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母语SOS     
牛颂 《中国民族》2014,(7):76-76
为参加2014年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位中国名为方文莎、对中国电影文化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法国电影学博士从她任教的新西兰来到北京,专门约我访谈。她说在2010年前,中国电影的信息里较少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介绍,而在2010年前后一段时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2.
刘宾 《中国民族》2012,(Z1):68-71
当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奇葩。它们在我国当代电影屏幕上不时展示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不断拓展异常丰富多彩的电影美学表现空间。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算起,这一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已经走过了62年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牛颂 《中国民族》2013,(11):74-74
在中国电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民族题材电影显得落后了。通过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性不强,二是类型化不够。为推动民族题材电影的提升发展,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已决定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并于今年10月13日启动。将以北京民族电影展为平台,建立制片机制,从剧本创作开始,准备埋头苦干,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4.
回顾"十七年"电影历史,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当有些主题和该有的艺术形象,无法出现在新中国的主流电影中时,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就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影片也成为人们期待下的某些艺术思维和实践的桃源之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气氛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给了新中国电影创作者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佚名 《中国民族》2012,(Z1):28-31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解禁与开放,使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得了重生,其叙事艺术方面在承接之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叙事主题趋于多元化,由此带来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相似文献   

6.
鲍扬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02-105
近年来,贵州本土制作的院线电影产量逐步提高,赢得了强烈的市场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各界对贵州电影现象的强烈关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分析近年贵州本土电影的上映数量及票房收入、内容题材、拍摄视角及商业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市场化发展现状,总结出贵州本土电影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尚存的不足,并依此提出未来发展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7.
再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开始以另一种全新的风格出现在中国影坛上。它与五六十年代歌舞轻曼、单纯明快的风格不同了。稍稍细心一些的人都会看出,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电影开始与在中国影坛上一直出于霸主和经典地位的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了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它们都更接近电影语言的表达,更接近电影艺术的要求,也更接近电影的市场要求。它们的出现,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沉寂了近20多年后,重又被人们关注。在这些电影中,有的再现了民族文化中的那种温婉、浓烈的风情,就像是一…  相似文献   

8.
静静的嬗变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岁末,一个新锐的藏族导演带着他的第一部力作风尘仆仆赶来,为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涂上了一抹重重的油彩;这是中国电影百年来的第一部藏族人独立编导的本土电影,它以本民族的独特视角,真实地展现了发展中的新西藏,同时,它也在向我们诠释着一种全新的电影理念;万玛才旦和他的《静静的嘛呢石》,载着对我们对西藏电影,对民族电影的无限希望,一路走来——近期,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和他的本土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可以说是成为了影视文化界备受关注的焦点。在电影拍摄完成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万玛和他的这部处女作就多次荣获国际、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分支,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发展浪潮中的一环,呈现出与主流电影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富于独特个性的复杂形态。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1):76-76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首批规划项目、中法合拍电影《夜莺》,将代表中国角逐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许多中外大师预言,中国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将很有可能产生于民族题材电影,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起初我对《夜莺》的理解是法国电影《蝴蝶》的中国版。  相似文献   

12.
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都来自云南,说他们是组成新中国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部分并不夸张。云南作家公浦先生即为其中之一。他深情回忆了当年创作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一次可能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的会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在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召开了。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讨主题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4.
马筱薇 《中国民族》2012,(Z1):151-153
2011年4月北京怀柔杨宋镇举行的"民族影视高端论坛"上,有一位著名的导演率性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大声疾呼。他提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没有专门的政府奖,只能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名义,与其它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共同争取政府奖项。农村题  相似文献   

15.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牛颂 《中国民族》2013,(7):78-78
2013年5月7日,电影《德吉德》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会上,专家、艺术家对这部影片给予很高评价: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德吉德》可算是一部“低成本大片”。我对本片导演卓-格赫说:“一定记住这个日子,也许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品种。”  相似文献   

17.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怀柔召开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电影研究学者济济一堂,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与未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原内蒙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演员和导演宁才在会上现身说法,向与会代表大声疾呼:重  相似文献   

19.
安燕 《中国民族》2012,(Z1):50-55
无论是对于"十七年"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表述的民族团结、阶级斗争主题,还是对于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彰显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整体研究都显现出成熟的学术研究气象。但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神话学视野,却始终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中遭遇冷落。可能的原因是:电影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神话和神话学的陌生,以及神话叙事在电影表  相似文献   

20.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2,(Z1):38-41
最早拍摄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一,是1950年由张英、张澈导演的《阿里山风云》。影片本身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但那首《高山青》的插曲却从此流行开来。此后陆续有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影片问世,但都没有形成气候。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电影界开始将视角转向这一领域。应该说,这是台湾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