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国家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教育在"新时代"中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成为了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切入点"。"同课异构"在一线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于需要更多感受教育的音乐教育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教"赋予了更多的智慧,显性的音乐学科教学中隐藏了教师更多的"爱"和"善良"的德育教育。教师用心做教育,用"唤醒"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和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当前"民族-国家"理论正在成为某些国家瓦解和分裂其他国家的有效工具,对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奥托·鲍威尔在其所阐发的"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中,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本质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阶级性、历史性以及区域性,从而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这一理论由于没有意识到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来临,从而在奥匈帝国遭到了失败,但是它为人们解决民族问题和审视民族国家模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正是在这一视域中,才能透视西方民族国家内涵和其背后分裂其他国家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跟"和"有什么区别?在《左传》中,晏婴就很好地解释了"和"与"同"的区别。他对齐景公讲,什么叫"和"?就像做菜那样,各种肉、菜咸的、酸的,配合好了,放在一起,煮出来的菜很好吃,汤也很好  相似文献   

5.
美国少数族裔优惠政策肇启于国内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诱发的社会动荡和国家撕裂。为纠正这种社会不公,美国在"肯定性行动"中实施了包括就业扶助、教育促进、企业扶持和政府合同支持等一系列扶持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客观改善了少数族裔的处境。但这些政策中基于族裔身份的区别对待,冲击了美国所追求的"无肤色社会"、"无(民族)集团宪法"的自由主义社会价值,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国家的双重牵制而几近消停。在有关少数人保护不断加强和少数人身份特殊对待已成为国际人权共识的后"肯定性行动"时代,美国"色盲"族裔政策面临着价值困境和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聚焦教育扶贫和对口援藏的新模式——"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在回顾梳理以往教育对口援藏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支援省市及受援学校师生的访谈调研认为,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已显示出布局宏观、机制长效、精准扶智、订单援教、科学用人、辐射实效等政策亮点,在反思执行不到位、监督实施不足、政策保障不完善、援藏教师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现存问题的同时,从国家、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重要筹码.制造和激化民族问题,在国家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打"民族牌"悄然成为了一些国家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偏爱手段,脆弱性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民族纽带和族群政治竞争理论解析了"民族牌"功用的产生规律,了解这些理论无疑能够有助于深刻理解"民族牌"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文字上移"趋势下,农村教师留不住以及如何留住教师安心教学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本文作者通过对西北地区G县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的访谈和对P中学的实地观察、体验,发现学校在与学区、教育局等上级部门及教师的互动中,根据农村和农村学校的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不仅为教师营造了自由的治学空间,也为学校发展赢得了更好的机会。这一经验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孩子"是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的精神符号,是中国精神的地方性、民族性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国家孩子"故事,挖掘"国家孩子"精神特质,提炼"国家孩子"精神符号的时代价值,对推进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多民族国家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安全表现在:边疆必须具备各族人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环境;各族人民在边疆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也体现了人的安全;地缘政治的和谐发展则是边疆各族人民安全驻边守边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将"中国梦"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上,该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梦"教育这个主题,本文做了三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在讲授民族复兴内容中渗透"中国梦"教育;三是探索多种教学方式以实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教育。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刚进入校园的年轻教师,我们都有热情和决心去做一名好老师,甚至我们比家长还关心学生的成长,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爱一股脑地都送给学生。而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恨铁不成钢的感受,我们开始训斥学生,结果训斥越来越多,教育效果却越来越差。多少年轻教师不清楚甚至很委屈,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学生,付出那么多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呢?这确实是值得反思的现象。上班已经十个月了,这十个月来一直有一句话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想与大家分享,那就是:教育可以"温柔"一点。  相似文献   

13.
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每位个体同时拥有作为族群成员的身份、作为民族-国家成员的"公民"身份以及作为"地球村"的"世界公民"身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民教育、乡土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框架,试图说明中国民族教育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具有乡土情怀、公民意识、跨文化的能力和全球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主体,提高教师待遇乃实现"兴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各级政府对提高教师待遇、发展乡村教育问题高度重视。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国家级贫困县——泸溪县在保障乡村教师待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之阃的衔接和沟通,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是中职教育成功的关键."中职-电大直通车"学分制培养模式对此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从中职人才成长"立交桥"简介、意义、存在问题可借鉴经验等方面出发,对"中职-电大直通车"学分制培养模式在构建中职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图案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文化形态和艺术设计条件的变化,图案设计教育有了不同的名称,从"图案设计"到"商业艺术",从"服装艺术"到"图案设计"再到"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包装",服装表演、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信息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的各种变化要么是真实存在的,要么是并置的,要么是交替出现的,要么是重复的。当我们将这些名称进行系统化时不难发现,每一个名称都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特定的图案设计教育形式,并且揭示了思想、方法、课程、实验、改革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我国图案设计教育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国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一带一路"的概念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发展,其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先导作用逐渐显现。鉴于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消除或减少文化隔阂,更好的推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成为了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着重阐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先行的重大意义,探索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的方法,以推动沿线国家文化的深入合作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时代的康区,存在三种称谓当地土著族群的名称:"藏族"、"康族"和"博族"。这三种名称来自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分别是民国中央政府、刘文辉领导的西康省政府和以格桑泽仁为代表的土著族群精英。本文将这三种称谓理解为三种话语,其间的分歧反映了三种具有不同的背景、立场与政治诉求的力量间的竞争。通过对这样一种"话语竞争"的分析,本文试图探寻一条理解民国时代康区的政治与族群进程的线索,展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在国家政权建设与地方权力博弈的复杂互动中,"族群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如何逐渐凸显出来,具有了新的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选择了"分"的思维,深受西方"排他性"民族主义的影响,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起初希望在中国建立"排满"的汉族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分裂的危机,孙中山单一民族建国的理想向现实妥协,提出带有"和"的色彩的"民族统一"、"五族一家,不分种族"的思想理路,进而最终选择了"合"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主导,实现了"民族国家"理想和多民族现实矛盾的调和,为中国式"民族国家"的建构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从"单一民族国家"到"多民族国家"构建的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的模式转变,以及从"西方化"到"中国化"的历程。必须明确的是:在本土化过程中,既要善于吸收并借鉴西方的历史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否则,就会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20.
在卢梭看来,专制王朝国家造成了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因此他予以强烈的抨击。通过"社会契约"学说,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论"的国家组织原则;通过人民主权,卢梭构建起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在这个共同体内,人民主权使公民依恋着祖国,热爱着祖国,保证着民族共同体的稳固存在。卢梭的民族主义理论充满着民主共和的内容,使之成为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