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蕊 《中国民族》2012,(Z1):154
关于新文化电影,我觉得这个"新"从某种程度上不是说客观的,时间意义上的新,而是我们重新看待的新,是我们主观的角度。大家都知道沈从文终生写苗族,哈佛大学教授金介弗研究沈从文,他就讲过为什么研究沈从文。他说中国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温和内敛,但也是猜疑内耗的文化,而沈从文笔下的原始族群,  相似文献   

2.
<正> 湘西籍苗族作家沈从文以他土生土长的乡土生活和人物为题材,写出过一大批具有中华民族风骨与借鉴西方文学各流派的、多样性相统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中以三十年代问世的中篇小说《边城》最富特色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怀着真挚的情怀赞美湘西“边民”们淳厚善良的品性,以细腻的笔触和清丽婉转的文字描述了这里古老的民俗和秀丽的风光,特别是主人公翠翠那纯洁善良的品质和她在爱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遭遇,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唤起了读者对真、善、美的热烈向往,同时又不能不令读者掩卷深思。翠翠的形象是真实而动人的。沈从文是怎样塑造这个湘西少女的典  相似文献   

3.
李立 《民族论坛》2013,(6):35-38
正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的三千秀峰,曾出现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中。吴冠中以张家界的山为原型所绘的《自家斧劈——张家界》,被法国立塞奇博物馆收藏。甚至,他还在《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文中这样写道:"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这里的民族风情,曾出现在沈从文先生的书里。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巨笔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山清水秀,人性纯朴,风俗醇厚,有承载过屈原和王  相似文献   

4.
按说我与画坛大师黄永玉(土家族)算是有缘分的,三年内,我们见了两次面。 多年前,他和沈从文的大名是一同在我脑海中炸响的。早在认识他之前就令我惊愕不已的是:一个小小的凤凰边城竟出了两位大师,一个是文学大师、作家沈从文,一个是艺术大师、画家黄永玉,而且黄永玉还是沈从文的表侄。难道说这不是天下一奇? 据说,全国有两个美丽的古县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也许正因为凤凰美姿超众、人杰地灵之故,才有这两位大师的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5.
我的文章涉及两个人,其实我主要想介绍的是一个人,那就是湘西凤凰土家诗人田星六先生。在湘西或中国的诗词界,应该有些人对田星六的名字略有所闻。了解稍多的,知道他是南社诗人。若再问,田星六究竟何许人?他的诗词文章写了些什么?恐怕不少人都有些茫然。沈从文的情况就不同了,毫不夸张地说,苗族作家沈从文已走出凤凰,走出湘西,名满中国,走向世界。人们常把沈从文与凤凰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恐怕连被称为“熊凤凰”的熊希龄也自愧弗如,从两位名人在凤凰的故居参观行情即可见一斑。不必讳言,我的确不乏借助沈从文的知名度来介绍田星六之意。但进…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说他的作品“一例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而带着一份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这种孤独、悲悯亦即忧郁的思想感情正是他创作的基调,它象阳光一样照射他描写湘西的所有作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描写乡村少女的作品很多。如萧萧、三三、翠翠……都是活动于山野苗岭的少女,她们大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里。萧萧从小父母双亡,依靠伯父生活;三三和母亲相依为命;翠翠父母双亡,和年迈的爷爷在一只渡船上生活。正因为如此,他们从小得到的爱也是残缺的,而象萧萧根本没得到任何人的爱,这使得他…  相似文献   

7.
画坛大师黄永玉是个大忙人,很难见到一面。然而我和他算是有缘分的,三年内,我们交谈了两次。多年前,他的名字是和沈从文一同在我脑海中炸响的,早在认识他之前就令我惊愕不已:一个小小的凤凰县城竟出了两个大师,一个是文学大师、作家沈从文,一个是艺术大师、画家黄...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其毕生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他的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湘西之所以闻名世界,研究湘西的专家们认为,除了它本身的奇特山水和风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有关。大凡到过湘西的人,无不留恋湘西;读过沈从文作品而未到过湘西的人,又都无不神往湘西。  相似文献   

9.
正【题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一个平庸者的区别是在某一天或是某一刻,他突然能够把自己的灵魂揉入自己的作品中,这个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是灰暗的、沉闷的,但是某种光亮会在深不可测的地方突然闪现,打动那些能够感应的人们。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悟"。它可能来得很早,也可能在很晚才出现,可是,没有它,一定不能算是艺术家"。——美国作家林达  相似文献   

10.
魏美 《民族论坛》2003,(5):10-10
1933年的秋天,北京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小院落中,槐树与枣树叶筛出的细碎阳光,洒在沈从文面前的素净白纸上,“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我需要一点传奇,……”他后来说。《边城》的写作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2007年8月,著名作家张承志先生来到万松浦书院进行访问与交流,并接受了万松浦书院网站的采访。采访者:万松浦书院网站海林(以下简称海)受访者:张承志(以下简称张)海:张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万松浦书院,并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让我们的话题从您近期出版的《聋子的耳朵》这部作品开始。您通过这本书想要告诉读者们什么?张:我没有工资和单位,出版是我取得基本生活费的方式。至今为止我出版的差不多70本书中,各家出版社的选集、丛书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重复出版很多。但我注意保留一个全新作品的系列,让我的读者可以买新的作品集,而不用买重复…  相似文献   

12.
<正>"在任何一个过客的眼里,这(吉首)都只是一个平庸的都市。"尤其是寻找沈从文的世界的人而言,它只是一个中转站,此外别无意义。"从湘西走出、现居广州的专栏作家龙迎春在其2002年《品读湘西走进沈从文的家乡》一书的"吉首篇"中,开栏便以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沈从文(苗族)22岁离开家乡到北京谋求生存和发展,不管是穷途潦倒,倦屈于湘西会馆冰冷的楼梯间,还是后来功成名就,称誉文坛,都时时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切都分不开。”“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几十年来他对故土这种深深的眷恋,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我与沈从文先生相识于1957年请他为新创刊的《民族团结》杂志(即《中国民族》前身)写稿的时候。这位著作等身却一生命运坎坷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巨匠,那时已改行在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很少执笔。有些报刊请他写稿,他不是推就是拖,有的干脆回绝。1953年他收到上海开明书店来信,信的大意说:你的作品已经过时,凡在开明已印未印书稿纸型已全部代为焚毁。……为此,我特地请民族出版社与他极熟的同乡印远雄为之引见。经我说明来意,并向沈先生介绍了即将问世的杂志性质,他很快允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他,对文学创作并未绝情,…  相似文献   

15.
十一月二十一日,我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去访问郎绍安同志,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这几年来,我常常从报刊和画报上看到关于"面人郎"的报道和他以及他的作品的照片,今年春天,我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见到了他的老师赵阔明同志,我们谈话中提到这位名驰国外的"面人郎",我总想能有机会见见才好,今天果然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16.
牛颂 《中国民族》2014,(8):76-76
我是从电影《心跳墨脱》开始认识蒙古族电影导演哈斯朝鲁的,我知道他是一个为了电影可以玩命的人。后来通过电影《长调》,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那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追求:用一个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作为手段,打通艺术与人生,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心灵与生活,打通信仰与命运……他的这样一个特性,又表现在电影《唐卡》的创作上。和《长调》一样,《唐卡》也是一种打通。而这一次我不再只是作品完成后的观赏者,而是受邀担任了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从剧本的通关到影片的完成、展映、研讨、推广,导演与其作品都进入了我的评价系统。其过程也使我本人也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17.
以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而蜚声文坛,被读者和媒体称为"官场文学"作家的王跃文,今年5月又推出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朝夕之间>.这位以"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写作题材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国画>出版后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印刷了5次,数量达10万多册,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除了正式出版的书之外,据说盗版<国画>就达200多万册.后来的<梅次故事>和<亡魂鸟>在书市上也一直畅销不衰.最近出版的<朝夕之间>在<长沙晚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两个月排行第一.王跃文和他的"官场文学"创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扬的说王跃文反映了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描写了超乎道德标准的官场文化,甚至有人还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反腐文学";反对的则说他的作品夸大了官场黑暗,是"抹黑文学".而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也使得王跃文本人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熊坤新教授,其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国外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研究。我刊连续两年的第一期都对他作过专访,并发表了他对世界民族热点问题的评述,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为此,在2008年年末,本刊记者以"2008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评述"为题,再次采访了熊坤新教授。  相似文献   

19.
焉耆的时间     
杜剑 《回族研究》2002,(3):27-29
1985年,初识张承志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也许是一种缘分,抑或是真主的安排,1985年秋,我和承志老师在焉耆相遇。初识承志老师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能见到他,更没有奢望过能与他一起生活。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他作品的人,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在那个年代,承志老师的文学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陪伴着我度过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14,(5):44-46
正在以小说为主体创作的作家中,蔡测海、张心平、黄光耀无疑是当今龙山作家群中最为重要的作家,可以称之为小说创作"龙山三剑客"。3位作家都是我所看好和敬重的作家。很遗憾,心平先生已经去世,我们不能祈求他写出新的作品。另外两位,测海先生虽年过花甲,但是创作精力不衰,应该还会推出新作与力作。我看好他的探索与创新,我更期待他内心的返璞归真。期待他在叙事文本阅读中,那些情节的结构编织更加超出湘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