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岁时 ,父母离异 ,姐妹俩被抛乡下 ;几年后,父亲再婚 ,小姐妹又成了继母的眼中钉;几雨飘摇的求学路上,濒临绝望的姐妹俩终于遇到了生命中的好心人———杨明虹老师和她的家人。是他们用爱心为姐妹俩筑起了一道遮风挡雨的保护墙,是他们用善良为姐妹俩营造了一个温暖宁静的港湾。然而,正当新生活向她们招手的时候,工作仅3个月的姐姐惨遭上司强暴;杨老师一家人再次站出来,鼓励苦难女拿起法律武器 ,将犯罪分子送上了法庭……一小兰是个苦命的孩子。1983年11月 ,当初冬的寒气逼向湘西大山的时候 ,小兰便开始了多劫多难的人生。那…  相似文献   

2.
裕固萨尔组合的4位兄妹,都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草原牧民的孩子,他们是萨尔、阿尔、雅尔、玛尔。萨尔是三个漂亮女孩的哥哥,也是这个组合的领头羊。阿尔和雅尔是一对亲姐妹,姐妹俩一动一静非常招人喜爱。玛尔是小巧玲珑、性格直率、热情活泼的女孩。中央电视台举办《梦想中国》全国大型声乐比赛,兄妹四人作为西部分赛区的获胜者,从辽阔的肃南草原来到首都北京,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作为1万2千多人的少数民族青年歌手,通过激烈竞争并以流行时尚的组合形式面向全国的观众演出,这是第一次,是一次梦想的实现。尽管总决赛,他们被…  相似文献   

3.
日语语言学中,除了普通名词,还存在着与它起同样作用却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名词。"こと"便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而同为形式名词的"の"与"こと"用法类似,但两者在使用选择上会受到主句谓语动词的限制。并且,根据与"こと"的连接成分不同,如"~だ"或"~ができる"等,会表达不同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こと"的基本意义,其次探讨"の"与"こと"的关系,最后试论"ことだ"的意义及与"こと"相关的惯用表现。希望对于形式名词"こと"的正确使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locha,满语也写成lokcha、lochan、lucha、luchan,译为"罗刹",或者"罗叉"、"老枪"、"罗车"、"罗沙"、"罗叉"等;oros,又写成oroso,译为"鄂罗斯"、"俄罗斯""厄罗斯"、"阿罗斯"、"翰鲁思"或"兀鲁思"等。"locha"和"oros"都是对俄罗斯、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的称呼。"locha"一词借自于汉语,属于民间用语,在清初的官方史籍或者地方著述中时常出现。"oros"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官方史籍早有记载,当"俄罗斯"一词代表主权国家时,使用"oros"。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传递信息、增进友谊的"桥梁"。除了"有声语言",人类还创造了一些"以物喻情"、"以势传意"的"无声语言",以辅助语言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或借以表达"难以启齿"的某种感情,许多"无声语言"妙趣横生。其妙就"妙在不言中"。花语花是美好的象征,人们赋予花以象征意义来表达人的某种感情和愿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语"。玫瑰象征爱情,花语为"我真心爱你":百合花象征团结友好,花语为"百年好合";康乃馨象征母爱,花语为"健康长寿";牡丹象征荣华,花语为"花开富贵";桃花象征发达,花语为"宏图大展";太阳花象征光明,花语为"欣欣向荣";萱草象征忘忧;花语为"勿忘我"等等。但要注意一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李德成 《中国藏学》2013,(S1):91-95
元代北京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诸如祈福禳灾之类,种类复杂,名目繁多。根据《元史·释老传》记载,元代北京一年之中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主要有30余种。但是有些提法不够准确,文章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考释,如"亦思满蓝"、"搠思串卜"、"鲁朝"、"牙蛮答哥"、"斟惹"、"歇白咱剌"、"且八迷屯"、"睹思哥儿"、"收札沙剌"、"阔儿鲁丳卜屯"、"撒思纳屯"、"南占屯"、"卜鲁八"等。除提法不够准确的以外,其余的名称或内容,亦根据目前藏传佛教较为规范的提法加以解释,如"庆赞"、"施食"、"回遮施食"、"酬神施食"、"静坐"、"自受主戒"等佛事活动的有关提法。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等各派诸子的民族观经历了一个从多元存在到相互兼融的历史过程。在华夷对立格局的影响下,儒家提出了以"仁"、"礼"为准则的"和夷"民族观,墨家倡导以"平等、互利"为标准的"兼爱"民族观,道家主张以"无为"为途径的"自然"民族观,而法家力主以"称霸"为宗旨的"攘夷"民族观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战国中后期,"华夷一体"、"大一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促使诸子民族观相互汲取和交融,在"德"、"和"、"大一统"等方面达成诸多共识。《吕氏春秋》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非我原名贺彩云,来自湘南一个景色如画的静谧小山村。"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地处"边缘"。但"边缘"并非"落后"与"野蛮"。反之,"边缘"一如它的原生态自然坏境,有着淳朴的民风,洁净的思想,质朴厚重且人人向善的传统。正是这原生态的文明,侵染着非我的血脉,使她保持了一颗本真的心,一双洁净如泉的明眸。不管到哪里,她都用自己的"真心"、"童心"、"明眸"阅读世界,思考人生,判断人世间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一次"右转弯",即从"左翼"民族主义向"右翼"民族主义过渡。事实上,这种过渡不在于"左翼"民族主义的急流勇退和"右翼"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而在于"左"、"右"两翼先后垄断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一蜕变过程中,"左"、"右"两翼都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主义传统,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实现了"神圣联合"。  相似文献   

10.
余群 《民族论坛》2008,(11):46-47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有名的文艺理论,但后人在使用他的"夺胎换骨"时,往往把它说成了"脱胎换骨"。事实上,"夺胎换骨"和"脱胎换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庭坚的文学主张是"夺胎换骨",而不是"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的空灵意境是诗人恬淡自然空寂的心境和主观情感移情于宇宙万物客体,通过对刹那渺小物像形象状态的观察描绘,引出对宇宙万物永恒生命和"道"的哲理性思考和感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诗歌中的空灵意境,是一种辩证审美哲学,"空"与"灵"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对比中包含统一,"空"是"无","灵"是"有";"空"是"无限","灵"是"有限";"空"是"阴","灵"是"阳";"空"是"虚","灵"是"实""空"是"静";"灵"是"动"。然,"空"中有"灵","阴"承载着"阳","虚"中有"实","静"中有"动""冷"中有"暖","无限"承载着"有限"。诗歌短短几行字却给读者呈现了渺小生命面对广阔寒寂空间所呈现的生命状态、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和人生宇宙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吏治思想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针对当时吏治存在的问题,叶适提出了改进吏治的总原则,并就"资格"、"铨选"、"荐举"、"任子"、"科举"、"制科"、"新书"、"吏胥"八个方面,对吏治的具体措施提出改革意见。叶适的吏治思想对今天的干部队伍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14.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儒家经典,历来笺注解读之作品,层出不穷,汗牛充栋。我们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选取《论语》中五个关键词:"信"、"礼"、"仁"、"义"、"利"等,进行新的解读,跳出了原来的以纯文献文本解读或者形而上的解读套路,把孔子所讲的"信"、"礼"、"仁"、"义"、"利"等引入到社会场域中来,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等视角予以新的解读,希望能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更为本质性的特点方面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类学"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内的义尚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发现旅游平缓发展为义尚社区族群文化带来"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交织的局面;旅游发展与社区内各利益主体的集体选择是社区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探讨了族群文化"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在不同社区的表征差异,并认为旅游的发展并不会完全破坏社区族群文化,也不会抹杀地方的地方性。学术界关于旅游是引起"无地方性"与"非地方"的论断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两制并存"与"一国两制"涵义不尽相同。把"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现实断定为西藏实践过"一国两制"的政策,此种观点值得商榷。所谓"一国两制"政策在西藏招致失败或终止更是子虚乌有,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政治制度也并非"原封未动",同解放前相比,尤其是同"十七条协议"的有关条文相比,西藏的社会制度或社会性质已经部分地发生了质变。而达赖集团所谓的"一国两制",其实质和要害则是"两国两制"。  相似文献   

18.
"礼"是孔子的基本思想,难点在于如何把握"仁"和"礼"的关系。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对《论语》中"礼"的深意、实质、终极目标进行研究。重点论述各篇中"仁"和"礼"的关系以及"礼"在《论语》中的地位。结论表明,《论语》"礼"之思想是"仁"的具体体现,"礼"在《论语》中对孔子"仁"有重要的论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解读"红色经典"中的"孤儿"与"刑场"。革命成长道路上有许多丧失肉身之父的"孤儿",他们是革命前受礼者的原型形象,在青少年时期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在陌生的环境中成长。这其中的经历无不体现着成年礼中"离家"的重要作用。革命者成长路上的"代父"与"精神之父"让受礼者的身份获得终极转换。经历生与死、血与肉的"受刑"考验,革命新人成长为富有感召力的领军人物,这非常接近"神赐英雄"的"通过仪式"。"红色经典"以宏大政治事件作为背景,将中国民间成长母题合理嫁接到现代叙事中,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文学性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