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务本动感音乐课堂",是在符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所构建的音乐课堂。"务本动感音乐课堂"由启动、主动、互动、灵动、序动的教学环节构成,使音乐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授课形式,以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这种模式的教学环节形成的音乐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涵养、健全人格,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音乐课程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音乐素养、艺术鉴赏及审美能力的高低产生巨大影响。合唱教学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借助对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不仅可让学生体会音乐课程的魅力,而且可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并且可增强学生的共处意识与合作精神,有利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从激发学生合唱兴趣、传授学生演唱技巧、重视节奏与音准练习、搭建平台以展示才华四个方面,就高中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以期让合唱之花在高中音乐课堂上灿烂盛开。  相似文献   

3.
基本乐理是高职艺术院校音乐专业课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概念和内容的学习上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本文根据笔者在音乐课程教学方面的经验,从因材施教、掌握技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音乐乐理的课程教学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胡成为一门音乐专业已有近百年时间.20世纪初,西方音乐教学体系全面传入中国,二胡作品创作受到西方音乐体系的教学与创作手法影响,形成了大型二胡题材,缺乏民族旋律性、母语音乐的二胡新作品.本文从梳理二胡作品入手,分析西方音乐体系教学对中国二胡创作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二胡作品创作和教学应该以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性音乐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自我"与成为真正的"个体".《音乐史》作为一门注重知识讲解与历史逻辑的理论课程,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构建学生的兴趣与主见,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人",教师的个性、观念的改革、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通过几个教学案例总结反观教师与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人"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音乐创作是一门独特的语言,是一门与其他语言相区别的艺术语言。而音乐创作的构成则是由多种因素组成,想象、假想、联想等。音乐创作的形成更是渗透着多重的实际应用因素和心理因素。在多种因素的共同结合和其对比下,想象才是其最重要的因素。它是音乐创作的灵魂,没有了想象,音乐就缺少了内涵,甚至会让音乐创作没有办法进行。在黑格尔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艺术家那里,想象获得了空前的价值和至高无上的赞美。  相似文献   

7.
视唱练耳课在音乐培训中,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员的音乐素养,培养专业性的音乐人才。近年来,视唱练耳课程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教育者意图将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本研究课题立足于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寻求将基本的乐理知识融入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视唱练耳课在音乐培训中,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员的音乐素养,培养专业性的音乐人才.近年来,视唱练耳课程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教育者意图将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融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本研究课题立足于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寻求将基本的乐理知识融入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就目前国内的古筝教学方式来说,对古筝教学中"音乐"和"技术"的结合所做的远远不够。如何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同时让音乐更好地融入进来,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古筝这门传统艺术得到真正的传播,提高古筝教学水平和促进音乐与技术的融和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姚颖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182-185
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在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进程中,承担着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歌剧《茶花女》为例展开分析,论述了教师如何在“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剧思维。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国内的古筝教学方式来说,对古筝教学中"音乐"和"技术"的结合所做的远远不够.如何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同时让音乐更好地融入进来,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古筝这门传统艺术得到真正的传播,提高古筝教学水平和促进音乐与技术的融和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练习曲中魁首式的作品。其中在第3"风景画"与第5"鬼火"中李斯特已经进行了多调性音乐创作的尝试,这种20世纪空前流行与繁荣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早在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中显现。本文对两首超技巧音乐会练习曲的多调性音乐创作特点进行分析,深度解读蕴含在整套钢琴超技练习曲中的音乐内涵与价值,阐释其超技练习曲演奏中技巧性与鲜明个性艺术表现的独特魅力,以此更好地理解20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中多调性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  相似文献   

13.
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符合高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民族声乐演唱能力是高职音乐学专业必备职业技能。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坚持把乐理、乐器、声乐等几门课程理论与声乐演唱实践相结合,边教学边训练使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符合高职音乐教学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目标,是现阶段高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分析目前高职民族声乐课程现状出发,探讨声乐课程改革的措施,探寻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符合高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民族声乐演唱能力是高职音乐学专业必备职业技能.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坚持把乐理、乐器、声乐等几门课程理论与声乐演唱实践相结合,边教学边训练使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符合高职音乐教学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目标,是现阶段高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分析目前高职民族声乐课程现状出发,探讨声乐课程改革的措施,探寻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民族声乐教学的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瑗 《中国民族博览》2023,(21):165-167
红色音乐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落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音乐课程教学也应当进行相应改革,推动红色音乐在教学实践中的融合与渗透。对此,本文针对红色音乐融入高职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展开探讨,分析现阶段红色音乐融入高职音乐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随后提出相应的融合与渗透策略,希望可以为高职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切实发挥红色音乐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方浪漫主义精神在十九世纪初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影响十分深远。浪漫主义精神的发展,是一种向往自由、个性以及民族的精神,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至今对世界音乐有着非凡的影响。本文首先讲述西方浪漫主义精神之下的音乐代表人物,阐述了浪漫主义精神对西方音乐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温婧 《中国民族博览》2022,(16):76-78+153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是音乐教育改革过程中使用率最高且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不仅是顺应当今时代教育发展形势及人才培养需求,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综合型人才培育重视度提升,也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启蒙功能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寻找音乐教学应然方向的根本。故文章从分析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所存在问题出发,针对性探讨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与钢琴教学课程融合可行性,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音乐理论课程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学习一切音乐相关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自身的全方面素质和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从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根据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反馈,普遍认为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薄弱,在教学过程上经常缺乏专业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模糊、教学方式方法不全面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广泛关注音乐理论知识基础的培养,详细分析目前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帮助音乐教师在从事音乐教学上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和声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与钢琴伴奏、曲式分析、复调等课程关系密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和声课程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满足音乐市场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将和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和声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和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声学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和声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与钢琴伴奏、曲式分析、复调等课程关系密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和声课程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满足音乐市场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将和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和声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和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声学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