存160余首(《柳宗元集》),绝大部分作于贬谪期间。柳诗淡泊简古、幽清冷峭,表达了内心的忧愤寂寞,揭露社会矛盾,寄托政治理想。既有"屈骚"式的怨刺讽喻,也有酷似陶渊明诗的自然恬淡。  相似文献   

6.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解放后,我国学者已发表了许多论著,对他进行评介。柳宗元在柳州地区任刺史期间,进行一些改革,对壮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拟从民族方面发表管见,期待读者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高原驰名中外的黄果树风景区,距大瀑布6公里的晒甲山上,有一处奇妙的文化古迹——红崖天书。自明嘉靖时被当地文人向外传播后,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评说。清光绪时,日本国领事德丸作藏及游历使  相似文献   

9.
柳州的歌会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人来往,喜听三姐把歌传。柳州,是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地方。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毕竟为我们壮、汉族人民播下了唱不尽的歌的种子。柳州一带有许许多多的壮、汉族山歌手,他们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等,但都能出口成歌,对答如流,真有“你拿竹篙我拿桨,随你撑到那条河”的本领。许多歌手,自解放以来,就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观念落后、组织纪律性差、沉迷网络等现象.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立德树人教育是严峻挑战.在原探索民族高校《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实践基础上,力求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探索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在高校贯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优秀文化润内心情感、运用第二课堂乒乓文化,为中国伟大复兴梦培养健康、和谐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三位作者在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儒诠经"与"回儒共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等方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揭出儒学思孟学派、荀学、公羊学精髓,兼综释道文化,形成创作主体自得说,在多元文化与他者认同中,突破了创作主体的天定论、圣人决定论、语言意识形态神话,彰显出主体灵质的历时性轨迹,为士人审视主体生存状态提供了富有诠释力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柳州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对立与融合状态,揭示明清外来移民在柳州不断向附郭西南扩展其生活、生产空间的历史演化过程.柳州城郭的民族空间分布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明代民族的“城-郭”对立阶段和清乾嘉后“民-夷”融合的混居阶段.清中叶后的马平县基本消除民族矛盾,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融合的社会结构,其中广东客家移民因具有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适应了清初马平县的民族对立,推进了移民与土著的文化融合,其客家民居反映了清中叶以来客家人为主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运行的基础。二者的双向融合互动,主要是以地方社会的主动参与为主,使地域文化与国家政治贯通起来,并随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保障了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实际上,这种融合互动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一般性运作机制。本文从柳宗元神灵形象与文教圣贤形象建构的视角出发,长时段考察地方社会与国家政治间存在的民间化--升华的双向融合互动,从下而上地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予以上溯,管窥其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以期为完善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岭南,大至包括今广西、广东以及印支半岛西北部这一区域.新石器晚期,岭南地区就遍布人类活动所留下的踪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四、五万年前的广西"柳江人"以及同期或稍后的广西"荔浦人"、都安"干淹人"和"九?山人"、桂林"宝积岩人"、柳州"白莲洞人"、柳江"甘前人"、田东"定模洞人"和广东"封开人"等古人类化石.这些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古人类学家斐文中在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题词云:"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自元代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就开始"以儒诠经"的尝试,到明中晚期清初期,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精通儒释道经典的回族学者,如王岱舆、刘智等。他们将伊斯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伊斯兰教本质特性的基础上,融合儒家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这对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积极推进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正确认识文化育人的时代使命,深度剖析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全面了解文化育人的核心要素,有效构建“DNA双螺旋驱动”文化育人体系有助于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激励感召、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央文史研究馆肩负着存史资政的重任。馆长和馆员,皆由国务院聘任,由总理颁发聘书,获聘馆员"资格颇严",需"德、才、望"三者兼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多是来自各领域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艺术家等,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同时关心国是,关注民生,从各自专业出发资政建言,中央文史研究馆作为政府咨询机构,馆员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