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肌理,在更新转型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本文从智慧城市发展、老旧街区睦邻周边综合更新文化空间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和建筑的空间再造的应用,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空间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下不断重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居民情感交融共通的场域,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为融入后现代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促进民心相通,可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情生成机制出发,探讨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情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促进城市文化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的部族集团非洲的城市社会是由很多的部族集团组成的复合社会。各个部族集团又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客位(下位)集团。他们以各种方式来适应城市社会,并不断发展自身的部族文化。同时,在城市社会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其他文化共存。每个城市社会,通过其社会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这一城市文化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大城市回族社区承担着如下一些社会文化功能 :为回族群众提供清真食品和伊斯兰文化空间 ,为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城市文化资本 ,促进回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为全国穆斯林提供城市化、现代化的支撑和基地 ,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和中国穆斯林的“桥梁” ,等等。但是 ,大城市回族社区却普遍存在着回民人口减少、伊斯兰文化后继乏人、面临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 ,这使得城市回族社区难以承担它本身应该承担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6.
范瑛 《民族学刊》2012,3(4):69-76,95-96
城市空间形制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的外部整体形态与规模、以及内部空间构成与布局的形式与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分析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宁远府城西昌的空间形制发现。其空间形制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了民族城市、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模式,折射了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冲突导致的城市空间形制的限定、破坏和隔离,在清代的西昌,民族融合和交往所带来的空间扩张和发展才是根本性的、主流的。  相似文献   

7.
以地域传统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明日之城为发展目标,创造最大化的发展空间结构.打造以六盘水三线文化以及老城区特色文化为主要发展路线,明确老城区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结合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重点对老城区域进行保护与传承,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改革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结构、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新思路"明日之城".  相似文献   

8.
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经济支撑与旅游导向密切相关,为了复兴历史街区,许多城市大力开辟旅游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旅游业带动了历史街区的空间消费,空间消费也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透过"空间消费"的概念,考察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最具典型风貌河段"的空间效应演进,通过分析空间塑造、符号消费以及空间价值的变迁,提出了人的行为和消费体验对街区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消费"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是历史的积淀,是岁月的累积,是文化的支撑。伴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景观设计逐渐得到更新。但在城市景观设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峻的今天,真正地突出城市景观设计特色和个性化显得十分关键,也是一个城市得以绽放光彩的根本所在。基于此,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和具体呈现,赋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全新的内涵,从而以景观设计的方式来达到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精神风貌是城市社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社区开展创建性文化活动的力量之源。在探索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新突破、新举措有着广泛的发挥空间,小社区必将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朝外街道及其辖区来看,其典型意义和模范范本值得推崇与借鉴。在5月初至5月中旬短短的10余日,北京市朝外街道就数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归《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研究了历史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受悠久的历史记忆、美好的人文情怀、敏感的自然生态、多元的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解决新时期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需求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挖掘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内在价值,为满足新时期人的发展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协调自然生态、实现宜居城市,探寻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归《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研究了历史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受悠久的历史记忆、美好的人文情怀、敏感的自然生态、多元的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解决新时期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需求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挖掘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内在价值,为满足新时期人的发展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协调自然生态、实现宜居城市,探寻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社区是其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社区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社区文化,就必然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居民。受多种因素制约,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活动在数量、频率、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要走出现有的困境,使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走向深层次,就必须在走出校园、更新观念、打造品牌、有效推广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练岚 《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53-254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社区是其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社区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社区文化,就必然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居民。受多种因素制约,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活动在数量、频率、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要走出现有的困境,使高校图书馆的社区服务走向深层次,就必须在走出校园、更新观念、打造品牌、有效推广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何一民  付志刚  邓真 《民族学刊》2013,4(1):50-60,110-112
西藏城市虽然形成较晚,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西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西藏城市是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受宗教影响巨大,宗教文化功能突出。自元代以来,西藏城市还充分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边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交通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随之发生着改变。目前,地铁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大作用,除提供载客功能外,地铁建设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打破地铁封闭性氛围,通过营造艺术化的空间,影响人们的艺术观和审美追求。本文将从地铁的壁画艺术、平面广告、导视系统三个方面,阐述在地铁空间中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地铁可借助艺术的魅力展现所处城市的精神面貌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不只具有陈列展示、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及文物收藏等功能,更要发挥搭建城市多元化文化交流平台、弘扬城市精神及引领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博物馆事业发展规模、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现已成为衡量城市、民族及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本文以全新视角阐述博物馆功能,促使博物馆成为"文明窗口",承担其自身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快速发展的国内,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博物馆作为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服务于大众。在不断建设的同时,随着观众对历史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博物馆展览本身的形式设计也逐渐有了更高的心理预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已不仅仅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那么简单地将展品从图纸移至空间。我们应以观展者的心态思考如何以展陈设计为核心手段,使整个展览从空间到视觉均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大众对展览更高的需求,是我们即将迎来的崭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美国的城市开发建设发展而衍生出了城市公共艺术。与陈设在历史博物馆的需要人们感叹追崇的艺术文物不同,城市公共艺术则显得更加亲民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天然场所处就可见,而且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城市文明之美。公共艺术是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展现出空间场所内的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是供艺术家去单方面地表达自己个人色彩、张扬个性的平台。公共艺术的诞生是代表社会和艺术发展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是社会进步和时代观念的产物。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将公共艺术融入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去,以期创造出一个文化环境优良和整体形象优异的现代城市。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是属于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模式。城市建设的规划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形态,而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又赋予了城市文化生命。本文主要是就2014年中法艺术公园的各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