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文坛上,继“西部文学”崛起之后,乡土文学与寻根文学日益合流,形成一种新的社区化文学。风尚所及,使历史题材作家从《李自成》式的气势磅礴的史诗性巨著的框架中走出来,关注本乡本土的历史变迁,出现了历史题材小说乡土化的新趋势。这种乡土历史题材小说,以作家故乡的历史为根基、以乡音乡  相似文献   

2.
“我们这是去哪儿呵?”“总是在回家呵。”诺瓦利斯的小说《海因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中的名言,揭示了人生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宿命式的追寻。在中国乡土文学中,一个极普遍也很重要的母题“游子还乡”,与这句名言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它象征着中国文人们在人生与精神的双重漂泊的命运中强烈的回归意识。诸如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蹇先艾、许钦文、废名、郁达夫、萧红、巴金、张天翼、吴祖缃、沈从文,当代的张承志、贾平凹等著名作家,都曾充满深情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回眸故乡。那个在作家的记忆经验中反复呈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乡土世界,不再是…  相似文献   

3.
姚艳玉 《民族论坛》2008,(11):50-51
《高老庄》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情结的复调叙述无法跨越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最终导致中国乡土知识分子"文化恋家"心态的必然终结。  相似文献   

4.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荼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5.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统的农耕文化之根;作为回回后代承续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6.
我对向祖文局长的采访是从本刊一个新栏目的设置开始的。本刊拟开辟一个叫“老家故事”的栏目,我们的这个创意拨动了他那根感情的心弦。向祖文局长并不是作家,但他似乎有一种很浓的故乡情结。他最近写的一篇叫《故乡》的散文寄寓着浓浓的故乡情怀。“故乡是一堆爬满青苔的黄土,是一栋结满蛛网的老屋,是一个想去看看而又近乡情切的地方。”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但是在我们的交谈中,我感到他的故乡情怀远还不仅仅在那个遥远的山村。向祖文局长说:当他从事民族工作之后,  相似文献   

7.
彭超 《民族学刊》2022,13(7):94-100, 148
被认为是地球最后一块绿地的藏地,不仅是当代文学中“他者”与“我者”共同的“故乡”所在地,也具有相同的“悬置性”感受。这种“在而不属于”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空间文化间隔性的表现,即藏地寻梦的幻灭与藏地故乡书写中的反现代性。当代藏地情结以地方性视野表现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文化困局。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指出现代性焦虑的发生与“激进现代化”以及后现代化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内在关联。认为对当代文学中藏地情结与现代性焦虑的关系研究的现实性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当代藏地情结的缘起,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困局把脉问诊,指出如何完善现代性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8.
挺拔的青山,飞流的瀑布,美丽的村寨,年轻的母亲怀抱孩子,与一群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姑娘欢快地歌舞……这是2005年12月11日在湖南大剧院上演的“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我的湘西》里的幕景。大型民族舞蹈音画《我的湘西》由湖南省民族歌舞团表演,全剧分为“乳泉”、“心火”、“神地”三章。该剧的编导创意主要是展示人世间总有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就像儿女与母亲的血缘关系一样,深入骨髓,无法斩断。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给予自己生命的那个人,一个是养育自己的那方水土。所以说,该剧在歌颂伟大母爱及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9.
神秘性是贾平凹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系统,它不但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更能使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贾平凹小说的神秘性思想来源广泛,包括童年经验、佛教教义、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作品中成功运用夸张、变形等各种手段,将神秘主义与小说内容完美结合,使小说展现了极大的张力,体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对现代文明的真诚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文明的脚步有人说:“故乡”是个游子“情结”,想想还真是的。因为必须游出去,必须保持距离,才能有感情的牵扯;离开了老奶奶,才能不时地想起她反复讲过的《大灰狼的故事》,那布满皱纹的脸,那青筋裸露的手,使您感到坚实和温馨;只有身处他乡的梦中,门前的那棵歪脖子树,那蝌蚪游弋的水塘……才能令你魂牵梦绕。这方面最典型的数李白,他一辈子不停地游、不停地思、不停地想,就是不回乡。即使回去了,也住不了多久,又步履匆匆地离开。其实他并没什么非要出走的公差要务,然后就会又撕心裂肺地“故乡、故乡”,什么“月是故乡明”,…  相似文献   

12.
陈映真的乡土小说创作以平民为关注焦点,对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和境遇以深切的关注与思考.作家在小说文本中繁复地叙说着平民身心的苦难,鲁迅式地揭批现代企业下"人"的异化现象,肯定、认同维护民族尊严、保持个人自尊的"人".  相似文献   

13.
在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湖南省会同县有一位人称“将军故里演说家”的传奇人物。从他那几叠厚厚的汇报日忐中,看到了一位普通工人割舍不断的“将军情结”。从铲草工走向了演讲台当过教帅和剧团演员的罗本义,1989年初调到刚建立不久的湖南省会问县粟裕纪念馆...  相似文献   

14.
水坝(小说)     
听到很多的亲友们说,故乡变化多了。然而,在我的脑子里,对变化的面貌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究竟变得如何,我也说不出来。去年冬天,我终于有一个机会,回到了离别十四年的故乡。汽车在离开村子约莫十多里的草坪停下来。这时已是黄昏,西边山头上霞光散发,一座座苍黑色的石山仍象童年所见那样没有改变,大榕树仍旧复盖着浓阴,显得庄严和肃穆,就是少了一个社亭。在黄昏的山谷中,一层象轻纱的雾霭升上来了,透过朦胧的雾霭,一条象带子的小河在闪着银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人,苗族。其毕生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风俗美。他的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湘西之所以闻名世界,研究湘西的专家们认为,除了它本身的奇特山水和风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有关。大凡到过湘西的人,无不留恋湘西;读过沈从文作品而未到过湘西的人,又都无不神往湘西。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数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涌入这里。他们在成为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乡的新人。从当初的只身外出务工,到如今的举家外迁安身立命,故乡和他乡,家中的父老、陌生之地的谋生,还有对未来的期许,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原本带着浓郁乡土风味的生活习俗、带着深情眷恋的思亲怀乡情结,在延续中又不断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渴望并适应着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困惑、迷惘,追求、期盼……这个农民工群体尤其是外来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17.
乡土知识是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知识应该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乡土知识来自一个民族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与“海派”其他作家不同的特点:现代和传统的胶着和碰撞。施蛰存常通过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手法及其所提供的语汇,将古代志怪小说转化为中国形态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这一现代志怪小说中空间的文化来源和六朝志怪小说密不可分。施蛰存一方面吸取了六朝志怪小说中空间的运用,将乡村处理成殊境、将城市处理成为人稠广众的深层次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城乡二元书写,以此寄托了他的乡土理想和他对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存在的终极审美观照。以施蛰存为代表展现出当时“海派”作者对乡村、都市文化审美心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姜敬爱创作的21篇小说中,以东北为背景的小说就有12篇。以1935年为基准,这12篇小说可以分为前期小说和后期小说。前期东北背景小说又可以分为对知识分子的否定和批判为主题的小说和农民生活和斗争为主题的小说。到了1930年代中后期,随着周围环境的恶化,姜敬爱的文学作品倾向也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和挫折感。在后期东北背景小说中,这种情绪主要通过社会主义者和他们家人的变化显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何谓“客家”“?客”就是行走的状态,家就是停留的状态。客家就是走走又停停,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折射着一种生命的情结。对于客家人来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而所有的异乡又都可以是故乡。因此,“客家”的真正蕴涵也许正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活在别处”,在作客异乡与反客为主之间永不停止的精神循环。作为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这支名为“客家”的民系的由来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从动荡的中原举族南迁,几经流徙多方辗转,一支支客家人先后来到了山高水长、偏安一隅的中国南部山区。这是一个敢于放逐自己的民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