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室韦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室韦一名最早见于《魏书》,主要是南北朝以来中原人对居住在契丹以北的许多族属相同部落的泛称,关于室韦的来源也有许多种说法,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中针对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社会情况及与唐朝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发展历史进行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人是从属于通古斯语支的某一人们共同体中分离出来的。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鄂伦春人很有可能同南北朝时期开始活动在黑龙江流域的“室韦”人有关。一般认为,鄂伦春人同室韦各部中的钵室韦更为接近,主要依据是,两者在居住方式、经济生活以及对氏族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达怛名称的出现和各种汉译形式、达怛族名的来源和含义、有关达怛族属的文献记载和看法、古突厥文碑铭中的三十姓达怛与汉文献记载的室韦等作了初步论述。文章认为,Tatar族称于8世纪30年代已在突厥语世界使用,9世纪中期见于汉文献明确记载。唐至辽金,Tatar在汉文史籍中有不同汉字译写形式,根据构拟的音值,多种汉泽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语言的译音规律。Tatar(这恒)族名来自咛伦贝尔草原的塔塔儿应该是正确的现点,它的含义已难考知。古人宋白提出的达怛族属  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古突厥文碑中的三十姓达怛就是指室韦人。  相似文献   

5.
室韦的来源目前仍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文献记载对室韦来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各说多有与史料相悖处,缺乏说服力;其次从拓跋鲜卑的迁徒和室韦的见载于史,室韦与鲜卑的译名根据相同,室韦与早期拓跋鲜卑地域相同,室韦的语言与鲜卑相通,室韦有特征性的风俗与拓跋鲜卑相同,文献记载把室韦看作是鲜卑后裔等层面论证室韦应属东胡系部族,是拓跋鲜卑后裔的一支  相似文献   

6.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魏至唐时期室韦与中原皇朝及毗邻民族的关系王德厚室韦又称“失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其族称最早见于《魏书·失韦国传》,其后的史书均称室韦,见载于史达七百余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室韦与其毗邻的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特别是与中原皇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靺鞨文化系统。文献记载的"勿吉"早期指的是属于挹娄文化系统的勿吉文化居民,晚期则是来自北区的靺鞨文化系统的人群。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靺鞨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这也反映出文献记载的古代族群实体有时候与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人群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学对于物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类学不同理论学派对于人(subject)与物(object)关系的认知/理解有差异。早期物作为人类社会的附属物/生产物,作为一种主体之外的客体存在,是一种分离的物;马林诺夫斯基时期的库拉圈研究,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的贝壳在库拉圈中的流动构建出人的整体社会特征,此时的物即社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认识论的人文转变,象征主义兴起,在借助物的符号意义来阐释人类深层结构的人类学研究时期,物"消失"在主体的意义构建之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物的主体性凸显,传统的物进入现代世俗世界,对物的认知转向物与主体相融的阶段,而后愈走愈远,进入到消费之物与物化之人的异化阶段和多元主体的本体论探讨阶段,尝试对自然和文化范畴本身进行理解,而避开主客体之间存在的认识中介。本文从认识论的视角梳理西方人类学对物的研究的历程后,认为这一研究的根本是人对于本体/客体、人类社会/自然世界等知识的重构以及认知途径的不断探索与反思,所呈现出来的碎片化的知识地图恰是后现代西方社会理论认知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表现性艺术,在山水、花鸟和人物这三大门类中,人物画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最先于另外两个门类应运而生的。结合具体的画家及其作品,从人物画的萌芽时期、发展时期、顶峰时期、衰落时期以及复兴这五个方面,对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传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同时围绕“由心而出”的问题,对中国人物画进行了勾勒,试图对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发展有一个粗线粗线条的一个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塔塔尔”一词最早在文献上的出现中国唐末会具(841—847)时期的《赐回鹘嗢没斯特勤等召书》中提到有一个回鹘左厢部落叫“黑车子达怛”(见《会昌一品集》卷五,《元朝史》上册第3页,韩儒林),这是对长城以北诸民族历史记载最详细的中文文献上首次提到“塔塔尔”.可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点立的突厥汗国时期的《阙特勤碑》(用突厥鲁尼文、即鄂尔浑文书写的)其中提到四邻各部时,称东邻为“三十姓塔塔尔”(Otuztatar).这个碑是732年所立,比前述史料早一百年.由此可见,“塔塔尔”一词最早出现在突厥文献中.当时,突厥人把什么民族称做塔塔尔人呢?根据中国学者的详细考证:1、韩儒林根据碑文中出现的各部排列顺序指出,三十姓达怛的地理位还应在骨利干(Khurgan),南契丹之北,正好与唐书所载室韦诸部地理位置相当.这就是说,当时中国唐代文献里称作“室韦”的民族,突厥称为“塔塔尔”.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就乌洛候的文献记载、名称含义、与室韦的关系、地理分布及流向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魏书·乌洛侯传》是研究早期乌洛侯历史的基本史料,《通典》、《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新增入的唐代乌洛侯史料有一定价值,《北史》、《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记载的乌洛侯内容都是抄录的前代史书,价值不大。从史料分析,《魏书》记载的室韦包括了乌洛侯,东魏以来的中原人已将乌洛侯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南北朝至唐代,乌洛侯居地有所变迁,《魏书》记载的乌洛侯人活动在甘河、雅鲁河之间,《旧唐书》记载的乌洛侯人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缺乏文献根据,单纯从对音角度得出的乌洛侯的名称含义及其与后来古代部落、现代民族关系的结论,是难以取信于人的。任意对音的作法,有悖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鄂温克人的祖先远在二千年前即居住于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以后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流域。我国的鄂温克人主要即起源于这一支。据史书记载,他们长期以来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和中游的辽阔森林中,从事着狩猎和捕鱼生产鄂温克人的祖先并非以“鄂温克”这一名称出现于古史籍中。在我国古代史书中,与鄂温克人有起源关系的古老部落,特别是北魏时在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出现的“室韦”所包括的若干部落与鄂温克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于渔猎民族室韦的冬季“凿冰捕鱼”的习俗,由于史籍记载疏略,后人知之甚少。利用与室韦人有共通习俗的其他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文献材料和大量民族志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推知室韦人冬捕习俗的内容。这种捕鱼方式具有多样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虽然当下冬捕是古代冬捕习俗的延续,但古今冬捕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2012,(5):69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人口4276人,其中俄罗斯族及华俄后裔人口为179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2%。过去,居住在这里的俄罗斯族一直以渔猎、农牧为经济来源,生活极其艰苦。2004年以来,室韦乡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大好机遇,使用少数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时期辽东地区出现的朝鲜人,是形成当今我国朝鲜族的最早群体,他们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朝鲜移民的迁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明末清初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类型进行分析,从中展现出这一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原因、概况,以及迁入后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名学和语言文化接融学的角度,以我国东北地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人名史中出现的不同民族语人名为据,论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民族不同程度地接触外来语言文化的现象,指出了这些外来语言文化对其各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不同形响。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时期辽东地区出现的朝鲜人,是形成当今我国朝鲜族的最早群体,他们对东北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朝鲜移民的迁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明末清初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类型进行分析,从中展现出这一时期朝鲜移民的迁入原因、概况,以及迁入后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石硕 《民族研究》2006,1(1):59-66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树葬,认为此种葬俗源远流长,是北方游猎民族的古老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室韦人、契丹人等。作者并以此推论室韦人即今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着眼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新定位,并为它的发展与繁荣开启了新的篇章。彰显我们的软实力,不只协合民心,振奋民心,并使我们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发出拯心济世的正能量。这同样也给回回民族带来了文化生机,命运转机。回族在56个民族中最是年轻,仅700多年历史。回族先民主体是来自境外西域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他们主要是被元蒙俘虏,征调来华。征战四方,亡金、灭宋完成天下一统。归路遥遥,便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